滚动资讯:

“高招”别让权力、政绩和商战搅局
发布时间:2011-07-04   来源:东方网  作者:陈云发
 7月2日,《解放日报》、上海电视台等媒体报道了复旦大学招生办的一则声明,揭露同城的另一家理工类高校招生人员冒充复旦招生老师致电部分外省市考生,谎称此前复旦与考生所签预录协议全部取消,并要他们改填某高校专业志愿。这是用商战的阴谋方法赤裸裸地抢优秀生源,足见高校招生的竞争已达白热化程度。

    这件事一石惊起干层浪,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因为新闻报道中未点名,于是,大家便猜测这“上海西南”某理工类高校是哪校?有说交大的,有说华东理工的,也有猜东华大学的,而论有资格与复旦争考生的名牌高校,则非交大莫属,但因为复旦方面未点名,故交大也只是有“嫌疑”,而且还是猜的,仍未“靠谱”。我个人认为,高考后大学招生办人员抢高分考生,这种竞争很正常,但是不宜造别人的谣言,这就不大光彩。不过,既然现在抢生源已如商战,那也没办法,小“阴谋”手腕绝对难免,北大、清华不是也在招生中“互掐”、北大还贬低复旦吗?(据上视综合频道7月3日早7点挡新闻)对此,复旦方面倒不必火气太大。

    而我认为高校招生最大的问题,是人为制造不公平,让少数学校成为特殊贵族;与此同时,便派生出考取“最重点”高校的多少,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绩,从而诱使各地方政府来插手招生,干预考生选择报考高校的自由权利,干涉考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将权力赤裸裸地引入招生中,这才是一种招生腐败。据7月2日上海电视台晚新闻节目中透露,外地某些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为了迫高分考生报考北大、清华,不惜动用权力做考生及家长工作,强令考生填报北大、清华的冷门专业或考生没兴趣的专业,以完成北、清录取率的“政绩”。这是非常可悲的;而正因为“北清政绩”驱动的需求,县、乡(镇)政府及教育部门长官便纷纷出来“搅局”,高校招生弄到这样局面,不亦悲乎?

    这种权力、政绩、商战被“引进”高招,源于在高校招生中的有关政策不公,即在全国重点高校中再分档次,将并没有可比性、专业也不同的高校,强行“宝塔化”地分层分级,将清华、北大放在塔尖,而将其他名牌高校分层放在下面,这样以保证“高校王者”的永久性,压制其他高校超越“王者”的可能,这是一种将教育资源的霸权化,教育民主竞争被抛弃了,教育公平也就没有了,例如在高招中,大力推行“北淸霸权”,所谓“零志愿”,将各地高考中的高分者都“掳入”北大、清华。其实,这种做法便是一种形而上学,一是高分考生即使都进入北大、清华,相信大部分都将成才,但其中亦有可能存在“水土(专业、学习环境)不服”者;二是成才的道路各异,既有未读过大学的成才者、成功者,也有未进北大、清华的成才者;三是有的高分考生,很可能进了北、清未必成为大器,进入别的高校则成大器的,故中央和省市的主要领导,既有北、清的,也会有别的高校皎皎者,有未正式读过“一本”高校本科者,中科院院士也并不都是北大、清华的嘛,凭什么让北、清垄断最优秀的考生资源?所以,权力、政绩观进入“高招”,商战方式进入“高招”,都源于目前招生中的政绩观。再发展下去,恐悄便是两院院士的“北清化”。

    其实,高考高分者也并非个个都是最高级人才的苗子,盲目抢高分,实际上是一种浮躁心态,我们一方面要求培养创造型人才,另一方面又是“分数第一”,不注意在自主招生中选拔创造型的怪才、偏才、特才,依旧是分数说了算,这样的“高招”,总是留下遗憾。

    我以为目前高招志愿填报政策不行,凭分数填志愿,本质上仍是一考定终身,而上世纪60年代那种先填报志愿、再参加高考、然后凭志愿录取的方法,倒是比较科学的,因为若考生平时成绩不好,是不可能填报重点高校的,可以较科学地让一本、二本、三本考生分流;同时也有利于最优秀考生资源向各重点、名牌大学均衡分布(如南京大学的天文专业,北大、清华就没有;复旦的历史地理专业,北大历史系就比不上;交大船舶方面的专业,“北清”也没有,从这个意义上讲,北大、清华并不是“最全面优秀”的大学),有利于培养各专业的尖端人才培养,还可以鼓励考生的毅力和拼搏精神、冒险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以,我主张坚决改革目前的高校招生政策。

    第一,取消“北清特权”,取消“零志愿”;

    第二,恢复先填志愿、再高考、招生的“高招”程序;

    第三,作为补充,可以在“分数招生”工作结束后,由各校自主招收一定数量的特长生、推荐生(指优秀的高考“翻船”学生)、创造型人才考生,其生源由各地教育部门或名牌、特长高中的校长推荐,曲所招生大学决定,但自主招生总名额、专业由教育部审批。

    而权力、政绩、商战则绝对不可以进入“高招”,这是制造不公,恭请教育部察而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