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一些地方借“舆情监控”打击舆论监督
发布时间:2011-07-02   来源:新京报  作者:
    在有些地方、部门的逻辑里,“舆情就是‘敌情’”,重视舆情监控变成了“重视控制舆情”,那无疑是执政水平不高的表现。

    《人民日报》昨日发表评论《“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文章提出,媒介已来到双向交流的2.0时代,政府治理同样进入2.0时代,必须具备必要的媒介素养,不能只知打压甚至封堵舆论。“舆情不是‘敌情’,相反,媒体是社会的预警器,它对热点事件、敏感问题的反映和关注,眼前或许会让一些地方政府一时难堪,但从长远来说,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利莫大焉。”

    的确,正因为舆情的重要,现在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均很重视舆情监控,为此不但投入人力、物力不菲,还与时俱进,采用了各种技术手段,从传统的平媒、广电,到网络传播“新贵”微博,都尽力去监测。

    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重视监控舆情,既可以通过媒体这个大平台,获取更丰富、更细致、更全面的社会资信信息,增益自身对社会、民情的了解,从而减少决策失误,有针对性地落实“执政为民”理念;更可以通过披览舆论对政府、对职能部门政绩、决策的评价、针砭,了解自己工作中的不足,自我总结、反省和改进。 

    由此可见,如果能切实贯彻“重视舆情监控”的初衷,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就可以做到耳聪目明,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对自身形象、行政效率均有好处。但不能不看到,尽管初衷不错,但在具体贯彻、落实中,一些地方的政府和职能部门,有意无意地“念歪了真经”。

    这些地方、部门同样不惜工本地去搞舆情监控,查完报刊查网络,查罢本地查外地,正所谓“上穷碧落下黄泉”,忙得不亦乐乎。可他们如此忙碌,并非单纯为了搜集民情,而是为了“灭火”,将清扫媒体上不利于自身的“负面信息”当作首要大事来抓。

    在这些地方、部门的逻辑里,“舆情就是‘敌情’”,监测到的各种舆情、尤其负面舆情,不是用来提醒自己改进工作作风和行政效率,反思和调整各项政策,而是搞“大扫除”的线索和证据;他们也分析、也研究,但目的不在于学习、汲取,而在于顺藤摸瓜,寻找这些“不友善”的记者、媒体的“罪证”,甚至建立“黑名单”,通过封杀、告状等手段打击舆论监督。

    这种行径名为舆情监控,实则是“舆情控制”;名为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实则是讳疾忌医,惟恐“负面新闻”坏了自家“好事”。

    然而这种偷换概念、歪念舆情监控真经的行为,不仅说到底是自欺欺人,徒劳无功的穷折腾,且最终蒙上、堵上的不仅是公众、也是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信息时代,不想让民众看的、听的,民众未必看不到、听不见,却足以让决策者自己变成瞎子、聋子,看不见隐患和危机,正所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到头来损人不利己。

    正如《人民日报》文章所说,“对待媒体的态度,也就是对待公众的态度,这是执政水平和执政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和检验。”政府职能部门重视舆情监控是对的,但如果变成了“重视控制舆情”,那无疑是执政水平不高的表现。

    人民观点:如何回应社会关切③

    舆情不是“敌情”,相反,媒体是社会的预警器,它对热点事件、敏感问题的反映和关注,眼前或许会让一些地方政府一时难堪,但从长远来说,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利莫大焉。

    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正处在一个媒体事件时代。

    翻开报纸,转发微博,评论新闻……公众对社会、对政府的关切,大多以媒介为平台。“华南虎”、“躲猫猫”、“钓鱼执法”、“宜黄强拆”,这些借助媒介迅速蹿红全国的符号提醒我们,今天,治理的方式和理念往往通过媒介呈现、传播甚至放大,一个“治理媒介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当公开透明逐渐成为执政共识,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成为公民基本权利,我们看到,各级政府的媒介意识也在不断提升。新闻发布制度日益完善,新闻发言人不断亮相,越来越多党政干部回复留言板、走进直播间,1700多个政府机构微博随时发布权威信息,各级领导干部面对聚光灯越来越自信自如,这样的变化令人欣喜。

    当然,变化是一个过程,在总体的发展进步中,一些地方在媒介应对上仍有诸多不足。或是忽视媒介,把媒介当做摆设,很少更新的“沉睡网站”体现媒介意识的淡薄。或是躲避媒介,“杞人忧钴”、“响水逃城”等事件,暴露引导手段的缺失。或是害怕媒介,断定媒介是“找事”的麻烦源,“封、捂、堵、压、瞒”五字诀时有出现,“防火防盗防记者”心态屡有所闻。或是滥用媒介,视之为文过饰非的工具,漠视民意,打压舆论,为某些地方和单位违规行为“背书”。

    如果说媒介已来到双向交流的2.0时代,那么政府治理同样进入了2.0时代,从高音喇叭、报纸刊物的宣讲,变成了新闻发布、网络留言的互动。如果没有必要的媒介素养,没有回应关注的能力,只知打压甚至封堵,无疑会使“沟通”没有了“通”,只剩下一条无法跨越的“沟”。

    舆情不是“敌情”,相反,媒体是社会的预警器,它对热点事件、敏感问题的反映和关注,眼前或许会让一些地方一时难堪,但对于我们准确全面地体察民情,保持头脑清醒,大有益处。从长远来说,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利莫大焉,正如一位省委书记所言,“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

    面对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思想转变,无论是解说政策、疏导情绪,还是沟通思想、促成共识,都需要媒体来主动设置议题,求同存异、凝聚力量、推动工作。也正是从这个角度,中央领导强调媒体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手段,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提高跟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切实做到善待、善用、善管。

    被各种信息和媒介包围的领导干部,亟需养成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敏感和价值判断,学会“新闻执政”。否则,介入迟缓或干预不当,不仅可能“小事闹大,大事闹炸”,而且会消解改革发展共识,损耗政府“无形资产”。

    对领导干部而言,媒介素养不仅是能力,更是一种心态。有平等的心态,才不会有“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的傲慢官腔;有尊重的心态,才不会有“没时间跟你闲扯”的敷衍轻慢;有开放的心态,面对监督才能正视问题而不是列“记者黑名单”;有坦诚的心态,遭遇批评才会反躬自省而不是“诽谤定罪”……说到底,媒介是政府与公众交流沟通的平台,对待媒体的态度,也就是对待公众的态度,这是执政水平和执政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