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姚贝娜逝世引发媒体伦理争议 新闻莫以伤害为代价
发布时间:2015-01-19   来源:人民网  作者:

7c8d77671d.jpg

人民网1月19日电(传媒频道综合报道) 1月16日下午,歌手姚贝娜因病不治去世,而最先报道姚贝娜去世消息的南方一家报纸,因被曝出三名记者为抢独家伪装成医护人员潜入太平间拍摄的行为也陷入争议。该事件随即引发了轩然大波,有关媒体伦理的讨论也在网络引发口舌交战。

■风波骤起:记者未经允许拍摄遗体

姚贝娜病逝当晚,社交媒体上传出一篇文章称,某媒体三名记者跟随为姚贝娜进行眼角膜捐献手术的医生进入太平间,未经家属允许拍摄遗体。就在不少人震惊于这篇爆料甚至质疑其真实性的时候,姚贝娜经纪人博宁在微博怒骂《深圳晚报》,华谊公司也声明将追究责任。

18日凌晨,该媒体在官方微博发出声明,对诸多传闻予以回应。官方微博予以证实,称“记者确曾进入临时手术室拍摄眼角膜手术过程”,但“当亲属表示拍照不妥时,记者当即删除了所有照片,此举获得姚父谅解”。

■伦理争议:报道名人死亡,记者该怎么做?

一篇署名为《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在姚贝娜逝世后几乎刷爆了朋友圈,“时至今日,那只贪婪的秃鹫还未离开,它变成了一个个记者,虎视眈眈地盯着你,我,他,所有人。有人说,世界总有人不幸,记者只是记录不幸。但是我觉得,有些时候,记者在记录不幸的同时,也在制造新的不幸。”。

此文一出,随即不久就有几篇长文相继发出,以从业者的角度对其提出了不同看法。记者陈博的撰文《每人都有15分钟站上道德高地骂记者》中坦言:“能时刻扮演好公众形象和写稿大牛,这是记者的本职,无关情怀。我有时候想,如果姚贝娜病逝时,全国媒体都静默呢,都回避呢,这对她才公平吗?目前见报的稿子,有很多泼脏水的吗?”

记者面对姚贝娜病重的消息,该不该去医院守候打探消息?该以何种方式采访悲伤中的家属?以及如果属实,冒充医生助理去拍摄死者照片是否有违行业底线等等,都成为网络讨论和辩论的焦点。


■媒体评论

·人民日报:新闻,不要以伤害为代价

有消息称,姚贝娜停止呼吸之后,深圳晚报三位记者“伪装”成姚贝娜主治大夫的助手“进入太平间拍摄”。报道公众人物死亡,从来都是敏感话题。为抢新闻竟乔装拍摄逝者遗体,这种“狗仔”行径相当极端,故而迅速激起众怒。

作为“船头的瞭望者”,新闻记者肩负着特殊的社会责任。但记者在做出职业行为的每一瞬间,同样必须严守法律法规,遵从公序良俗。即便面对的是公众人物,也需要坚守底线,在满足公众知情权与保护个人隐私之间,权衡取舍。因为,不是任何事情都能够以新闻的名义,去寻找到“合法性”。能不能守住职业底线,能不能秉持最小伤害原则,不仅检验着专业能力,也衡量着职业操守。

·中国新闻网:请关注姚贝娜正能量让她安静离去

有些媒体的关注,也许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但客观上,一些做法造成了对姚贝娜及其家人的不尊重,乃至伤害。关注与打扰,仅仅是一线之隔,这条线还是不应该突破的。其实,姚贝娜值得关注的方面有很多。比如,她勇敢面对现实,不向病魔屈服的顽强精神,便很值得人们学习。乳腺癌这种疾病,放在一般人身上,足以摧垮其意志,何况是一名年轻女孩,怎堪如此打击?然而姚贝娜患病之后,一直以乐观态度示人,无论是切除一个乳房,还是多次进行化疗,她都泰然处之,积极配合。甚至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她一开始都是自己去医院,瞒着父母。姚贝娜的这些顽强之举,爱心之举,传递正能量之举,难道不更值得各方关注吗?为什么非要去关注其他一些无关紧要、且又伤害姚贝娜及其家人的事情呢?用正常的关注,让姚贝娜安静地离去,不是更好吗?

·北京青年报:记者该有怎样的节操

伴随著名歌手姚贝娜不幸去世的消息不断刷屏,另一种声音也开始在网上逐渐传播放大,其中最响亮的两个源头,一是姚贝娜经纪人在其微博中怒骂深圳晚报记者“行为龌龊”,其二是一篇名为《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前者直截了当,后者条分缕析,但结论高度一致,都是指责记者们在姚贝娜去世前后的报道中摔碎了节操。

在少数特定的情况下,记者会在灯光的照耀下投射出伟岸的身影,但在绝大多数时候,记者不过是受公众之托出街打探消息的“细作”而已。既不辜负受众的托付又能恪守职业伦理,且不违背自己及社会共同的道德原则,就是好记者的标准。至于有人在看过了消息、满足了“知情权”之后,又来指责打探消息的记者缺德、无心,则也属于记者的职业风险之一。扪心自问,无愧便好。

[观点摘录]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尽管详细采访过程未公开,但:1.进入角膜摘除手术室采访前应提前获得家属应允,如进入后家属反对则应予配合,若记者态度诚恳、不宜过度批判;2.进入手术室未必侵犯隐私,要看具体拍摄了什么及刊登了什么;3.看报道,并未违背新闻伦理;4.经纪公司如未有提前契约,姚去世消息由谁先发布则无妨。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吴飞:1.假装医护人员偷进太平间拍照这种事肯定太过了(这事是真的吗?)。2.就算有些读者想看明星遗容又如何呢?满足的也不过是他们的围观、窥探欲望。3.但记者们在医院里等待抢救结果没啥过错,只要不影响对病人的抢救。

清华大学教授王君超:(针对众多记者守候医院门口等消息)一码归一码。一般来说,为了公众利益在现场采访,只要不构成对当事人的骚扰和对其隐私权的侵犯,就不应受到指责。

[责任编辑:肖涵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