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叫停“鬼子进村”的拐点应是人文旅游反思的重点
发布时间:2011-08-06   来源:娄底社区  作者: 匐茎
    近日,黄山风景旅游区扯起“红色旅游”的大旗,却在演绎着“鬼子进村”抢“花姑娘”的丑剧。在网友一片声讨声中,这出闹剧最终以叫停收场。

    及时叫停“鬼子进村”,虽然平息了网络,但平息不了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反思和探讨。

    “没吃过猪肉,难道没见过猪跑?”大凡稍有常识的人都“深深懂得地方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无论是自然景观也好,还是人造景点也罢,都走不出“死沉”的阴影,很容易让游客产生视觉疲惫和审美疲劳。

    因此,走景点与文化相结合的道路,成了各地风景旅游区的首选。于是,争名人故里冠名权、杜撰神仙出生地等闹剧,一出接一出的上演,演到高潮处,就出现了让游客扮鬼子“抢花姑娘”的丑剧。

    这些旅游业的“烂脑壳”们不得不让人“佩服”,这么难的“构思”都被他们的奇思妙想给创造出来了,十分“了不起”,真是“给力”。但靠这些“虚拟文化”、“伪文化”、“假文化”,就能创造卖点、吸引顾客吗?

    “以色事他人,能得的几时好”。我们提倡文化支撑旅游,并非鼓励景区去搞“虚拟文化”、“粗俗文化”,去发展“伪文化”、“假文化”。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祖国,在旅游文化方面难道就“穷”得来只有靠这些上不了台面的东东去吸引眼球、留住游客吗?倘若真是如此,中国的旅游产业将逐步萎缩甚至走向消亡。

    其实,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悠久迷人,可供旅游业运用更是随挑任选。据报道,由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发起的,中国文联、文化部、中国民协等几家国字号单位日前在人民大会堂启动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这个工程将全面整理建国60多年来全国文艺工作者搜集的各地民间口头文学,这些“国宝”共5166种、8.4亿字,分为传说、故事、民谣、史诗等几十种。各地旅游部门可否去借鉴、套取一些呢?

    只有精典文化才能支撑旅游,靠“鬼子进村”这种糟粕文化来“兴奋”旅游,也许在一时一地会使游客数量上涨、旅游收入倍增,但是旅游产业也要讲究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经济效益虽重要,但重不过国体、超不了民威。

    故,叫停“鬼子进村”的拐点应是人文旅游反思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