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公开三公开支的中央部门中,中国红十字总会只能算个“小兄弟”,较之那些三公费用过亿或动辄数千万的部门,该会公布的数字也只是小菜一碟。但公众对该会发布的信息给予了特别关注,而媒体给予的“特殊待遇”,即专门报道或综合报道中的“单独点名”。之所以如此,概因这样的一个背景存在:中国红十字会近来陷入“史上最严重的信任危机”。
中国红十字总会所遭遇的信任危机,还属于“屋漏偏逢连夜雨”类型的。一来路不明的女孩郭美美炫富,引发网民大规模的搜索与验证,多家媒体披露“商红会”以及相关联公司的隐秘运作。继而6月27日,国家审计署审计工作报告披露,红十字总会2010年度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中存在多项问题,包括一份合同金额超出中标金额420.33万元的设备采购。再继而,6月29日,《东方早报》曝出消息,青海省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法人代表尼玛,疑因“经济问题”在接受青海方面调查期间突然死亡。
这些事接二连三刺激着公众的神经,一些关于中国红十字会的“历史丑闻”也被一一勾起。尽管中国红十字总会围绕“绝不存在任何贪污腐败和违法犯罪问题”的主调,一再发声试图自证清白或借他人之口“洗清冤屈”,但至今还是“说不清”,甚至“越说越混”。
这次媒体和公众对红十字总会在舆论关注方面表现出的“特别”,仅仅是一种“特别礼遇”的开始。今后,该会披露的所有信息都会被公众仔细审视。
对红十字总会所发布的信息,公众至少可从这样几个层面思考和发问:其一,信息真实可信吗?其二,如是,该会三公开支多还是少?其三,接待费从15万元减至3万元能说明什么?
所发布信息是否真实,没法说,无解;基础问题没法搞清,其他问题也就无解。这不仅是红十字总会公开三公开支后遇到的问题,对其他部门,公众的困惑同样如此。大家都没证据说明这次各部门公布“三公”做没做手脚。不过,大家也都知道三公领域“水深火热”,数据缩水的技巧有许多种,按以往经验,对这些数据不能轻信。
其实,所谓的“信任危机”,其实属于整个体制和全部权力运行系统。红十字总会与其他部门的不同之处在于,别的部门可以凭权力行事说话,而该会的运作方式却要靠大家的善心,需要凭慈善和公益说话。
“信任检验”即将来临,善款就是硬指标。我们不知道下一次考验在何时,但我们都知道对这种检验,红十字会躲不过去。
笔者愿意相信,红十字总会大幅减少招待费开支,属于对公众的“示好”表示。但这种示好对“信任”起不到任何作用。善款怎么来、怎么用的?慈善事业的激励机制肥了谁?“雁过拔毛”拔了多少?那些现在还没公布的信息,那些不愿说、不想提的内情,才决定信任与否。
除了信息透明,还有更好的办法。比如,特别需要信任的红十字的账务由第三方审计并公布;比如,“特信特办”,权力系统中干慈善这行的,先公开个人和家属财产等信息,诸多手段齐发力,才能真正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