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试点“单独生二胎”可不可行
发布时间:2011-07-2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吴定平
    近日,广东省正式向国家提出“单独可生二胎”试点的申请,即夫妻双方只要有一方是独生子女,就可生两胎。(据7月12日《南方日报》)

    广东的申请是否获批,尚待国家决定。不过,这条新闻却引起了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网上支持的声音不少。支持者认为,中国目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红利”消退、“刘易斯拐点”将近,中国应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允许“单独可生二胎”,以保持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

    这种观点看似很有说服力,其实很值得商榷。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确实在加快,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非得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并最终走向老龄化,这是自然规律,很难简单地通过生育政策调整来改变它。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全球竞争力,目前尚无定论。一些发达国家的老龄化程度,其实比我们高很多,但由于他们的生产率水平较高,人口老龄化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有限。

    另一方面,2010年以来,我国沿海一些城市出现民工荒,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的“人口红利”顶峰或正在过去,但“人口红利”期结束、廉价劳动力时代过去并不一定是坏事。正如有论者所言:恰恰是不发达的经济才有人口红利,发达经济都没有这个意义上的人口红利。

    此外,对于人口数量庞大的中国来说,当前是否已出现“刘易斯拐点”也尚有争议。刘易斯拐点来临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与城镇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基本接近,而中国在这方面还差得太远。

    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减退的趋势,放宽生育政策、鼓励“多生多育”的做法,对人口密度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有效,但对人口数量巨大的中国来说,显然是不太明智甚至蹩脚的一种举措。

    破解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消退,根本的举措一方面在于切实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充分挖掘现有人力资源“潜力”。比如,延长退休年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应对老龄化最好的办法是推迟退休年龄。

    另一方面,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大力调整经济结构,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让单位劳动力产生更多价值。

    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比拼,不是拔河比赛,人多固然有优势,但归根结底还是素质和技术的比拼。一味沉浸于“人多力量大”的旧梦,固守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中国增加再多劳动力,也只能沦为发达国家的“打工仔”。

    对当下中国人口工作,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是对现实的清醒判断,也是对未来的关键抉择。各地尤其是作为国家综合改革的试验的广东,更当多思考如何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而不是总打人口政策的主意。

    中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需要逐步完善,未来也许会逐渐放宽,但不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