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过CCTV的一次报道,就把“达芬奇家居”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国内民营企业的品牌,真是成也央视,败也央视。
“达芬奇”确实是一个很洋气的名字,借助人们熟知的国际著名画家达芬奇,自然的被人们熟知和记忆,真是节约了大量的广告费呀!这也是所谓“洋品牌”的光辉力量吧。
反过来说,为什么企业都喜欢取“洋名”?这就要问消费者自己了。一是消费者对国内的某些产品不信任,对产品不买账,没有偏好度。二是企业自己也“崇洋媚外”,觉得国外产品就是比自己的好,所以,不惜花钱,重度包装。
达芬奇,这样的“洋牌子”有很多
其实,关于“洋品牌”的事情,媒体以前也有过不少报道,只是,没有这么大的动静,没有吸引那么多人的关注罢了。
随便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你会发现,超市、商场、专卖店等等,有太多的“洋品牌”十分盛行,甚至被你消费、使用,以致你也引以为荣。
不信,你可以看看:
刚刚做父母的,给幼儿买奶粉,一定买好的,洋品牌。走进超市,施恩、澳优等被扔进了购物车,心想让babya享受国际婴儿的待遇。
辛辛苦苦的工作,领了不菲的薪水,犒劳自己吧,买件国际名牌衣服,卡士丹顿、美特斯邦威、马克华菲,呵呵,恭喜你,你也是穿了件洋品牌的外衣。
还有卖鞋的“鸿星尔克”、卖箱包的“库奇酷派”、卖化妆品的“丸美”等等,都是披着“洋品牌”这个华丽的外衣,让你华丽丽的去购买。
不得不说,以上提到的洋品牌,名字也的确够洋,消费者放下敏感的神经,不知不觉的就去购买了。只要产品质量过关,使用舒适,对得起自己的消费,也没什么不可以。
以假欺假,国产品牌是否不靠谱
细心的消费者可能记得,自从上世纪90年代,洋名字的品牌一下子盛行起来,无论大小企业,如果不起一个洋名,好像就是out了。企业之所以爱起洋名,多和消费者的喜好相关。当时国人楚富,不知道该怎么标榜自己,怎么办?买洋名牌!同样的产品,起了洋名字接受度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不但好卖,还有好的口碑相传呀,既能赚钱还能促进销售的事情,企业何乐而不为呢。
严格来说,起洋名、穿洋装,这是传播的学问,不违反法律,国际上很多品牌也都是这样的做法,只不过英文是国际上的流行语言,英文品牌就司空见惯了。但具体的产地、产品质量和标准是绝对严格要求和千真万确的。
应该说,国内的消费者是宽容的,只要质量过硬,使用舒适,体验过关,在适当给消费者一点利益,消费者的品牌偏好度是不难培养的。
相反,韩国、日本的消费者的心态和我们完全相反,他们对本土品牌非常信任,在日本,很多进口的产品都要想办法贴上日本的品牌。如悦活堂店的KND大麦清汁,排毒防便秘的天然食品,一直出口日本,在贸易洽谈时,就是要求产品包装贴上日本元素,好像是日本本土的品牌。
但是,有些行业我们还是有自信的,比如茶叶、中药,就不大可能取个洋名。
本土品牌建立信任,先从品质做起
优秀的本土品牌,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传承了下来,如张裕、同仁堂、内联升、狗不理、稻香村等,在那个时代,绽放着迷人的芳香,很是为国人争气。现在,虽留存着时代的烙印,但是一如既往的为他的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百年传承的品质不变。
靠起洋名字,对提升品牌的作用是很小的。关键是要抓好经营管理的内功,把好质量关,建立起规范、诚信的信用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企业建立起来的品牌,因为品牌本身,就是对市场和消费者的一种承诺。
另外,消费者自己的观念也要改变,不能盲目崇洋媚外,尽管国内的信用系数在降低,但你必须明白,国内消费品的制造能力已经完全可以和国外媲美,君不见,即使是国外的真正品牌,很多就是在国内加工的。本身就是很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