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政府新闻办6月2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曝光该省第三批6起典型失信案件,包括3起企业失信案和2起个人失信案。据统计,自2010年开展典型失信案件曝光以来,辽宁省共曝光了15起失信案件,涉及企业类7件,个人类3件,均为法院判决和调解后责任主体拒不履行义务。(6月24日 中新网)
在现代社会,每一个行为主体都担负有基本的社会责任,而实现社会责任的手段是社会契约,诚信即是社会契约得以实现的基本要素。因此,加强诚信建设对于个人、企业、社会乃至国家都可谓意义重大。从宏观上讲,诚信建设是构建良好社会秩序的支柱,是促进经济繁荣的基石,也是维护国家国际形象的题中之义;从微观上讲,它不仅能够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也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的土壤。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诚信理念应该说已经根植于我们的文化传统之中。然而,何以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从企业到个人都不乏失信的案例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源自于失信成本过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理解为在守信成本太高,而失信行为几乎没有代价的情况下,违约、造假、欺诈的故事自然不时上演。
从管理学上来讲,当失信成本小于失信收益,失信行为有利可图时,市场行为主体有可能选择甚至主动选择失信行为,失信现象就会大量发生;而当失信成本大于失信收益,失信行为无利可图,并可能给行为者带来损失和制裁时,市场行为主体就会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尽量避免失信行为,从而促进信用环境的好转。因此,加强诚信建设其中重要一环就是要大大提高市场行为主体的失信成本。只有让那些失信者因其失信行为付出难以承受道德成本、经济成本和法律成本,市场行为主体才会自动的约束其行为,达到有效的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目的。
加强诚信建设,除使用行政、道德和教育手段外,更要靠法治手段。一方面要加快诚信制度的相关立法和修订,完善信用管理体系,规范信息传递和披露机制,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严格的信用监督、奖惩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守信行为得到可靠的保护,失信行为受到应有的惩罚。惟其如此,我们的诚信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得以重塑。
系列评论之一
商家诚信缺失,危害甚多:一是有违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搅乱市场经济秩序;二是破坏社会风气,侵害消费者切身利益。此外,还影响行业声誉,甚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为了眼前的小“利”而毁掉自己苦心经营的企业,奶业巨头三鹿因三聚氰胺事件轰然崩塌就是明证。
系列评论之二
对于房地产中介机构而言,诚信不仅意味着外部形象,而且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遵循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互惠互利等基本规则,这就更加要求中介企业讲求诚信。
系列评论之三
诚实守信应是每一个商家必备的品质,是立身之本。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更是如此。弄虚作假、欺骗消费者,终究会被市场所淘汰。任何商家任何时候,都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社会公德以及职业操行,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只有这样,商家从事的经营才能长久,内心才能安宁,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
“加强诚信建设”系列评论之四
新华社记者 闫祥岭
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从“染色馒头”到“墨汁粉条”,一次次触动消费者神经的食品安全事件,背后总有大大小小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身影。全国人大常委会29日审议的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报告指出,一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法律意识淡漠,诚信道德低下,是导致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