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爆料] 农家女网上发贴 宁做三奶不嫁穷人(图)
发布时间:2011-06-23   来源:中国网  作者:


    “毕业后的多次失业最怕的是生病”

    好不容易毕业了,学校不再包分配。“我是农家女”只能自己找工作,只能留在城市,因为“家里的条件已经无法适应了”,更重要的是,读了那么多年书,再回农村会成为反面教材,成为村里人“不让自己孩子读书的借口”。

    后来弟弟也考上了大学,为了弟弟的天价学费,为了母亲的医药费,她辗转过很多城市,做过很多工作,却渐渐感到绝望。“我真的想到了死,我感觉活着好难,以前活着一心想读书,想出来找个好工作挣钱养家。但是一个长得不算好、英语又不好(我们农村的学校是不教英文的)的女子想找个能挣钱的工作太难了,我又不想去放纵自己,所以一下子感觉没了目标,生活变得毫无意义。”

    最终,听说上海工资高,她到了上海,找到一份公司文员的工作,一个月1800元。每月交给家里800,合租房加上水电600,剩下400留做生活开销。她说自己最怕的是生病,一次因为营养不良晕倒,被送到医院后花了一千多元钱,“没病死差点吓死”。

    “生活重压下的堕落是一种无奈”

    可是,就这样一份对一个“年近三十,长得不算漂亮,学中文,不懂英文的女子”来说还算满意的工作,也在8月份因为身份证的问题丢掉了。她说自己下个月交不上房租就要被赶出来了,她可能会饿死冻死,在没死之前总结一生——“归根到底都是穷”。再看看一起到上海的几位农村女孩,几年中的变化,更令她感觉堕落是一种无奈:

    除她之外的三个女孩,一个做了香港人的二奶,住高楼穿名牌吃大餐,每月还有一万元零花钱;一个在夜总会做了小姐,虽然被唾弃,但至少不担心吃住了;一个嫁了同是农村来的打工仔,两人在上海月收入一共5000元,本来日子还算幸福,可老公的一场大病,让生活变了样。一个人的工资,应付开销,应付治病,还要应付老公家人,要寄钱回去,因为她的婆婆说,“儿子也是全家人辛苦供出来的,不能挣了钱不管家里”。

    所以,这个女孩忠告“我是农家女”,要嫁就嫁得好一点,至少有个房子,不用生活在随时都有可能被赶出街头的恐惧中。要不就别嫁,不嫁一个人受穷,嫁了两个人一起受罪,说不定还得承担另外一个人的穷。哪怕做二奶,也千万别嫁给一个跟你一样穷的人。

    最后“我是农家女”说,不做二奶是因为没有机会,因而才会有这个帖子的题目。

    我们无法忽视那些挣扎在底层的人

    看了“我是农家女”的帖子,脑海中突然想起以前看到的一篇关于 “农村贫困大学生”报道中的一句话:“知识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反而令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我不愿相信这样的话,可她的经历,却似乎印证了这一点。

    “我是农家女”的经历让久居城市的人颇感陌生,细节却又那样鲜活。出生在贫困得已经遮蔽了善良的山村,在那里生存高于一切,考大学是很多和她一样的人走出山村的希望。可有太多像“我是农家女”这样的寒门子弟,本希望借着上大学,能跳出龙门,改变命运,而他们所面临的却是家庭无法承受的学费,一毕业就失业的处境,和无法回报家庭的苦闷。

    她的经历读来也是亲切的,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学习中文,考过公务员未遂,要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并不太容易。我和我的周围,也不乏这样的人。

    总之,不少70后的人感到,面对社会转型期,自己的生活中有太多的变数,我们只能做出一些当时看似正确的选择,至于结局,需要生活来检验。曾经有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中学毕业时,选择了上中专,可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满地的大学毕业生,中专的文凭简直不值一提。可当我们很努力考上了研究生之后,毕业才发现,研究生也找不到工作了。

    虽然“我是农家女”说了,题目并非是她的本意,可谁又能否认,这不是一些人真实的想法呢?对于这样的想法,可以批评,也可以谴责。但与其去批评那些因为环境而不得不做出抉择的人,还不如去想想,这样的环境是如何产生的。因为,我们无法忽视那些挣扎在底层的人们,他们是的确存在的。
[上一页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