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中国“彩虹鱼”号11000米载人深潜器将开始总装
发布时间:2015-01-23   来源:中国船舶报  作者:

  记者日前了解到,由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采用“民间资金+国家支持”新模式推动的11000米全海深载人深潜器“彩虹鱼”号研制项目,进展十分顺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上海海大深渊科研中心主任崔维成指出,我国自行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7062米深度并开展作业,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海底的作业能力。但中国若要在深潜方面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一个无可争议的海洋高技术强国,必须尽快研制成功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据崔维成介绍,上海海大深渊科研中心建设的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项目主要包括3个11000米的着陆器,一个11000米的自主/遥控式复合型无人潜水器,一个11000米并可供3人下潜的载人潜水器以及一艘4000吨级的新型科考母船。

  该项目于2013年年初正式启动,截至目前, 第一台11000米着陆器的国内外订购设备已经全部到货,计划于2015年春节后进入总装建造阶段,并计划在2015年下半年赴南海开展3000米级的海上试验; 另外两台11000米作业型着陆器的研制将在2015年完成。同时,11000米无人潜水器的设计和所有设备的订货工作也已完成。此外,科考母船的设计工作已全面展开,2015年春节后将开工建造,计划于2016年6月底完工;11000米载人深潜器的关键技术研究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属于第二代潜水器。而上海海大深渊科研中心研制的11000米全海深载人深潜器属于第三代深潜器。两者在上浮与下潜速度和模式方面有显著的不同,后者的研发难度更大,海上试验的风险也更高。据崔维成介绍,该中心在开展11000米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关键技术攻关时,充分吸取“蛟龙”号直接海试的高风险教训,先研制了3台全海深着陆器和1台全海深无人潜水器,并将着陆器和无人潜水器作为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关键技术的海上验证平台,也可以作为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海试时的救援保障手段,还可作为今后海上作业的协同装备。其中,3个着陆器的重要使命是作为无人潜水器的试验平台。无人潜水器的主要使命是作为全海深载人深渊器的试验平台,验证后续开发的全海深载人深渊器的无动力上浮下潜技术、水下控制技术、观通技术、推进技术、水下配电技术等关键技术。该无人潜水器也是载人潜水器的试验载体,除载人舱技术、生命支持技术外,载人潜水器其他关键设备和技术都通过该平台搭载,在万米海深环境下实际运转并进行测试。

  作为载人深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11000米载人深潜器载人舱的材质选用是研发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崔维成介绍,“蛟龙”号的载人舱采用TC4钛合金全焊接制造,但如果用该牌号钛合金来制造11000米深潜器的载人舱,其舱壁厚度将超过110毫米,国内外均难以制造。经过深入研究,并参考国外的经验,该中心决定,采用马氏体高强度镍钢制造11000米载人深渊器的载人舱。该型号钢的强度比TC4钛合金高1倍。同时,采用完全锻铸造方式而非传统的焊接式制造载人舱。

  按照上海海大深渊科研中心的计划,11000米载人深潜器的研制将分两期完成。首期研制载人舱,二期再制造其它设备。俄罗斯和芬兰在这方面拥有较多的经验。此前,两国通过合作,采用超高强度的马氏体镍钢成功地制造了两个“和平”号深潜器载人舱。该中心在利用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资助的资金,率先开展采用马氏体镍钢制造载人舱的设计工作的同时,积极与外方接洽联合开展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此外,国产化制造马氏体镍钢载人舱的可行性研究和立项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之中。崔维成表示,希望有关政府部门能助他们一臂之力,尽早制造出全海深载人潜水器。

    [责任编辑:王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