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文山史话
发布时间:2018-04-18   来源: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作者:李志和

涟(湄)水好比砚池波,提起青山作墨磨。文塔一支堪当笔,蓝天够写几行多。选址于永丰镇文子山的文塔,其重修正在积极而有序地推进之中。为介绍文子山的人文历史,笔者拾掇史料,特作《文山史话》。文子山最早名为文山。随着时间的流逝,先被称为文子山,后被俗化为蚊子山(当地人读螟子山)。其实,不为人所知的是,文山竟然与文天祥有着某种间接的关系。据《文山溪田萧氏四修族谱》中《始祖方先公迁湘记》一文所载:迁湘始祖萧进,字方先,原籍江西吉州(庐陵郡)吉水县螺陂。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殁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寿63岁。萧方先之曾祖甫叔公,治春秋,中江西乡试第22名举人,任南直隶庐州知府;祖炎轩公,治礼记,邑庠生,官龙虎卫经历;父仲祥公,乡饮寿官。萧方先出生于书香门第,克承家学,诗赋文词、医卜地理无所不能。

元仁宗朝(1311-1330)时,方先任官湖南潭州长沙府,清慎且勤。因母去世解职后,于延祐六年(1319)携子大荣、大宗来潭州湘乡东台山麓居住;不久,又在湘乡老六十都洪山殿台州置产;接着,于五十四、五都(即后之二十一都)永丰驿之文山定居下来。“族文山,志所自也。”萧方先为何要将所居之地称为文山、所开之族称为“文山萧氏”呢?这与他祖籍江西庐陵有文山这一胜迹有关,并含有不忘祖居地之意。而且,“文山”之名与文天祥亦有很大关联。文天祥(1236-1283),号宋瑞,吉州庐陵郡(今吉安县)人,因在文山居住过,故又号文山,人称“文山先生”。状元出身,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抗元民族英雄,以忠烈名传后世。文天祥去世八年之后,萧方生出生,饱读诗书的他对乡先哲的事迹应该耳熟能详,而且也是景仰不已的,故他将新迁居之地命名为“文山”以不忘本。故谱称“族文山,志所自也,”“自”者,本源也,来历也。为证明此说,可举三个证据:一、萧方先在文山定居后,其长子萧大荣勤俭持家,颇为豪富。但方先公“琴书自耽,俨同寒素,性地光明,品行端严。游其门下者称‘文山先生’云”。与文天祥之号同也。二、原溪田萧氏宗祠大门上的横匾即为四个大字“文山毓秀”。也是称“文山”。三、据族谱《石田萧氏族谱》记载,石田萧氏始祖方锡公为方先之堂弟。“元延祐六年,公堂兄进公因仕长沙,丁内艰,乃徙湘南之永丰文山家焉。至正十年,方锡随表兄梁公视学于南楚,为幕僚,至潭州,访进公于文山。居岁余,乃另购田造广厦,名所居为石田,今遗址尚存。”还是称文山。萧方先长于诗文,著有《吴楚偶吟》,惜为兵燹飘零,今仅存诗三首,手泽之不泯,吉光片羽,弥足珍贵,今录之于次:

登 韶 山

韶山多胜迹,此日快登临。

雨霁连东岱,晴空望北林。

三湘传雅奏,千古颂元音。

不待湘灵曲,苍梧慨已深。

过 洞 庭

扁舟一叶洞庭间,遥望将军凯旋还。

万里晶光天上坐,一轮月澹镜中斑。

微躯沧海何曾渺,豪意培嵝尚欲删。

鄙吝尽消黄宪度,长生酒验醉香山。

望松自慰(集唐人句)

通望九门连(王良士),清贞凛自然(潘炎)。

始看临阕在,稍见逐风寒(郭若)。

冉冉犹全节(李程),亭亭出瑞烟(吕炅)。

崇枝盈岁积(郑师奭),表寿愿符天(蒋防)。

吾邑探花王龙文,祖籍亦江西庐陵,他曾应祖籍地之请主修《庐陵县志》。湘潭新修文信国公祠,他为之题联云:是气作天柱地维,一撮文山,高撑终古;读书怀孔仁孟义,半瓯江水,敬荐先生。庐陵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流风余韵,泽被远矣。文山毓秀,佳话流传。今双峰文塔择文山而重建,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关于重修永丰文塔的建议文塔历史概述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由于湘军的崛起,湘乡中里地区(今双峰县境)武将辈出,辉煌一时。但与之相反,中里的文运不昌,自道光十八年曾国藩中进士之后,经咸丰至同治初年,中里只中了三名举人,进士则没有一个,就是秀才也出得不多。中里士绅有见及此,倡议在双峰书院对岸的镜坪修建一座文塔,以培植中里文运,以期人才辈出。同治二年(1863),在双峰书院主事郭笏臣(邑庠生)等人的努力下,文塔建成。巍巍七层文塔,塔形呈六角形,塔底用高达五尺八寸的青条石奠基。塔身用长27公分、宽17.5公分,厚8.5公分的老式青砖围砌而上。文塔每层内设木梯,可盘旋而上塔顶。顶层建有魁星阁,内中供奉魁星菩萨一尊,右手持珠笔,左手拿经书,意为保佑中里地区多出秀才、举人、进士。阁旁是邑内名儒朱尧阶先生写的对联,联为:星辰岂有形哉,在天成象而已,知世上鬼神,半缘人造出;科甲虽由命也,视汝存心何如,凡榜中姓氏,都是我题来。塔顶六角各悬铁风铃一个,每个重约1斤6两,每当清风徐来,铃声叮当,余韵悠扬。文塔建成之后,中里人才辈出。

塔成之当年,双峰书院考中秀才7名(全湘乡录取名额不到30人)。同治十年,荷塘二十四都一次中秀才5名(老湘乡县共有48个都坊),科考之盛,被传为美谈。从同治二年至光绪年间,中里共中了朱道濂(蔡和森姑父)、邓湘杰(邓介松之祖)等十余名举人,更出了曾广钧(曾国藩之孙)、王龙文(探花)、彭文明等进士,文运昌隆,可谓盛矣。文塔建成后,成为永丰古镇一道著名的文化景观,骚人墨客咏诗题词者甚多。民国时,一位双峰中学的学子登塔而赋诗云:胜日寻芳仰塔山,何年笔立俯江岸。熏风淡荡日初暖,泽雾苍茫露未干。缕缕蝉哀林树静,飞飞鹭逐水田宽。几人能会此中乐,莫误青春及早欢。同时,文塔也是永丰市民游玩休憩之所。每当春秋佳日,或环塔而漫步采花,或登塔而俯瞰城廓村落,其乐也融融。文塔俨然成为永丰古镇的一座标志性的建筑,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时间到了1966年,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永丰文塔也未能逃过这一场浩劫。是年秋,原镜坪大队的一位负责人纠集几位“造反派”准备拆塔破“四旧”。当时县里某领导在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去做劝阻工作,但未能成功。最终,这一座百年文塔,终于荡然无存。呼吁重修文塔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转眼,文塔被拆毁将近半个世纪。如今,许多上了年纪的永丰市民,谈到文塔,都怀思古之幽情,既为之惋惜,也希望能重新修复。据我们走访,许多人都愿意捐资助力。但考虑到工程巨大,一些有志者也不敢贸然行事。

今天,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全国各地重修和新修的文塔不在少数,邻县的湘乡、新化等也重修了文塔,因此,修复永丰文塔已迫在眉睫。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其一,重修文塔,可将其作为永丰镇的标志性建筑。可以设想,文塔建成之后,既可用以点缀风景,也为永丰古镇新姿增加一道亮色,更可突出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文塔如笔,双峰如架,湄水如汁,文塔将饱蘸着新时代的阳光春风雨露,在蓝天碧水之间,抒写着双峰读书人的才华与风流,记录着双峰三百六十行的状元们为建设富厚双峰所作的新的贡献。

其二,可以满足广大市民的良好意愿。市民们可藉以登高望远,饱览古镇新姿之秀色。可以欣赏“文塔夕照”的美景:看夕阳西下,澄江如练,一幅“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图画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其三,工程虽然较大,耗资亦将不菲,但完全可以借鉴湘乡县修复东台山文塔的做法,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以民间集资的方式,一呼百应,集腋成裘,永丰文塔的修复完全是可以做到的。果能如是,则诚为功德不朽之盛事也!2010年12月28日注:此是几年前笔者在政协全会上的提案,幸被政府采纳并付诸实施。目前,文塔已建两层,下半年即可竣工。欣慰之至,特录前人(佚名)之作(稍改)贺之:

湄水好比砚池波,提起青山作墨磨;

文塔一支堪当笔,蓝天够写几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