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杨世福:正直清廉一“水神”
发布时间:2018-04-1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杨亲福

image001.jpg

杨氏宗祠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关于杨世福的文物,都珍藏在杨氏宗祠内

(通讯员 杨亲福)

  人物简介

  杨世福,字禄田,号寿霞,新化县水车镇上溪村人。1796年,任河南布政司理问;1804年,任开封府同知;1821年,任何南府通判;1822年任许州直隶知州;1824年,告老还乡,回新化县水车镇上溪村定居 ;1830年逝世。

  杨世福任河南府通判时,主持开浚洛、嵩二县新旧各渠,修复新旧河渠21条,新增灌溉面积21.4892万亩。经巡抚姚祖同举荐,1805年12月1日,嘉庆帝召见杨世福,为他举行褒奖仪式,授予“皇恩浩荡”玉匾。

  1824年至1829年,杨世福持朝庭“终生命官”尚方宝剑办“环青堂”法庭,维护一方社会稳定,直到辞世。杨世福著有《开浚河浚本末编》、《建河方略》两本专著。

  永远的“杨公水神庙”

  杨世福逝世后,河南古洛县黄河堤附近,当地农民自发建了一座“杨公水神庙”,缅怀这位治水立大功的“水神”。

  公元1759年,杨世福出生于新化县水车镇上横溪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775年离家出走,到达河南。1777年,河南大清县遭遇特大洪灾,杨世福成为抗洪救灾志愿者,被当地官员发现后录用为公务员。

  黄河水性具有“淤、决、徙”三大特点,杨世福抓住了这些特点,对症下药治理黄河,加上“其人甚正气,留心民事,办公认真”(巡抚姚祖同对他的评价),政绩显赫。据《新化县志》载:“杨世福修复古洛、大清、新兴、通津、古洪5渠,又疏通大明、黄道、永济、清渠、伊渠5渠;复新凿太平、乐丰、天议、人和、香合、会心、周城、金城、永固、甘鹤、顺兴等11新渠,计50余里,开闸16座。并筑草堰以便蓄水、泄洪。每渠设支渠、游渠、土坝堰、桥闸,以备均水护渠之用。令民议订灌溉条例,刻于石上,以杜争端。共修复、新建河渠21条,增加灌溉面积21.4892万亩。事闻于京,朝庭特旨褒嘉,调任陈州府通判,旋升同知。”

  杨世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每升迁一次官职,人民群众就会送他去新的地方任职。他死后,就有了“杨公水神庙”!不言他从一个农民的儿子,上升到最终领取清朝庭从三品俸禄度晚年,只说他为官一任,留下“杨公水神庙”,就足以成为杨姓人家的重要家族魂。

  《甘泉记》里显情怀

  1807年,“余于嘉庆十二年,解组家居”。但这时,杨世福还在河南做官,他把家属安置在家乡上溪村的环青堂。这一时期,他每年都回家探亲,自掏腰包给父老乡亲们解决了饮水问题。如今的湖南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宗祠”内,珍藏着杨世福题写的《环青堂甘泉记》:

  易有之:井收勿幕,有字元吉。井之为用,大矣哉!余环青堂,起自乾隆五十七年,百工备齐,每日所急需者泉水也。此间旧无井汲,远运维劳。先大人,自相距屋二里许,有张公冲,用竹百数十引泉水,鼓涌入垣。十余年来,虽觉有济,但水性就下,逼而上注,事近矫揉,间为榨裂,即行渗漏。兼人心不古,或私用刀斧以坏其竹,使水旁溢,不特水难长持,且每岁循补,甚属周章。余于嘉庆十二年,解组家居,目击情形,常叹曰:“非长久计也”。尝于屋坡下细加采觅,得泉二处,砌井四口,以备需用。然日用甚夥,由坡下肩挑而上,亦非易易,心甚恻之,每虔诚默祷于天:以为天若佑,余能于屋垣内出泉,则完善矣。至十五年四月间,添建屋前石门,收束山势,俾屋宇多得一层武曲,金星到坤以生水,迨六月中,忽见内天井石多潮润,余即于星朗之夕,以度井法规之,见有大星映于天井之左,次日启石取土二尺,即有涓涓者出,验之数日,实属源泉,味且甘美,随就典地掘深至六尺余,有石状为若螭头,石中有穴,水注穴出,提之,砌而井成。

  字里行间,折射出他爱家庭爱父老乡亲们的情怀。《杨氏史志》给他树碑立传,如此评价他:

  一世功勋,宦海浮沉,赤心报国,功载史册;

  一块玉匾,两袖清风,不贪禄位,落叶归根。

  “先祖是做人的镜子”

  杨自亮,军人出身,今年65岁,是杨世福的第六代孙。如今,杨自亮妻子已经去世,儿孙都在外打工,他独自留守家中,为大儿看守价值过百万元的别墅。他的爱好是研究易经。向他采访杨世福,他开口就说:“我是杨世福的第六代孙子。杨世福先祖是我们晚辈做人的镜子。”他翻出了杨世福的著作,找到先祖的一首《旅夜》诗,就朗诵起来:

  壁暗虫声碎,窗明月影团。

  关河千里隔,风露一天寒。

  人与秋俱老,更随梦共残。

  敢云民事迫,未晓趣征鞍。

  “敢云民事迫,未晓趣征鞍。”杨自亮很激动,“这就是我的世福祖!”杨世福先祖确是他的晚辈做人的镜子。在杨自亮的记忆里,他还没有进学堂门的时候,爷爷就会给他讲杨世福祖宗的故事,教育他像杨世福祖宗一样有志向,赤心报国,为官两袖清风,热爱家乡,对父老乡亲要有感情。杨世福影响了杨自亮一生。为了报效祖国,杨自亮积极应征入伍,当义务兵5年。他退伍后当民办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成为深受学生和家长好评的老师。他后来当农民,潜心钻研制造打谷机,获得国家专利。在妻子患癌症的岁月里,他整天整晚守着妻子,且不向政府讨困难补助,为后代做出了好榜样。他说:“世福祖的后人,到我的孙子,八代了。八代当中,没有一个人违反党纪国法。这就是我们这个杨姓小家族人人引以自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