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通讯员 陈雨 李静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作为社会的基础细胞,基层治理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市域治理水平。近年来,娄底市不断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给乡镇放权赋能,使乡镇聚焦主责主业,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用好“乡镇吹哨、部门报到”的协同机制,推动更多公共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真正让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有效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
从体制机制出发,提升基层治理体系的“统领力”。一方面,坚持遵循“精简、统一、效能”和“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持续优化乡镇街道内设机构,健全基层党委、政府组织体系和服务功能,形成上下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基层治理新体系。另一方面,强化编制使用保障,根据乡镇(街道)的定责赋权,划转县级事业编制56名充实到乡镇(街道)站所,相关职能同步划转。鼓励、支持从上往下跨层级调剂使用行政和事业编制,持续推进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与此同时,配合相关责任部门以党组织为纽带,搭建县区、街道、社区、小区(网格)四级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平台,构建双向需求征集、双向提供服务、双向沟通协调、双向评价通报“四个双向”机制,最大化凝聚基层治理的党组织合力,确保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各个触角和神经末梢。
从职责权限出发,提升基层治理体系“支撑力”。过去乡镇政府统揽一切,工作包罗万象,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存在管理缺位、越位、互相推诿扯皮等多重弊端。因此,大刀阔斧进行职责权限划分、权责监管是改善顽疾的必然要求。其一,以事权划分为突破口。全面梳理乡镇(街道)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能,以基层治理需求为导向,以基层承接能力为前提,依照“直接下放+授权委托”的模式向基层赋权。在合理划分县、乡管理权限边界的基础上,严格执行乡镇(街道)职责准入制度,切实为基层减负释压,从而腾出手来聚焦基层治理主业。其二,以清单管理为着力点。各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最新《乡镇(街道)权力清单目录》,进一步对乡镇(街道)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目录进行全面梳理和完善,在本级权力事项运行库中做好事项认领、基本要素完善、办事指南细化等工作。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建立权责清单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让权责清单真正形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约束力。
从综合执法出发,提升治理体系“战斗力”。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直接面向群众和企业,量大面广,执法的社会效果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形象,通过保障基层执法机构一线的人员力量、进一步规范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人员编制管理,完善基层行政执法体制。重点以整合机构为“突破口”,优化综合执法机构编制设置。将各乡镇(街道)原本分散在综合办事机构、事业站所的执法力量进行整合,成立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着力优化镇街综合执法力量。为乡镇下达146名编制使用计划,增设法律岗位,并通过人才引进、公开招聘等多种形式吸引法律人才投身基层执法建设,以缓解乡镇执法人员配备不足、法律知识不强的困境,将更多的执法资源下沉至基层一线。在推进镇(街)事业人员转隶时,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严格要求各镇街“专编专用、专职专岗”,实行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确保乡镇(街道)开展综合执法工作的相对独立性。持续完善执法沟通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部门合作意识,打破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壁垒、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加强上级司法等部门对基层执法人员的帮扶力度,针对于执法过程中所涉及的复杂案件,积极协调各方关系组织联合执法,确保各执法部门形成执法合力,提升执法效能,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一线。
一审:李林
二审:周俊
三审:熊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