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辉煌的碧云寺
草丛中的“石棺”
图为,韩信帽
远看石寄娘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讯(通讯员邱敦怡 邱向明 )新化县石冲口镇位于新化的西南面,南滨资水,与冷水江市接壤,与新邵县毗邻,是新化的南大门。
这里一脚踏三县,不仅山清水秀气象万千,而且有许多的人文景观。
12月15日,笔者在该镇采访,发现许多奇异的石头,它们带上美丽传说,更为该镇地名“石冲口”的“石”字,注入了些许传奇。
石寄娘
石寄娘位于该镇高车边村半山腰土坪中,笔者远远看去,石寄娘就是庞大的石头群,在石头自然垒起的基座上突兀出一石块,向导张绍隆介绍,“每个月大概有4、50人来拜祭石母,一般是为小孩来寄养的,是一种地方信仰……。”
张绍隆是该镇诗社的秘书长,从事风水研究多年,当地人称地仙。他讲,在石寄娘的后山上,有一座很大的地母庵,过去香火很旺,在“文革”中拆除,现在正在筹建。
笔者目测了一下:底座宽约一亩,石娘高约5米,远远看它,像一位背着包袱的慈母,远眺前方,胸前还抱着一位小孩。近看,石母身上披挂了鲜红的绸布,脚下散满了红红的爆竹纸屑。
和尚的“石棺”
碧云寺原名碧云庵,是石冲口镇著名的佛教圣地,它始建于1736年,新修于2006年,是新化、冷水江市、新邵县部分村民的拜祭地。碧云寺坐落于茂林修竹中,四面环山,流水潺潺,空谷中梵音袅袅。整个寺院黄墙碧瓦,金龙盘柱,一片肃穆庄严景象。
而在寺院下面,就有一棺类似梅山地区棺材的“石棺”,孤独苍凉“停靠”在荒山野岭中。
原镇人大主席谭秀长告诉笔者,“这就是民间传中的‘石棺’,说是碧云庵死去的长老,自己将自己葬在石棺中了。”
“这里还有石棺的门呢?”陪同笔者而来的村民谭卫中也这样认为的,并扒开草丛荆棘指给笔者看。笔者注意到,在石棺靠东方的一侧,的确有一道若隐若现的裂缝,自上而下。
笔者围绕石棺仔细地观察一遍,并丈量了一下:“石棺”为本地常见的花岗岩,露出土层的“石棺”高2米,长3.5米,成菱形。
经笔者和镇文化刘站长等人认真观察,最后确认,是巨大的花岗岩石裂开后,形成的“石棺”,和尚的尸体从“棺门”是不可能进入棺内的。
但是不管怎么样,“石棺”还是为碧云寺和佛教增加了无限的神秘感。
韩信帽
类似于帽子的石头位于该镇落马桥村的山上,站在离石头20米的地方看,的确像一顶巨大的古人的帽子。
53岁的地仙张绍隆指给笔者看,他说:这一块大坪原来是他们家的屋场,现在是耕地了,他家原来就在“帽子”的下边。“这石头像不像古代《三国演义》中韩信的帽子?”
笔者看到,“韩信帽子”约18平方米宽,稳放在山上。张绍隆很是得意,说:“这地方很好,专门出人才,这里就出了一个国民党师级干部,是黄埔军校毕业的……这‘帽子’下面的洼地像不像是一个砚池?对面的石峰像不像笔架山?”他一一指给笔者去辨认。
在风水先生的眼里,这里的“石帽子”代表着官职,这洼地是砚池,代表着翰墨文化,这是对地位最原始的追求和对文化的敬重,表现了这里的老百姓的朴实价值观。
[责任编辑:康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