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记者专访:寻找廖厂长 对话吴晓波
发布时间:2014-09-24   来源: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  作者:汤霞玲 王瑶


寻找廖厂长
对话吴晓波
本报记者从一篇点燃网络的帖文出发
引出一场理想主义者家国情怀的重逢

记者 汤霞玲 实习生 王瑶 
 
 
    廖群洪
 
 
    吴晓波
 
 
    1989年,娄底,廖群洪(右二)和吴晓波(左四)一行合照。

    记者 李健 翻拍
 
     新闻进行时

    网文

    近日,财经作家吴晓波一篇题为《只有廖厂长例外》的文章在网上热传,有人开始在网上“寻找廖厂长”。

    寻找

    9月23日,三湘都市报记者辗转找到了廖厂长,也电话联系上了吴晓波。

    聚首

    在记者的联系对接下,10月,吴晓波将和廖厂长见面。

    廖厂长是谁?他现在在哪里?

    过去几天来,微博微信上热传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一篇文章《只有廖厂长例外》。

    作者回忆了25年前,自己和几个大学同学筹划“考察南中国”时,被湖南娄底一位企业家资助的往事。

    在作者的文章中,这名年轻的廖姓厂长与他虽只有一面之缘,但其身上闪耀的理想主义光芒,用双手呵护年轻人梦想的义举让他深深感动。

    以致他在文中感慨道:“在以后的生涯中,我遇到过数以千计的厂长、经理乃至‘中国首富’,他们有的领导着上万人的大企业,有的日进斗金花钱如水,说到风光和有成就,这位廖厂长似乎都要差很大一截。但不知为什么,我却常常更怀念这位只缘一面的小厂长。”

    很快这篇文章便点燃网络,并引发无数人的关注与转发,很多人甚至开始在网上“寻找廖厂长”。

    ■记者 汤霞玲  实习生 王瑶

    廖厂长是谁?他现在在哪?同样带着这样的问题,三湘都市报记者展开了寻找。

    9月23日下午,在长沙,记者历经辗转终于联系上了廖厂长——现任长沙市涟源商会副会长的廖群洪,并同时连线采访到了远在杭州的吴晓波,通过与两人的对话,还原了20多年前的那段往事。

    【一篇网文】

    20多年前的旧事引无数人感动

    9月21日,一篇题为《只有廖厂长例外》的文章在微博微信上热传,作者是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文章从1989 年春天说起。当时正在复旦大学读大三的吴晓波跟三位同学萌生想法:想去看看改革中的南中国,于是组成了一支“上海大学生南疆考察队”。他们拿着复旦大学的介绍信,骑着自行车到处筹资,却只筹得一台照相机、几件衣服和几百元钱。经费还差一大截!他们将自己的困境写信寄给了上海《青年报》。

    消息传到了湖南娄底,一位企业老板给他们寄去7000元钱。一段年轻人见证历史的理想远征亦就此开启。

    路经湖南,他们见到了这位廖厂长。他只提出了一个要求,看到考察报告,并说他正在筹资,想到年底时请人翻译和出版一套当时国内还没有的《马克斯·韦伯全集》。

    20多年后,吴晓波已成为著名的财经作家,他在文章中写到:“他不企图做导师,甚至没有打算通过这些举动留下一丁点声音,他只是在一个自以为适当的时刻,用双手呵护了时代的星点烛光,无论大小,无论结果。”

    【寻找厂长】

    现居长沙,是梁稳根同学

    《只有廖厂长例外》一文发表后,浏览量超过十万,大量的留言和信息被反馈回来。记者联系上吴晓波,还原当年事件原貌,并辗转找到了廖厂长。廖厂长,真名廖群洪,娄底涟源人,现居长沙,从事过机械业、地产业,现从事矿业。与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是大学同学,现任长沙市涟源商会副会长。

    【当年往事】

    年轻时夜夜畅聊,我能为国家做什么

    廖厂长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从中南矿业学院(中南大学前身)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一个军工厂。一到西安他就满城找书店,其中有一套《走向未来》丛书,就有马克斯·韦伯的文字。

    当时工厂图书室有一套精装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整个军工厂只有他一个人看。也是从那个时候,他深入地了解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认识了马克斯·韦伯,一些思想渐渐在他脑袋里成型。

    1985年,他被娄底市作为技术人才引进到娄底市科委。在那里他又碰到了一群同样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他们畅谈中国的现状,思考我能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我们的使命在哪里?聊天常常进行到凌晨三四点。终于,经过无数个夜晚的思维碰撞,廖厂长得出结论,中国的出路在办实业。

    1988年-1989年,他离开机关单位,开始创业。经过琢磨,他成功的获得了生产水泥编织袋机械的专利,将设备的生产、组装、销售和售后分给了四五个不同的企业,最早在娄底开始了服务外包。一时间,生意风生水起。

    【资助动因】

    我想了解中国现状,而他们能实现

    在他看到吴晓波想去南方考察的消息后,他通过一位在复旦大学上研究生的同学核实了消息,便给吴晓波汇去了7000元钱。

    那时,廖厂长的机械专利收到了全国各地的订单,但自己每个月从公司拿的工资才200元左右,7000元对他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我也很想去看看中国的现状,手上有资金,晓波他们有想法,能去实现一些我做不到的事情,这就是共鸣。”回想起当时的举动,廖厂长说:“最能产生共同行动的是同一个思想。”

    廖厂长说,当时看到晓波时,心情很复杂,首先是感觉到欣慰,他比吴晓波大6岁,当时他已经毕业几年,看到有小学弟能去实现梦想,感觉非常的欣慰;其次是佩服,因为当时的交通不便利,他们去做这样一件事情需要非常大的勇气;最后是感谢,感谢这些有志向,有勇气的年轻人去完成他们的梦想。

    【考察之旅】

    11个省、去过战场、重走过长征路

    于是,在1989年的3月,四位年轻人开始了南中国的考察,他们一口气走完了南中国的11个省份,沿途经过湖南时,他们和廖厂长有了唯一的一次见面。廖厂长瘦高而寡言,经营的是一家只有二十来个工人的私营工厂。吴晓波告诉廖厂长,他们的考察分为三个主题,一个是想重走一段红军的长征路,其次是想去感受下中越自卫反击战的现场,最后想去当时的海南去看看。

    一路上,他们乘坐绿皮火车转铁皮大巴车,走过了11个省份,居住的都是2-3块钱一晚的小旅馆。

    在井冈山,他们跟参加过战争的老人聊天,找到了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的儿子,听他讲起了他和毛泽东的故事。

    在云南,那时还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他们跟着士兵们进入到战场,亲身体会了战争的残酷。

    1988年前后,复旦大学的校园里出现了“欢迎参加海南大开发”的宣传标语,他们来到了祖国最南方,在那里,他们看到,整个海口是一个大工地,吊车,机器轰鸣,一片繁忙的景象。那时的三亚,一到晚上9点全城停电。

    考察中,吴晓波他们在上海《青年报》上发表了几篇新闻稿,但调查报告没有写成。但不久后,廖厂长收到了一份手写的调查报告,里面重点讲述了当时海南的考察情况。记者核实得知,这份调查报告是团队中另外一个成员王月华所写。

    吴晓波简介

    吴晓波,1968年出生,著名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著有《大败局》,《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等畅销书。

    对话

    吴晓波:那次考察

    改变了我

    吴晓波对记者回忆,南中国考察,在他心里确实沉淀下了一点什么。

    首先,让他们这些天真的大学生直面中国改革之艰难,在此之前,他不过是一名自以为是的城市青年,整日泡在图书馆里读书,认为这样就可以了解中国,而在半年的南方行走之后,“我才真正看到了书本以外的中国,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脚去丈量过,用自己的心去接近过,你无法知道这个国家的辽阔、伟大与苦难。”

    出发前,他常常在学校跟同学争得面红耳赤,认为中国的解决方案应该是大刀阔斧的改革。但那次南中国之行后,他发现,许多问题需要慢慢来,他开始思考用改良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开始相信善良,相信人的力量。

    “年轻时候看到的人,看到的事儿其实能很大程度的改变人的一生。”吴晓波说。

    最新进展

    两人将于10月见面

    虽然只见过一次面,廖厂长更愿意将吴晓波看做是一个朋友,一个同志。后经记者核实,吴晓波文章中“1995年的那个电话”是另外一个朋友打的,并非廖厂长所打。

    经记者联系对接,吴晓波和廖厂长两人将于10月份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