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创新达人邹德华
发布时间:2012-05-12   来源: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   作者:娄电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创新达人邹德华
    文/娄  电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邹德华。
 

     邹德华(右一)向上级领导介绍劳模创新工作室研制的360度全方位带电作业旋转平台。
 
 
     邹德华(右一)与创新小组成员研讨
科研项目——软梯头自动保险装置。 

    劳模档案         邹德华,1967年12月出生于湖南娄底,中共党员,1988年参加工作,现任娄底电业局线路管理所所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湖南省电力公司劳动模范、国家电网公司抗冰保网先进个人、湖南省电力公司抗冰抢险功臣、娄底市首届“脊梁人物”,拥有2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其中成功申请国家专利3项,荣获全国、省级、系统奖项逾30项。

    未见邹德华时,听说他是湖南娄底电业局“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头雁,是一位“有故事的人”,很想听他的故事。

    初见邹德华,感觉人如其名,中等个头,大嗓门,身板结实,走起路来虎虎生风,干起活来雷厉风行,却很难把这样的他与“创新”联系到一起。

    深入了解后,你才知道,他就是一个创新达人。

    邹德华不是“吃素的”

    “线路再跳,我就不干了!”2010年底的一天,一次线路外力破坏跳闸之后,时任娄底电业局线路管理所副所长的邹德华在局长郑满光面前“虎气冲天”:一年之内不降下线路跳闸率,他就不当这个副所长了。

    输电线路跳闸率居高不下,一直是线路管理所难以破解的老大难问题,甚至影响到整个娄底电业局的安全生产。“一年之内降下线路跳闸率”!这份“军令状”令局长欣喜,但也为倔强的邹德华捏了一把汗。

    邹德华却胸有成竹。

    立下军令状后的第一天,他就在班组发了一次威。

    邹德华问一位班员:“你负责的那几条线路,树木情况怎么样啊?”

    “班长还没安排我巡线,我也不十分清楚。”

    “那你以前报的外力破坏点,有什么最新情况呢?”

    “应该没事吧!”

 

    “什么是‘不十分清楚’?什么是‘应该没事’?”这位员工的回答,顿时让邹德华火冒三丈。事后,冷静下来的邹德华开始反思:这种等、靠、要的被动工作状态,“吃大锅饭”的心理,在很多班组员工中存在。要想搞好线路维护,就必须先转变员工思想,调动员工工作主动性,增强责任心。

    在思考对策时,邹德华想到,这种情况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有些相似。于是,他创新性地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提炼出了“三包四自主五年不变”管理模式,将线路巡视、维护和管理“包产”到人,将权利下放给班组员工,班员可自主安排巡线时间、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护线员管理、线路维护项目等,“承包期”五年不变。

    “三包四自主五年不变”管理模式落实到位后,班员愿意主动去线路了,主人翁意识也增强了。但班员维护线路的质量如何?怎样才能督促班员真正到岗到位?

    曾有员工提议,可通过“线路稽查牌”确保运维质量。

    但邹德华觉得不妥。一则挂牌子范围有限,员工存在侥幸心理,或把巡线的目的变成了找牌子;二则生产管理系统应用情况难以掌控。怎么办?好办。把生产管理人员“赶”到现场去,逐基杆塔地找问题。员工怕被找到问题,自然就会把线路维护好。于是,“监督性巡视制”新鲜出炉,要求所有生产管理人员每月对220千伏线路进行一次以上、每次连续10基杆塔以上的监督性巡视,并将巡视结果与PMS系统数据对应进行考核。该举措一推出,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班员随身携带工具、随时紧固螺丝和检查接地装置的习惯进一步养成,PMS系统数据准确率逐步提高,与护线员的联系更加主动,线路消缺率达到了100%……

    按说,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邹德华可以静下来了。但他似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在系统内部报纸上,他找到了答案:很多单位都在评明星,诸如“五星级变电站”、“明星员工”、“服务明星”等,员工在评选活动的推动下,工作热情更高,效率更高,业绩更好。

    我们能不能也搞个"“星级线路”、“星级设备主人”评选呢?他把想法与员工分享。

    “如果有这个评选,我肯定要争取。”

    “我也愿意参加,也要当回明星试试看。”

    从员工那里邹德华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经过反复讨论、听取员工意见和建议、修改,线路管理所结合“监督性巡视”,出台了《星级设备主人评选制》,班员创先争优的意识增强,“赶、学、比、超”氛围浓厚,有7位班员被评为星级设备主人。

    2011年,线路管理所设备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线路跳闸得到有效控制,跳闸率大幅度减少,其中220千伏线路跳闸率同比降低86%。娄底电业局领导说:“邹德华真不是吃素的,线路跳闸率高这块‘硬骨头’真被他啃下来了!”

    邹德华能“上树”

    “安石集团厂区内的线路故障,申请了带电作业,你们能排个计划处理吗?”2010年7月的一天,刚结束了10千伏早建檀线的带电检修作业,邹德华接到了娄底电业局生技部电话。

    “他们那个厂区进不了绝缘斗臂车。以前也去过,没搞成。”虽然知道安石集团是娄底电业局的重要客户,当前又是迎峰度夏保供电的关键时期,邹德华还是拒绝了。

    “要是能有一个简易平台替代绝缘斗臂车就好了。”旁边的带电班班员突然说。

    “对!这个可以有。以前在带电班时我也有过这种想法。”班员的提议,与邹德华的想法不谋而合。

    说做就做。邹德华迅速召集带电班成员着手准备,收集资料、设计图纸、联系厂家制作、试验……第一轮下来,出来的成果却让邹德华很不满意。当初的想法是制作一个固定的简易绝缘平台,可在实际应用中发现,每完成一基杆塔的作业任务固定平台就必须重新拆装一次,如有多个作业点,拆装固定平台的工作量、劳动强度非常大,十分影响工作效率。

    有人劝他,算了,麻烦一点而已,能用就行。

    “那怎么行?!‘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我就是要让它动起来。”邹德华说。

    于是,坎坷而漫长的改进工作开始了。他们先在电杆上安装滚筒让平台旋转起来,然后又在平台上加装丝杆,让它能轻松“上树”。最后,他们想到作业人员既要在平台上开展带电作业,还要让他上下左右旋转,劳动强度还是太大了,便又做了一个遥控设计,让平台能够自己转动起来……

    在一次次试验中,邹德华总觉得还有些地方不尽人意,又总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比如,旋转时不太稳定、丝杆太重等。这些问题让邹德华夜不能寐,甚至在睡梦中都想着如何将其解决。一天凌晨3点钟,从睡梦中醒来的邹德华突然想到,可以尝试用齿轮代替滚筒、用电动机和齿轮代替丝杆。越想越兴奋的他,实在睡不着了,掀开被子就走向书房,对照着图纸计算起来,并打电话给徒弟肖荣贵,要他5点钟到工作室准备改进……

 

    就这样,在反复的修改、不断的完善中,历时1年多,定型的360度全方位旋转绝缘平台,成功地实现了垂直升降、水平旋转和调整定位。从经济效益来讲,它体积小巧,操作简单,运输方便,彻底摆脱了作业点地形的限制和影响,且不需要另外建造专用库房,相对于绝缘斗臂车可直接节省购置成本100多万元。从社会效益而言,使用过程中无耗油,无噪音,对于以往很少涉及的农电线路带电作业也可以通过该平台开展配网带电作业,进一步扩大了带电作业普及率,提高了带电作业率和供电可靠性。目前,该平台获得国家电网公司员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三等奖,并已在全省各电业局推广应用。

    “都说老虎不能上树,我看邹德华‘上树’的本领还挺高。”参观了360度全方位旋转绝缘平台的人们都这样说。

    邹德华能“飞天”

    邹德华是从一个用脚步丈量大地的外线工成长起来的,这铸就了他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但他也有许多“飞跃”的梦想,使他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固定翼放线飞机”就是其中之一。

    走进“劳模创新工作室”,悬挂在房顶上的“固定翼放线飞机”总是最能吸引人的眼球。每个第一次进入工作室的人都会问:“这架飞机也是你的创新成果?做什么用的?”每次,邹德华都会耐心地一一解答。

    原来,在从事线路运维工作前,邹德华一直从事的是架设线路施工工作,当过近10年的施工队队长。有好几次在高山、峡谷环境中施工时,他发现放线工作特别难,常因此延误工期。当时比较先进的放线设备主要是直升飞机放线和汽艇放线,但都存在不足,如直升飞机放线成本太高,专业性太强,普通施工用不起;而汽艇属航空管制,成本也非常高,且受风力影响大,三级以上的风就能让它失去方向。

    一次偶然的机会,邹德华结识了一位飞机模型“发烧友”,在闲聊中想到用航母直升飞机来代替汽艇。但试验后发现,航母直升飞机对操作人员专业技术要求很高,容易发生坠机情况,线路施工人员很难达到要求。

    挫折没有使他放弃,反而让他越挫越勇。为了找出一种适合放线的飞机,邹德华买来一大堆有关飞机知识的学习资料潜心钻研,并时常在网上浏览相关最新资料。经过反复比较实验,最终选择了易操作、低成本的固定翼飞机,并根据施工中的实际需要,最终历时2年,自主设计、研制出了经济、实用的固定翼放线飞机。

    当然,邹德华的“飞跃”并不止这一次。他带头研制的“除冰机”“飞”上导线代替人工除冰;他自主研制的“单导线、双分裂导线两用走线飞车”载着作业人员在导线上“飞”,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他自主发明研制的“架空线路带电跨越网”能让导线自由地“飞”起来,每使用一次可节省资金数十万元,并显著提升了线路施工中的安全系数……

    邹德华还想“飞”。最近,他向笔者透露了他的创新项目——带电作业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