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5月3日讯(通讯员 易丽花 肖泉)一季度,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加速转型、奋力赶超”,紧扣“产业项目建设年”要求,积极部署落实以“进村庄社区、进项目工地、进实体企业”为主题的“春天行动”,创新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发展模式,全市经济延续“稳健向好”运行态势,产业发展稳中有进,转型升级成效初显,运行效益稳步提升,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全市经济运行顺利实现“开门红”。
经济运行高位开局
一季度,全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较好,GDP、工业、投资、消费等大部分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增幅排位持续保持全省前列。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9.05亿元,同比增长8.5%,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7和0.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68亿元,增长4.3%,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第二产业增加值159.94亿元,增长7.7%,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第三产业增加值107.44亿元,增长11.0%,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1%,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完成财政总收入34.89亿元,同比增长21.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24元,同比增长8.4%,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5元,同比增长10.9%,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
产业发展稳中有进
一季度,全市钢铁、水泥、电力等主要支柱行业来势较好,高新技术产业、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加快培育成长,实体经济稳步扩张,三次产业发展呈现出许多积极变化。一是农业生产形势较好。一季度,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3%,高于上年同期1.9个百分点。全市春耕备耕有序进行,粮食、油菜、蔬菜等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均稳中有增,气候条件也比较有利,农作物长势良好,产量有望实现增长,生猪、牛、羊、水产品等产量也保持稳定增长,农业产业化、休闲农业、特色种植各有特色,快速推进,全市农业经济总体开局良好。全市秋冬播粮食作物、油菜籽、蔬菜播种面积分别同比增长2.2%、4.5%和4.3%;生猪、牛、羊出栏分别增长5.1%、5.4%和5.7%;水产品产量增长7.2%。二是工业经济总体稳定。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继续保持在中高速增长的合理区间运行。支柱行业来势较好。钢铁行业随着涟钢6号高炉改造完成重新点火,生产逐步恢复正常,价格略有回落但仍保持高位,总体保持稳定增长;电力行业增长加快,华润、金竹山电厂均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市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5.7%,发电量增长26.2%;水泥行业3月份开始量价齐升,增长有所加快;煤炭行业技术改造基本完成,且上年同期停产较多基数低,呈恢复性增长。相关指标支撑有力。一季度,全市工业用电量22.35亿千瓦时(剔除线损),增长7.2%,增幅居全省第5位;公路运输货运周转量增长14.7%,居全省第2位。三是第三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0%,高于上年同期0.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2位,比上年同期前移2个位次。第三产业内部行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居民服务、文体娱乐业等其它营利性服务业拉动明显。全市邮政业务总量同比增长35.9%,比上年同期提高19.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31.4%,比上年同期提高78.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其它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5.0%,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带动全市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7.67亿元,同比增长26.2%,快于全市第三产业增长15.2个百分点。
增长动能总体稳健
一季度,全市投资、消费、出口三大增长动能总体运行稳健,协调拉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投资建设进度较快。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1%。今年是全市“产业项目建设年”,市委、市政府明确了重点发展培育的13个产业、12条产业链、10个特色产业园及重点推进的57个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全市产业项目建设明显提速。近期我市实地调研了解的情况也显示:娄底经开区、新化、冷水江等县市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项目落地较多;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一季度,全市310个市级重大产业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44.85亿元左右,完成年度计划11.5%左右;入围全省“五个一百”的6个重大产业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0.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35%。去年12月份集中开工的宁邦中心、五江感光干膜等10亿元项目目前正在加速推进,近期有望正式入统入库,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后续增长形成支撑。二是消费市场总体平稳。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0%。企业培育取得新成效。从我市近期实地调研了解的情况看,全市批零住餐企业培育、个转企等工作取得了新成效,目前已有9家批零住餐企业申报入统并已通过省统计局审批,明显多于往年。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碧桂园城市广场企业入驻继续增多,人气渐旺,通程商业广场正式开业,全市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电子商务发展较快。双峰、冷水江、万宝新区等县市区电子商务发展各有特色,来势较好,入统的本土电商企业进一步增多。一季度,全市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4.1%,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3.1个百分点。三是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一季度,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9.4亿元,同比增长6.0%;实际利用外资13605万美元,同比增长19.4%,增幅居全省第6位;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76.6亿元,同比增长15.9%,增幅居全省第8位。
转型升级成效初显
一季度,全市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各项重点任务取得新进展,全市经济结构继续优化,节能降耗稳步推进,全市转型升级成效初显。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去产能稳步推进,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生态环保政策,继续削减落后产能,淘汰和升级改造钢铁、水泥、煤炭生产线。一季度,全市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3%左右;去库存成效突出,3月末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16.5%;去杠杆成效持续显现,2月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5%,同比下降6.5个百分点;实体经济成本继续降低,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6.9元,同比减少3.3元;短板领域投资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市生态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27.6%、29.9%和85.7%,均大幅快于全市投资平均增速。二是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同期的11.7:53.9:34.4调整为10.6:53.5:35.9,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5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0%,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引领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突出,全市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三是节能降耗稳步推进。一季度,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2.4055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56%。
运行效益稳步提升
一季度,全市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三大效益均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一是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得益于钢铁、水泥、电力等主要支柱行业的效益改善及总部经济引进的初见成效,今年全市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4.89亿元,同比增长21.6%,高于上年同期6.8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62.3%,高于上年同期19.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继续改善。二是企业效益持续向好。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15亿元,同比增长88.2%,亏损企业47家,同比下降17.5%,亏损企业亏损额8.66亿元,同比下降35.5%。三是居民收入增长加快。一季度,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70元,同比增长10.1%,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4%和10.9%,农民收入增幅快于城镇2.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18,比上年同期缩小0.0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民生改善持续向好
一季度,全市坚持民生优先,继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千方百计促就业、增收入,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发展成果惠及民本民生。一是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一季度,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9424人;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平均用工人数14.02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2万人,同比增长38.8%,人才结构继续改善。二是物价水平温和平稳。3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八大类商品“七升一降”,其中衣着类增长4.4%,居住类增长4.9%,其它大类均比较平稳。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三是民生投入力度加大。一季度,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民生支出67.54亿元,同比增长23.0%,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69.0%;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民生工程投资同比增长36.3%,快于全市投资平均增速23.2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一季度娄底经济延续“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为全年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开好了头、起好了步。但也要看到,工业新增长点不多,投资大项目新项目少,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稳增长、调结构、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下阶段,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信心,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动能转换上下功夫,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娄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激活广大农村消费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