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娄底频道4月3日讯(杨建长)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独立自主国家的革命文化,是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等的符号体系。我们探究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其实就是回答文化主权、主体与价值观的问题。其核心是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人类大同。
娄底是中国走向共和的内陆城市,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人才辈出的高地。20世纪初,古今中外“革命”文化在湘中交融汇合。娄底兼容并蓄、为我所用、唯新是从,陈天华奋笔疾书,形成了独特的“醒狮”文化,并逐渐成为湖湘文化的主流价值取向。《共产党宣言》由成仿吾率先翻译,从此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广泛传播,极大地呼应了毛泽东在长沙的革命活动;以救亡图存、民族复兴为目标的湖南红色文化孕育于“醒狮”文化,且引领着“湖湘”文化的发展方向。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而创造出的红色文化,振奋了民族精神,提高了城市品质。红色文化是娄底城市文化的鲜明特征,是娄底城市精神的灵魂所在。红色文化基因鲜活地澎湃在娄底人的精神血脉里,激励着娄底文化的创新,照亮着新时代娄底文化发展繁荣的道路。
丰富的红色文化、醒狮文化、梅山文化,是娄底文化的重要组成和宝贵资源。这三种文化资源不是矛盾对立的,也不是彼此隔绝的,而是相互关联、彼此共生、融会贯通的,深深植根于娄底城市的日常生活中,植根于娄底市民的性格中,不断积累进化升华,成为现代娄底文化。如果说醒狮文化是娄底文化之肉身、梅山文化是娄底文化之“湘中心”,那红色文化就是娄底文化之灵魂。
娄底位于湖南的几何中心,自古以来就是一片光芒四射的开放沃土。从宋神宗1072年以来,从最初的梅山文化,过渡到湘军文化,再到醒狮文化、贤母文化……兼容并蓄、共存共荣、创新发展、精益求精,是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大体相同的文化性格特征和生存智慧。梅山文化和湘军文化的刚健与铁血、务实与创新,为娄底文化形成提供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三国时期,双峰人蒋琬更是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首开包容互鉴、为我所用、求真务实的先河。鸦片战争后,娄底成为“沿江开市”地域之一。深厚的历史资源、崇文尚武的铁血性格,使得娄底在宝庆与武汉口岸中脱颖而出。
人是最鲜活的资源。近代中国战乱频仍,娄底作为湘军之源,相比则相对安全。击垮太平天国所获的财富大量涌入娄底,促使娄底从“农耕”社会转变成“乡绅”市井。娄底开埠时,人口不到10万;1900年,发展至20万,成为当时宝庆地区最大的镇域。1949年,娄底人口达46万,跻身为中等城镇行列。
在形而下的生活层面,五湖四海相互兼容取长补短,唯新所趋,唯优是从。在形而上的精神世界,救亡图存、建立独立的主权国家,成为近代以来娄底人追求的崇高社会理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醒狮文化是在传统梅山文化基础上,充分学习借鉴沿海近现代工业文明,并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各国优秀文明成果,而逐渐形成开放多元、求新务实、崇尚理性、讲求审美的娄底城市文化。挽救民族危亡,建立独立的主权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追求共同富裕与和平正义,则是红色文化的精髓之所在。
1935年7月,贺龙、任弼时、王震率中国工农红军,登锡矿山、经上梅、过上团,成仿吾在琅塘完成《共产党宣言》翻译。这一幕幕历史剪影,让人真切感受到娄底所拥有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以及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
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更是现代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文化。醒狮文化大俗大雅,红色文化大音希声,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这是娄底文化的鲜明特色,也是娄底城市精神的生机所在。
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文化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娄底肩负着文化创新和发展繁荣的战略使命。换句话说,要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娄底的文化贡献。
红色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红配黄,喜洋洋;黄种人、黄皮肤,最匹配的色彩是红色。农耕文明,最美的风景是春天的鲜花和秋天的果实,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收获,其中就有红色的特征。古往今来,红色大体代表吉祥喜庆、成功荣誉,代表权威、勇气。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马克思最喜欢的颜色是红色。从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都选择红色的旗帜;中国共产党人同样选择红色的旗帜,将其作为一种政治信仰的审美表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理想,孕育于欧洲,成长于苏联,发展壮大于中国,并非是偶然的,其中内含着历史文化渊源,那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大同精神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红色寓意,整合接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红色激情,经过实践淬炼和检验,逐渐形成特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其中,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是红色文化的崇高价值取向;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是红色文化的性格特征;人民福祉、民族复兴、天下情怀,是红色文化的基因特色。
对娄底而言,红色文化塑造了娄底人民刚毅而勇敢的人格精神,反侵略不反科学的鲜明态度。新时代,娄底文化发展的责任和使命,是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用更高的文化自省、文化自信来全面提升城市的软实力;要在提升城市“高度”之时,精心培育城市的“温度”。
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我们探寻把日子过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2050年,中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我们探索如何实现天地人和的精神世界。在这些方面,拥有红色基因的娄底完全有能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总之,娄底在伟大祖国的怀抱中,面改革大潮,面向未来,背后是辉煌灿烂、源远流长、弦歌不断的古韵湖湘,更是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现代化中国。“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然进入新时代,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娄底的文化供给必须更加丰富和有效。
大多数人对红色文化都是从历史的、文化的、自然的背景下去认知,去品味她的伟大、庄严与神圣。而当今娄底作为处于红色文化中心的市域,对红色文化则有着更为直接的体验和真切的感受,因而在其历史颤变过程中,红色文化不仅是我们认知中的红色文化,更是发展中的红色文化、感觉中的红色文化,也是属于湘中的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