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2017年上半年娄底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2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石峰 秦金莲 肖泉

  上半年,娄底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系列部署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加速转型、奋力赶超”的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提振等七个“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大比拼”,娄底经济延续去年以来稳定向好运行态势,运行好于预期。但近两个月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回落势头初步显现,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下半年,要进一步紧盯目标,保持定力,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积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力巩固稳中向好发展势头,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上半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上半年,全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较好,GDP、工业、投资、消费、财政等大部分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怀化、益阳等同方针兄弟市州,增幅排位居全省前列。具体来看:

  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4.5亿元,同比增长8.6%,高于年度目标0.1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1.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高于益阳、怀化0.8和0.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位,比上年同期前移12个位次;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35亿元,同比增长3.2%,低于年度目标0.3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2位;第二产业增加值278.38亿元,同比增长8.6%,高于年度目标0.6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位,比上年同期前移11个位次;第三产业增加值265.77亿元,同比增长10.2%,低于年度目标0.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9位;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高于年度目标1.3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3.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高于益阳、怀化2.7和3.3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位,比上年同期前移7个位次;建筑业增加值20.32亿元,同比增长5.7%,低于年度目标2.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2位;

  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2.79亿元,同比增长14.4%,低于年度目标3.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高于益阳、怀化1.0和0.7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位,比上年同期前移4个位次;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6.98亿元,同比增长11.3%,低于年度目标0.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高于益阳、怀化0.1和0.3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4位;

  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57.91亿元,同比增长9.5%,高于年度目标0.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7位,比上年同期前移7个位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34亿元,同比增长7.1%,低于年度目标1.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9位,比上年同期前移5个位次。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44元,同比增长8.0%,低于年度目标0.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2位,比上年同期前移1个位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65元,同比增长10.4%,低于年度目标0.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4位,比上年同期前移1个位次。

  二、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种养业总体平稳,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

  上半年,全市上下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应对、努力克服禽流感、罕见洪涝灾害带来的突出影响,全市农业农村生产总体稳定,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比一季度回升了0.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一是粮油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增。上半年,全市春夏收粮食种植面积13.36千公顷,增长4.9%,总产量2.94万吨,增长5.9%;油菜籽种植面积33.48千公顷,增长1.7%,总产量3.52万吨,增长4.1%;蔬菜种植面积24.24千公顷,增长6.9%,总产量67.32万吨,增长8.3%。二是养殖业略有收缩。受严格的环保政策及禽流感影响,全市生猪和家禽出栏均小幅回落,上半年,全市出栏生猪254.66万头,同比下降0.5%;出栏家禽1049.52万羽,同比下降2.8%。三是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全市123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6.66亿元,增长24.3%;全市1197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共接待游客361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0.8亿元,分别增长17.6%和17.4%,总量规模稳步扩张,各县市区各有特色,亮点纷呈。

  (二)工业增长高位回落,企业利润继续向好

  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8%,增幅仍居全省第1位,但比1-5月又回落了0.6个百分点。工业领域中,一是钢铁行业量价高位。上半年,全市钢材产量560.44万吨,同比增长13.9%,价格也一直维持高位运行,带动全市钢铁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7%;二是两高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工业经济结构继续改善。上半年,全市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增长18.1%,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增长17.3%,两高产业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32.8%,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而同期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3.9%,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为37.7%,同比减少0.2个百分点;三是园区集聚程度稳步提升。上半年,全市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长2.3个百分点,园区工业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65.5%,同比提高6.5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经营效益继续改善。1-5月,全市73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47.43亿元,同比增长29.4%,实现利润总额31.89亿元,同比增长64.2%;39家亏损企业亏损额3.1亿元,同比下降61.8%。

  (三)第三产业相对稳定,部分行业发展提速

  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增长10.2%,增幅与一季度持平。第三产业相关行业中:一是交通运输业保持较快增长,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的持续回暖和交通区位条件的改善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稳步回升,上半年,全市公路客货运输总周转量48.26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6.6%,增幅居全省第1位,全市交通运输业增加值36.86亿元,同比增长8.3%,分别高于一季度和上年同期0.8和4.2个百分点;二是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旅游强市建设加快推进,旅游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旅游市场环境和服务质量稳步提高,新化全域旅游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全市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1787.5万人次,同比增长27.6%;实现旅游总收入124.38亿元,同比增长26.4%;三是营利性服务业贡献突出,上半年,全市电信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文体娱乐业等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9.66亿元,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2.4%,同比增长18.0%,增幅高于全市第三产业7.8个百分点,对全市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6%。

  (四)投资建设进度较快,制造业投资力度加大

  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4%,居全省第1位,排位比1-5月前移一个位次。投资领域中,一是第三产业投资进展较快。上半年,全市完成第三产业投资224.88亿元,同比增长16.2%,第三产业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到53.2%,高于二产业投资占比12.4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7%;二是PPP项目落地带动基础设施投资稳步增长。娄底中心城区道路提质改造和路网完善工程等PPP项目进展顺利,全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0.44亿元,同比增长21.9%。

  制造业投资加快带动工业转型升级。上半年,全市完成制造业投资139.87亿元,同比增长17.8%,快于全市投资增速3.4个百分点,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同比增速分别为93.7%、230.1%、73.3%和159.1%,这些行业的投资将在近几年持续加大,带动全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五)消费结构改善升级,进出口总额恢复性较快增长

  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3%,居全省第4位,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完成零售额110.01亿元,同比增长14.7%。限额以上单位中,按城乡分,城镇完成102.89亿元,增长13.4%,农村完成7.13亿元,增长37.2%,农村消费增长明显快于城镇,农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按类别分,粮油食品类、服装鞋帽类等日常消费品实现27.4%和15.7%的较快增长,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化妆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等改善型消费品分别增长了15.8%、19.1%和18.8%,消费结构继续改善升级。

  上半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5.44亿美元,同比恢复性较快增长22.9%,其中出口总额0.98亿美元,同比增长0.9%,进口总额4.46亿美元,同比增长29.2%。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50亿美元,同比增长21.2%。

  (六)财税收入完成进度较好,金融市场活力仍待激发

  上半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57.91亿元,同比增长9.5%,顺利实现“双过半”目标;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34亿元,同比增长7.1%。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19.76亿元,同比增长16.4%,非税收入16.57亿元,同比下降2.2%,税收收入占比为54.4%,比上月提高了6.2个百分点,收入质量有所改善。

  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660.98亿元,同比增长13.9%,增幅居全省第8位,比上月前移4个位次;各项贷款余额为900.28亿元,同比增长6.0%,增幅仍居全省第14位。

  (七)“三去一降一补”稳步推进,改革成效初步显现

  上半年,我市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去一降一补”各项重点任务取得新进展。从去产能看,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生态环保政策,继续削减落后产能,淘汰和升级改造钢铁、水泥生产线,整合关停中小煤矿、锑矿,上半年,全市原煤产量336.29万吨,同比继续下降16.5%,全市锑品产量3.24万吨,同比下降7.2%。从去库存看,认真贯彻执行《娄底市房地产去库存促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房地产销售的奖励和相关配套政策,加强“两证”办理,有效促进了房地产业投资与销售趋暖回升。上半年,全市完成房地产销售面积88.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3.0%,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66.7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减少14.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32.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1.7%,尤其是碧桂园等高品质楼盘和一些优质学区房销售火爆,部分县市区房地产去化周期缩短至10个月之内。从去杠杆看,加快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建设资金,多措并举缓解企业资金难题,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引导企业理性经营,合理控制债务规模,降低资产负债率。5月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0.1%,同比降低3.7个百分点。从降成本看,全面推进营改增改革,坚决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清理规范政府部门行政审批收费项目,简化办事流程,努力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从补短板看,短板领域投资加快,上半年农业、生态环保、公共设施管理投资分别增长24.7%、 63.6%和29.0%,快于全市投资增速。

  (八)“三新”经济培育取得新进展,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制造业、电子商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取得新进展,发展势头强劲,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新兴力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速,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加大,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全市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96.22亿元,同比增长23.6%,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6.57亿元,同比增长50.3%。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0.9亿元,同比增长15.9%,快于同期GDP增长8.3个百分点;汽车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出台了《关于支持发展钢铁深加工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若干意见》,汽车板项目逐步稳产达产,经开区汽车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上半年,全市汽车制造业完成投资4.76亿元,同比增长120.9%,全市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2%,快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42.4个百分点;电子商务发展来势较好,电商产业园建设、本土电商平台、电商企业的培育和发展、电商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均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互联网+特色农产品”、农村淘宝等势头正旺,尤其是双峰电商产业孵化园,亮点纷呈,进驻的企业数量和规模均明显提升,去年全年交易额突破15亿元。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为3.49亿元,同比增长44.1%。

  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也带动了全市城乡从业人员的本土化就业,全市就业形势比较稳定。上半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13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59.1%;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工人数14.7万人,与上年比总体稳定;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从业人数2.7万人,同比增长4.1%。

  (九)居民消费价格温和平稳,工业品出厂价格有所回落

  6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2%,八大类商品“七升一降”,除医疗保健类因国家取消大部分药品的政府定价导致药品价格上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推开导致医疗服务类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上涨较快以外,其它大类均比较平稳,其中:食品烟酒类下降4.1%,衣着类上涨0.7%,居住类上涨4.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9%,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9%,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5%,医疗保健类上涨19.6%,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1%。上半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

  6月份,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5%,涨幅比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已连续3个月回落。上半年,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2%。

  (十)民生投入力度加大,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上半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民生支出101.28亿元,同比增长14.4%,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65.0%。其中,教育支出增长25.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4.2%,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31.0%。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民生工程投资41.42亿元,增长60.9%,民生工程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9.8%,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

  上半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0%和10.4%,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66,低于全国0.13,低于全省0.01,低于上年同期0.0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三、对下阶段全市经济走势的初步判断分析

  从外部环境看,近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数据显示,全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更趋明显,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双双提升,市场需求预期积极,企业信心增强。虽然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缓解,但总体预计仍将延续稳中向好的运行态势。

  从自身发展看,有利有弊,向好的一方面主要体现在:一是宏观政策环境利好发展,得益于“一带一路”政策带动的产能走出去和全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钢铁、煤炭、水泥、建材、工程机械等传统行业明显复苏,而这些都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尤其是钢铁行业及其上下游相关行业,下半年市场需求、产品价格总体预计仍将处于良性发展阶段;二是转型升级面临新机遇,根据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有关文件精神,全国12个城市(经济区)入选首批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娄底整体纳入湖南中部(株洲—湘潭—娄底)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表明我市进入了国家级层面产业转型升级范畴,在项目争取和资金配套等方面将得到有力支持;三是项目建设推进加快,7月份以来,全市天气整体晴好,进入项目建设和推进黄金期,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有望提速,近期又新开工建设了三一筑工住宅产业化、世纪远达、西武电子、市创投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等一些产业项目;同时,民间投资形势有所好转,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56.9%,增幅从1-4月的1.4%到1-5月的4.0%到1-6月的7.4%,回升势头明显;四是文化旅游和健康养老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有新增长点,今年是全市“文化旅游和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从目前发展情况看,新化、涟源、冷江等地旅游产业发展明显提速,经开区的健康医疗服务产业、双峰的医养结合模式等均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下半年这些产业发展有望进一步提速。

  但是同时也要看到下半年我市经济增长面临的制约因素:从运行趋势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上半年全市大部分主要经济指标逐月高位回落, GDP从一季度的9.2%到上半年的8.6%,规模工业从一季度的12.2%到上半年的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一季度的11.9%到上半年11.3%,财政总收入从一季度的14.8%到上半年的9.5%,总体来看初步呈现“高开低走”态势。如果下半年工业继续回落,而第三产业无法有力支撑的话,全市要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将面临较大压力。从生产看,全市转型发展仍处于攻坚期,稳增长调结构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特别是全市工业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工业经济对传统产业的依赖性偏大,新兴行业总量不大,占比偏低,带动作用不明显的情况依然突出,全市经济容易受到政策环境变化、市场需求变化带来的冲击,工业经济有继续下滑的可能。从需求看,投资建设缺乏大项目支撑,各县市区普遍存在项目储备不足的问题;市场消费缺乏热点带动,房地产市场的复苏仍待时日。从生产要素看,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强,金融市场信用的重建、民间融资问题的后续处理及资产的盘活仍然任重道远;人员劳动工资水平的较快增长加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负担;金融、旅游、信息、电子商务等方面有专业特长的技术人员、优秀管理人才相对短缺,制约现代服务业的成长壮大。同时,当前洪涝灾害对农业农村经济、项目建设造成了直接冲击。

  综合以上分析初步预测,下半年,传统产业预期仍将保持稳健增长,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并释放新的动能,如果全市上下继续保持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培育、总部经济引进等经济工作的力度和热度,并在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全市经济有望实现8%-8.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

  四、工作建议

  (一)继续巩固工业经济稳定向好发展态势

  上半年娄底经济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经济的有力支撑,下半年要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巩固和强化工业的支撑作用。一是要围绕涟钢、汽车板做大做强钢铁产业。要抓住当前钢铁行业市场向好、价格上扬、利润较好、需求旺盛的机会,搞好产销对接,继续开拓市场,多产快销;要瞄准高精尖产品,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努力形成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品种钢优势;要拓展延伸钢铁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建立产业联盟,提高行业集中度,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行业整体管理和盈利水平,通过产业链建设提高整体竞争力。二是要加快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非产能过剩行业发展,重点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创新能力突出的本土中小型企业,加快形成竞争优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三是要全力帮扶有产品有市场的工业企业开工复产,尽量减少当前停产半停产企业数量,全力支持涟钢、冷钢、三一等重点骨干企业稳产增产增效。四是继续高度关注工业用电量、工业增值税、公路货运周转量等工业支撑指标运行,确保相关指标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匹配和支撑。

  (二)抓实产业项目的引进落地和竣工投产

  要进一步抓实产业项目的引进落地和竣工投产,以实实在在的项目支撑娄底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是要继续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大比评活动”,推动重点项目的尽快开工建设,尽可能多地在形成形象进度和实物工作量;二是要招大引强,围绕薄板汽车板配套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住宅产业、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主导产业,抓好项目策划包装,推出一批高质量的重大产业招商项目;三是要推动在建项目按期竣工投产,对在建项目存在的问题要“高层会商,一企一议,逐项解套”,确保项目如期竣工投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量。

  (三)抓实第三产业发展的规划引领和要素投入

  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总体规划和引导发展,加大投入力度,抓实第三产业的分类指导和企业培育,补齐第三产业发展短板。一是要加强规划引领。从我们最近调研的情况看,部分县市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思路仍不明确,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部分县市区之间存在内部不良竞争和资源浪费。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强化第三产业发展的规划引领,科学规划布局,明确各县市区发展重点,强化规划执行效果和引导作用。二是要切实加大第三产业各行业要素投入力度和项目建设力度。要加强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扶持引导和要素投入,注重第三产业项目的引进与投产,夯实发展基础,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三是要打造第三产业龙头企业。要努力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培育服务业品牌,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四是要加强对新兴服务业的重点扶持。当前全市互联网服务业、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初现端倪,这些新兴产业新兴业态,要出台新政策、研究新方法,重点扶持。

  (四)抓实县域经济的协调联动和平衡发展

  针对当前“中心城区增长相对较快、县域经济增长普遍缓慢”的现状,要进一步抓实县域经济的协调联动和平衡发展,激发县域经济活力,要加强对县域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调度和研判,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尤其是对发展明显滞后、困难和问题比较突出的县市区,要认真对照差距查找原因,加大转型升级力度,抓实各项基础工作,分类施策,在确保数据质量的前提下尽快采取有力措施扭转局面,掌握经济工作主动权。

  (五)加大“四上”企业扶植培育和申报入统工作力度

  “四上”企业的培育发展是增强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措施。当前全市“四上”企业扶植培育和申报入统工作相对滞后,上半年共申报入统“四上”企业38家,居全省第9位,且各县市区之间工作力度和完成情况差距较大。上半年,全市组织了对企业扶植培育基本情况的摸底调查,基本上摸清了全市“准四上”企业的家底,下阶段,要进一步加大“四上”企业扶植培育和申报入统工作力度,尽快形成经济新增量: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出台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鼓励大众创业,鼓励企业创新,不断培育新的“四上”企业;二是对全市企业中接近“四上”标准的企业,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扶持优惠政策,重点培育,成熟一家申报一家,及时申报纳入“四上”企业联网直报范围;三是对发展状况好,已达到或即将达到“四上”标准的大个体户,要会同工商、税务等部门积极引导大个体户转型升级,实施“个转企”,再申报纳入“四上”企业联网直报范围;四是对外地来的建筑业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批发零售企业,还未在本地注册为“法人企业”的产业活动单位,相关部门要主动做好引导工作,协助其尽快在本地注册为法人,达到联网直报的入统要求;五是要完善和落实好新增“四上”企业的奖励政策,激励更多的企业申报“四上”企业;六是要加强对市直相关责任部门和各县市区申报入统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目标管理、督查通报和考核奖惩。

  (六)切实推动民生保障工作持续改善

  当前我市人均居民住户存款余额达到30011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8.4%,在“邵益永怀娄湘西张家界”等全省二类市州中排第1位;而人均社会社会品零售总额为12462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3.3%,在二类市州中低于张家界和益阳。要转变这种重储蓄的保守的消费观念,必须依靠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和持续改善。因此,要继续加大民生投入,推动民生保障工作持续改善:一是要促进居民增收。今年以来,受部分工业企业关停影响,全市居民收入受到一定影响,近期洪涝灾害对农民增产增收也。对此,要通过努力扩大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兜底、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二是要加强就业创业工作。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采用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创业鼓励扶持等政策措施,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与再就业,做好关停并转企业职工的再就业工作。三是要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提高基层教师工资水平,提高教师队伍对优秀人才的吸纳能力,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条件等硬件水平,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四是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水平,继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努力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