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工作 补齐短板
──一季度娄底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与工作建议
华声在线娄底讯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系列部署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加速转型、奋力赶超”的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提振等七个“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大比拼”,保持定力,专注发展,经济运行延续去年以来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稳的基础不断加强,进的力度不断加大,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
一、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季度,全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较好,GDP、工业、投资、消费、财政等大部分指标增幅高于上年同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怀化、益阳等同方针兄弟市州,排位居全省前列。具体来看:
一季度,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1.48亿元,同比增长9.2%,高于年度目标0.7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2.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高于益阳、怀化2.0和1.3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位,比上年同期前移10个位次;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72亿元,同比增长2.4%,低于年度目标1.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位,比上年同期前移4个位次;第二产业增加值148.08亿元,同比增长10.0%,高于年度目标2.0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位,比上年同期前移7个位次;第三产业增加值91.68亿元,同比增长10.2%,低于年度目标0.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4位;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高于年度目标3.7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6.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高于益阳、怀化4.7和5.6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位,比上年同期前移8个位次;建筑业增加值12.4亿元,同比增长7.2%,低于年度目标1.3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4位,比上年同期前移5个位次;
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7.88亿元,同比增长13.9%,低于年度目标4.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高于益阳、怀化1.2和0.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3位,比上年同期前移3个位次;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92亿元,同比增长11.9%,低于年度目标0.1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0.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高于益阳、怀化0.3和0.7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2位,比上年同期前移1个位次;
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8.7亿元,同比增长14.8%,高于上年同期7.7个百分点,高于年度目标5.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8位,比上年同期前移4个位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8.77亿元,同比增长11.1%,高于上年同期5.4个百分点,高于年度目标2.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0位,比上年同期前移1个位次。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71元,同比增长8.1%,低于年度目标0.4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0位,比上年同期前移4个位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2元,同比增长10.3%,低于年度目标0.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4位,比上年同期前移1个位次。
二、全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三次产业发展稳中有进
从一季度全市三次产业发展情况看,总体呈现“农业稳、工业快、三产活”的运行态势。一是农业经济总体平稳。从种植业看,全市粮油蔬菜种植面积稳中有增,其中秋冬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32千公顷,同比增长1.8%,油菜籽播种面积34.84千公顷,同比增长5.5%,蔬菜播种面积23.64千公顷,同比增长5.1%,均实现了稳步增长,来势较好;从养殖业看,虽然禽流感和严格的环保政策对家禽及生猪养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总体比较稳定,一季度全市生猪出栏144.89万头,同比下降0.6%,家禽出笼531.29万只,同比下降2.0%,降幅较小,水产品产量2.72万吨,同比增长9.3%。二是骨干企业支撑工业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了12.2%的较快增长,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突出。主要原因是钢铁行业延续了去年以来产销两旺、量价齐升的运行态势,全市钢材产量275.73万吨,同比增长21.0%,价格继续稳定在较高水平,带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大幅增长26.4%,增幅高于上年同期14.6个百分点,特别是涟钢、汽车板贡献突出,产值同比分别大幅增长63.1%和110.8%;“两高一新”产业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一季度,全市高加工度工业同比增长20.5%,高技术工业同比增长21.2%,快于全省平均水平7.0和6.2个百分点,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6.02亿元,同比增长19.7%,工业结构继续改善;工业相关指标支撑有力,一季度,全市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9.2%)、公路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15.5%)、工业增值税(同比增长67.5%),为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的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第三产业相关行业活力显现。近年来,我市一直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继顺利实施“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之后,去年又接档强势启动“文化旅游及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第三产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今年一季度,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快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业、文化旅游、电子商务、营利性服务业等产业活力显现:交通运输业的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钢铁、建材等重工业行业强势复苏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大力推进,全市公路客货运输总周转量同比增长15.0%,快于全省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一季度全市旅游者总人数817.5万人,同比增长25.1%,实现旅游总收入53.62亿元,同比增长24.5%;电子商务快速扩张,电商物流园和本土电商平台培育和建设进度加快,“互联网+特色农产品”、农村淘宝等势头正旺,一季度,全市限上批零企业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1.82亿元,同比增长31.3%;营利性服务业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市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大幅增长52.9%,居民服务、租赁与商务服务、文化体育娱乐业等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2%,居全省第5位,带动全市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1.01亿元,同比增长16.9%,高于全市第三产业发展6.7个百分点。
(二)三大增长动力总体稳健
一季度,全市投资、消费、出口三大增长动力总体运行稳健,协调拉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投资建设进度较快。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9%,其中第三产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新兴产业投资势头较好:全市完成第三产业投资55.36亿元,同比较快增长25.6%,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51.3%,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85.8%;PPP项目落地带动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娄底中心城区道路提质改造和路网完善工程两个PPP项目进展顺利,一季度,全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8.98亿元,同比增长63.6%;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加大,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一季度,全市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7.66亿元,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25.6%,同比增长29.8%,快于全市投资增速15.9个百分点。二是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9%,其中,限额以上商品零售类值中,粮油食品类、服装鞋帽类等日常消费品实现29.1%和17.8%的较快增长;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化妆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等改善型消费品分别增长了15.1%、23.0%和15.9%,消费结构继续改善;限额以上住宿业和餐饮业分别完成营业额7.56和1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9%和19.6%,分别居全省第2和第3位,扭转了这两个行业增长在全省排名持续靠后的被动局面。三是开放型经济来势较好。一季度,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2.54亿美元,同比恢复性增长增长28.6%;实际利用外资1.14亿美元,同比增长19.2%;到位内资157.32亿元,同比增长19.6%。
(三)三大经济效益运行向好
一季度,全市政府财政收入、企业效益、居民收入三大经济效益运行向好,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民本民生。财税收入完成进度良好。一季度,全市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分别快于同期GDP增长5.6和1.9个百分点,全市财源税源培植成效初显,其中全市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62.7%,比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继续改善。企业效益继续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幅在去年6月份转负为正之后,今年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势头,1-2月全市73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1.0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21.1%,涟钢、汽车板等大型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持续向好,产销两旺。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一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1%,与全省平均增幅基本持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3%,快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23:1。
(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
今年以来,我市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去一降一补”各项重点任务取得新进展。从去产能看,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生态环保政策,继续削减落后产能,淘汰和升级改造钢铁、水泥生产线,一季度,全市原煤产量174.05万吨,同比继续下降12.5%。从去库存看,认真贯彻执行《娄底市房地产去库存促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房地产销售的奖励和相关配套政策,加强“两证”办理,有效促进了房地产业投资与销售趋暖回升。一季度,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32.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3.4%,增幅居全省第1位。从去杠杆看,加快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建设资金,多措并举缓解企业资金难题,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引导企业理性经营,合理控制债务规模,降低资产负债率。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债合计655.72亿元,同比下降7.2%。从降成本看,全面推进营改增改革,坚决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清理规范政府部门行政审批收费项目,努力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从补短板看,短板领域投资加快,一季度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分别增长15.4%和158.8%,快于全市投资增速。
(五)三大规工企业拉动明显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规模以上企业培育工作,大力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发展,通过服务优化、政策支持、精细化管理为规模以上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16年,全市共培育和入统规模以上联网直报企业287家,这些企业今年以来总体生产经营稳定,市场前景较好,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尤其是涟钢薄板公司、涟钢强菱公司、五江轻化集团等重点工业企业的成功入统,对今年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今年以来,全市继续高度重视规模企业扶植培育工作,在3月份召开了高规格的规模企业培育调度会以后,尽快布置开展了准规模企业单位的全面摸底清查。目前全市已有5家企业顺利完成申报入统,上个月有25家企业完成预报预审,目前正在进行正式申报。规模企业作为全市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其发展与壮大对加快我市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实力、夯实经济发展后劲、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三大民生工作保障良好
一是民生投入力度加大。一季度,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民生支出52.23亿元,增长23.5%,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67.4%。其中,教育支出增长13.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33.3%,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26.0%。二是城镇就业基本稳定。一季度,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05万人,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29.2%;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3万人,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43.7%。三是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3%,总体处于温和可控区间。
三、当前全市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工作建议
一季度全市经济开局良好,但是也要看到,娄底市三次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没有明显改变,经济发展传统的三大动能都显乏力,新的增长动能比较弱小,县域经济运行困难持续加大,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后续回落的压力非常大。全市上下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越是经济初步企稳回升、各项经济指标恢复性较快增长的时候,越要压实各层次责任,越要抓实各项重点工作,越要注重拧紧经济调度考核的发条,越要加强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研判和监测预警。要把当前各种困难和挑战梳理得更全面更精准,把各项基础工作和发展举措抓得更加扎实更有效,以攻坚克难的精神,解决好经济运行中的各个短板问题;要全面分析“好看”的数据背后隐藏的风险和隐患,对下阶段工作及时地、科学地采取行动,要避免一季度各项指标数据成为全年最高点的情况出现,力促全市经济持续向好,尽早谋划部署全市经济“双过半”各项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全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目标任务。
(一)进一步夯实工业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
虽然一季度全市工业保持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但随着上年同期基数提高,钢铁行业就算仍能保持当前这种良好势头,但后续拉动作用必然减弱,而煤炭、化工、水泥、火电等主导产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开工不足,没有达产达效,工业产业项目的明显不足更是制约下阶段工业的持续较快增长。
因此,要进一步夯实工业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一是全力帮扶有产品市场的工业企业开工复产,全力支持涟钢、冷钢、三一等重点骨干企业稳产增产增效;二是要继续加强规模企业培育力度,加强对新建新投产新入统企业的帮扶指导和政策扶持,尽快形成经济新增量,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三是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加科研投入,强化研发环节,鼓励和扶持企业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帮助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共建技术联盟,搭建合作开放、市场化运作的技术支撑平台,提高企业科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进一步补齐第三产业发展的短板
第三产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短板,从一季度情况看,第三产业行业分化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非营利性服务业占比偏高,占全市第三产业的比重达30%以上,全市第三产业增长对用于推算非营利性增加值增速的公共财政8项支出这个指标增速依赖较重,而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占比偏小,第三产业结构明显不优;二是商贸流通业发展不充分,一季度全市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1.59亿元,同比增长6.4%,低于全市第三产业增速3.8个百分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9亿元,居全省第12位,仅高于张家界和湘西州,全市消费需求仍待进一步挖掘和激活;三是金融业活力不强,金融是经济的血液,我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同比增速居全省第14位,新增贷款余额居全省第13位,实体企业不同程度的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金融业发展滞后不仅影响全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对全市实体经济、实体企业发展壮大形成制约。
因此,要进一步补齐第三产业发展的短板,一是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新兴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全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二是要进一步激发商贸流通市场活力,要继续加强特色商业街、城市综合体建设,引导住宿、餐饮、零售、批发等生活服务业企业连锁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强的名街、名店、名品,改善消费环境和消费条件,提高消费市场辐射能力,吸引周边消费,扩大消费需求;三是要加快现代金融业发展,要继续加大金融机构引进力度,扩大金融总量,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健康规范发展,扶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拓宽融资渠道,激发我市金融市场的活力;要加强银企、政企合作,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支持本地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帮助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要加强对担保机构的政策引导、规范管理和协调服务,加快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对本土企业上市工作要列出时间表,对责任单位出台奖惩措施。
(三)进一步加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
一季度全市投资建设进度较快,但在建项目以结转续建项目为主,新开工项目不多,尤其是工业产业项目、实体经济项目偏少。一季度,全市新开工项目286个,同比下降1.7%,其中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仅13个,完成投资4亿元,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仅为3.7%;全市完成工业投资49.08亿元,同比仅增长8.0%,低于全市投资平均增速5.9个百分点。
因此,要进一步加上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力度,力争在总部经济引进、PPP项目落地、规模企业培育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和企业夯实我市经济发展基础,做大我市经济总量,增强财税增收后劲。一是要招大引强,围绕薄板汽车板配套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住宅产业、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主导产业,抓好项目策划包装,推出一批高质量的重大产业招商项目;二是要深入开展项目建设问题集中会诊解套,着力解决好资金、环境、招商、入统等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开工、竣工投产;三是加大民间融资问题处置力度,对涉及民间融资的企业进行分类处置,对能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的加大帮扶力度,盘活因民间融资问题而闲置的厂房、设备、土地、技术等资源;确实资不抵债的依法依规破产清算,涉嫌非法融资的尽快进入司法程序,通过资产重组、诚信重建,激发民间投资信心与活力。
(四)进一步重视研究解决县市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今年各县市区不平衡的问题特别突出。从项目建设情况看,部分县市区在建项目个数偏少,5000万元以上项目严重不足;从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看,部分县市区的重点企业停产半停产情况比较严重;从主要经济指标完成进度看,工业、投资、贷款、公共财政8项支出、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等指标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部分指标县市区之间差距达几十个百分点,特别是个别县市区工业出现负增长,形势比较严峻。
各县市区发展不平衡、数据起伏波动大不仅影响本县市区目标任务的完成,对全市主要指标完成形成短板效应,而且影响省直相关部门对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和数据质量的判断和评估。因此,对当前县市区经济运行情况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对明显的短板指标,务必要认真对照差距查找原因,抓实各项基础工作,在确保数据质量的前提下尽快采取有力措施扭转局面,掌握经济工作主动权。(石峰、陈惠明、秦金莲、肖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