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通讯员 冯兵田 欧阳海希 吴海清
眼下正是“双抢”黄金时节。双峰作为全国种粮大县,也是农业农村部授予的全国第三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在夏粮丰收的链条中,如何做好机收减损工作,确保颗粒归仓?近日,记者来到双峰县广袤的稻田里寻找答案。
7月15日15时左右,正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在双峰县印塘乡四杨村的一处稻田里,种粮大户张子路开着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所到之处,一排排稻禾被机器“吃干榨尽”。
(“和森红”志愿者在帮种粮大户调试收割机 李建新 摄)
望着收割机驶过的田里,张子路没有丰收的喜悦,反而有点心痛。“机收是快,但作业不够精细,会留下不少稻穗,导致损失不少粮食。”
没多久,一队“和森红”志愿者来到他身旁。原来,得知他的忧愁后。双峰县农机事务中心派出志愿者,上门为他解忧。
测量土壤含水量、查看稻谷的干湿度、问询开机状态下收割机的各种“表现”,在一阵“望闻问切”操作后,志愿者们开始对收割机进行技术调试,确保机器以最佳状态投入机收作业。
“机手操作的好与差,农机收割的快与慢,会直接导致每亩田有25公斤谷子的差距。”双峰县农机事务中心副主任彭向华介绍。张子路今年种了800亩双季稻,若操作得当,早稻加晚稻可增收40吨粮食。
(湖南农大科研人员在稻田里做实验 冯兵田 摄)
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双峰县农机事务中心按照“缺什么培训什么,谁干培训谁”的原则,组建了8个专业农机化技术指导组、40余名技术骨干,建立农机作业服务平台,采取分片包干、驻村蹲点、上门指导、开培训班、开展技能大比武等方式,线上线下提高机手操作水平,推动机收作业精细高效、提质减损,确保颗粒归仓。
为了从源头将机收减损至最低水平。2020年,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农友集团校企合作。该校教授谢方平带领的科研团队研发出了一款适应南方丘陵地块的新型收割机。当下,该校科研团队正在田间地头对第二代收割机进行试用测试。
(湖南农大科研人员在稻田里测试新型收割机机损数据 冯兵田 摄)
为了抢抓黄金收割时间,确保数据的真实性,连日来,研究团队十余名成员顶着烈日,在张子路的另一处稻田里,来回驾驶新研发的二代收割机做实验:称重、取样、测量机器的破碎率、含杂率等;晚上回到工作室还要从一堆切碎的稻禾里数稻谷、计算破损率、熬夜写实验报告……再根据测试出的数据,一次次对收割机的切割器、滚筒、清选装置等主要零部件进行改良,降低机收的破损率。
“为进一步提升粮食收益,围绕机收损耗率,去年团队研发的一代机比国家标准降低了0.8%,意味着50公斤谷子里又可以多收0.4公斤。按照1亩地平均产500公斤谷子计算,则可以多收4公斤稻谷。”湖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的研发骨干王修善介绍。
(湖南农大科研人员对样品进行称重 冯兵田 摄)
据统计,2021年双峰县水稻种植面积99.22万亩,其中机收面积94.83万亩。每亩地若能多收4公斤谷子,可为全县挽回3793吨粮食。
金灿灿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轰鸣的马达声,又昭示着一个丰收季的到来。一路走来,粮农、机手、志愿者、科研人员……他们不顾酷暑高温、不辞辛劳、争分夺秒,只愿颗粒归仓,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一审:曾玉玺
二审:周俊
三审:熊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