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砥砺奋进 绘就“锑都”壮美
——冷水江市非凡十年经济社会发展走笔
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 吴建新 摄
邹娜妮 朱华美 杨 荣
一声“世界锑都”的美称,就可以听见冷水江澎湃的足音。
从拥有120余年采矿工业历史的湖南“鲁尔区”,到资水流经的幸福文明之城,今天的冷水江,绘就的是一幅气势恢弘的时代画卷。
回顾新时代这十年,冷水江市以人民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加快推进“1+5”城市建设,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经济十强县市——一个现代化的崭新冷水江,自奔腾的河流激荡而来。
锡矿山,从满目疮痍到重披绿装。 冷水江融媒体中心供图
“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优秀城市”“全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县市”“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一个个“国字号”荣誉见证着冷水江市十年来的“闪光步伐”,历经岁月洗礼,这片热土欣欣向荣;满怀豪情壮志,锑都人民在冷水江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奋勇争先。
走生态之路,世界锑都“宜居宜业”
秋日清晨,阳光透过云层,为锡矿山铺上耀眼的金黄色。大山沸腾,资水欢歌: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醉美的锡矿山。
作为湖南最早的工业基地之一,冷水江境内的锡矿山在鼎盛时期聚集了200多家锑矿采选厂、30多座冶炼厂、超过16万人口,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守着矿产资源“吃饭”的日子,曾让这里的生态环境变得千疮百孔。
2013年9月,湖南省政府将湘江保护和治理列为“一号重点工程”,其中,锡矿山地区被纳入五大重点污染治理区域之一。冷水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举全市之力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等工作,全面解决锡矿山区域水、大气、土壤、废渣等问题,助力“守护好一江碧水”。
冷水江市委书记、二级巡视员曾伯怡目光笃定,掷地有声:“践行‘两山’理念,近10年,冷水江从根源出发,多管齐下,让锡矿山重新绿起来。”
十年间,为了找回绿色家园,锑都人民付出艰辛的努力,奋力探索“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民生改善、产业转型”变革之路。
美丽乡村入画来。 潘勇 摄
污染防治成果丰硕——锡矿山地区7400万吨一般固废、60万吨野外混合渣全部完成治理,砷碱渣无害化技改项目已通过省级验收,截至8月底,累计处置砷碱渣1.34万吨。资江冷水江段水质全域达到Ⅱ类标准,入选“湖南省最美河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12年的75%提高到如今的93.4%,今年1-7月空气环境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一。
在海拔近千米的锡矿山上,娄底生态治理100万千瓦光伏项目建设正酣。该项目是全国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清洁电量12.7亿千瓦时。
去年10月14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生态文明论坛主题四——“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保护修复”论坛上,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发布了《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含18个案例),“娄底冷水江锑煤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案例入选其中。世界锑都,绿水青山还复来。
走产业之路,工业转型“异彩纷呈”
10月11日,湖南博长控股集团冷水江市天宝实业公司的生产加工车间内,最新批次的10.9级高强度紧固件正在抓紧生产,这些产品经包装装车后将销往浙江、重庆、江苏、广东等地。
在老工业基地冷水江,产业结构加速向“高精尖”迈进,高科技带来高附加值,工业转型升级的活力与效益不断显现。该市实施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和新动能培育“双轮驱动”,构建起多点支撑、链式推进、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国内最大的8.8级以上高强度紧固件生产制造企业冷水江天宝实业。
冷水江融媒体中心供图
“我市着力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方向转型。”冷水江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创业思路清晰。
冷水江大力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加减法”,雷厉风行地“退”,大张旗鼓地“进”。全市62家乡镇小煤矿全部关闭,锑冶炼企业从91家整合到9家。
同时,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钢铁、锑产业、耐火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大重要产品和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传统产业由高成本、低效益向重创新、高附加值转变,抢占高端市场;积极引导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群化发展,抓好光电子、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锑品及深加工、新材料(含耐火材料)等6条重点产业链建设,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先进制造业空间布局。“十三五”期间,高新科技产业园、光电子产业孵化园、新材料产业园等相继开工建设,入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
依托年产300万吨铁、300万吨钢、600万吨钢制品的产能优势,冷水江把延伸产业链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来抓。通过搭建平台、招商引资、技术改造、配套升级、淘汰落后等方式,延伸钢铁产业链上下游,提高产品附加值,创造更大经济效益。2021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99.4亿元,冷钢跃居湖南省民营企业第4位,天宝实业成为全国最大紧固件生产基地。
十年来,冷水江产业结构变“轻”了、发展方式变“绿”了、经济质量变“优”了,在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征程上,一路提速快跑,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再生之路。
走振兴之路,乡村活力“竞相迸发”
国庆期间,走进沙塘湾街道筻溪村的鑫瀚蜜柚农业基地,游人如织,游客们正在农庄里采摘蜜柚,品尝新鲜的水果。
冷水江聚焦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特色小水果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全市小水果产业年均产量5万吨,2021年冷水江实现农业总产值21.8亿元,是2012年的1.7倍。
目前,冷水江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57家,建市以来首次获评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被评为“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市区”,小水果产业被认定为冷水江县域特色产业,入选湖南省“一县一特”目录。
白鹭齐飞的资江河畔。吴建新 摄
紧扣水云峰黄桃、瑞生源杨梅饮品、眉山葡萄等特色农产品,冷水江通过建基地、强龙头、拓市场,打造高品质拳头产品。同时,建设三级服务体系,实现了市里有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镇有电子商务服务站、村里有电子商务服务点,构建起“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该市还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从2017年起,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推动农村生活环境综合治理,在清除陈年垃圾、疏浚沟渠、完善卫生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周边山体绿化、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水体绿化,建设村级公园广场,农村面貌实现“由外而内”的美丽蜕变。
将“两山”理念贯穿到一山一水保护中,冷水江以“绿色锑都、山水城市”为主题,把率先推进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治理、美丽乡村建设。
同时,注重把文化美和自然美融入村庄发展之中,保护和传承傩戏、资水滩歌、舞春牛等特色文化;强化农村文化设施、村规民约、群众性地域文化活动建设,许多村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村级文化。冷水江被评为全省生态文明改革创新案例和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市。
走品质之路,民生温度“真实可感”
“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到处是菜地和散落的民房,现在有了公园,大家每天都在这里锻炼身体,成为休闲放松的打卡地。”夜幕降临,冷水江城区青山公园响起广场舞的音乐,正在跳舞的余女士言语喜悦,介绍着城市的变化。
这十年,冷水江市委市政府秉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的决心,将攸关民生福祉的大事小情摆上议事日程,一切围绕百姓关切,涉及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环节,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脱贫攻坚成绩斐然。1458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4个省级贫困村全部出列,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2875人,3次在全省扶贫成效考核中获得“好”的等次,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市、全省电商扶贫先进县市、湖南省易地扶贫搬迁考核优秀县市。
民生事业取得新进步。全市义务教育学校244个66人以上超大班额全部消除,教育办学条件有力改善,被认定为湖南省教育强市。2012年以来,共计投入资金9030万元,完成63所合格学校建设任务。共计投入资金14080万元,改造薄弱学校30所,完成校舍建设类项目35个,新建校舍面积72972平方米,完成采购类项目14个,采购设备98922套;全科医生驻村覆盖率达100%,全市行政村卫生室,已经基本实现了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全力推动“三医”联动改革,新人民医院投入使用,妇幼保健院完成扩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受到省政府真抓实干表扬激励,被确定为全省养老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县市。
一个个数字,照见十年发展的民生温度。2021年,冷水江城市建成区拓展到2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75.24%,10平方公里行政新区、文化新区、生态新区已崛起成型,老城区更加整洁规范有序,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
十年砥砺向前,今天的冷水江,接续昨天的荣光,开启明天的希冀,处处澎湃着凝心聚力的深厚力量,处处奏响着激情豪迈的奋斗乐章。锑都儿女不畏风险、不惧挑战、不断探索,在建设现代化新冷水江的宏伟征程上阔步前行。
【我看这十年】
在绿水青山间实现梦想
苏固邦
我叫苏固邦,是一名“00后”教师。2021年毕业后,我选择成为一名乡村教师,现在家乡母校铎山镇中心小学教书。10年前,我的母校只有两栋矮矮的教学楼,课堂桌椅陈旧,没有实验室,更见不到年轻的老师。这次回来,却让我重新认识了她。
现在的中心小学,建起了新的综合楼,以及藏书丰富的图书室,每间教室都装上了电子白板,“互联网+教育教学”的新手段让农村的课堂“活”了起来。放眼全市各地,一大批年轻教师学成而归,去往乡村学校,为冷水江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今天,乡村学校的教学环境越来越好,去城里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扎根乡村讲台,让冷水江的乡村教育长出“新苗”,开出“嫩花”,结出“硕果”。
一说到冷水江,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世界锑都”“江南煤海”。冷水江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工业城市,曾几何时,经济发展居全省前列,但过度开发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在我居住的铎山镇,也曾因煤矿开采导致道路塌陷,每次经过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十年后的今天,城乡面貌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通衢连接着南来北往,我们村里的小道不仅修复了塌陷,还升级为水泥路、柏油路。
十年的变化,就在这山水之间。谁能想到,10年前,这座城市还仿佛蒙着复古滤镜,仅剩陈旧和沧桑。而现在,冷水江通过持续推进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用实际行动告别了“灰蒙蒙”的滤镜,让山青了起来,水绿了起来。
“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驻足回首,看到家乡的巨变,我心中萌生了新的梦想,做青山绿水间的守望者——成为一名合格的乡村教师,带领孩子们将这片土地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幸福。
原载《湖南日报》(2022年10月19日2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