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俊 谢立松 资宏华
隆冬的冷水江,依然暖意洋洋。
资水河畔,绿树成荫霓虹璀璨;滨江公园,歌舞升平热闹非凡;广袤乡村,产业红火农户增收。这一切,让人心中总会流淌着温暖的喜悦,体会到民生幸福的质感。
近几年,冷水江市新城大桥、金竹山互通如期通车,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全省样板,城乡发展提质提速,群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居有所安……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舒展开38万锑都儿女的笑颜。
冷水江从群众最为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密切的事项入手,结合“六大提质工程”,瞄准民生短板,锁定发展难题,提出城乡交通、医疗、供水、教育“四个一体化”发展思路,扭转城乡二元结构。
实施城乡交通一体化——条条道路尽显民情
位于大湘西板块的冷水江,不沿海、不沿边,区域优势并不明显。“车子跳,冷水江到。”这是以往外界对冷水江交通情况的尴尬认识。
近年来,冷水江深入开展“交通建设四年行动”、“综合交通提升三年行动”,全市交通建设累计投资40余亿元,公路总里程达953公里,将境内S312线全线提质为一级公路,融入娄底经济走廊;争取娄新高速、沪昆高铁等项目,结束了无高速、无高铁的历史;开通金竹山互通、新城大桥,形成内联外引的蛛网式交通格局。
但在广大农村,路网不畅、通行质量低、道路狭窄坑洼、公共交通覆盖滞后等现象依然存在。
冷水江把改善交通条件作为服务民生发展的头等大事,市委书记李建华多次提出:“路网通、百业兴,要彻底改变群众出门两脚泥的面貌,解决农村出行难的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基础保障,向群众提交满意答卷。”
冷水江完善顶层设计,谨慎落子,努力实现省内“一个半小时”经济圈、省内“半小时”通勤圈目标。
升级主动脉,强筋健骨。加快农村公路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确保农村公路通达通畅率达到100%。全面升级城乡路网,将“鸡肠小路”变成“康庄大道”。
打通毛细血管,活血化瘀。完善农村交通路网布局,新建乡镇交通枢纽和客运站点,规范市场秩序,构建通畅的城乡客运服务网络。
城乡交通建设,为乡村农户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渣渡镇双丰村黄泥冲路段300多米村级公路通过硬化竣工通车,这不仅解决了数百名村民出行难题,更为村里特色水果打开了销路。村民张学伟感慨地说:“路修通了,村民们信心十足,要撸起袖子振兴乡村。”
实施城乡医疗一体化——暖心政策落地有声
多年来,乡村医疗卫生条件差,“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群众的“心病”。冷水江大力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造升级、城乡医疗体系改革、村级卫生室建设、远程医疗服务等工作,农村与城市的医疗差距正逐步缩小。
冷水江市委副书记、市长曾伯怡说:“要逐步拉近城乡距离,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环境更舒适、功能更完善、技术更雄厚、流程更便捷的基本医疗和更多的健康保健等服务。”
冷水江的医疗改革遵循“政府补贴、医院让利、群众获利”的基本原则,12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普惠城乡居民。全市各改革试点公立医院均严格落实药品“零”差率销售,门诊次均药品费用、住院次均药品大幅下降。
去年底,冷水江组织市人民医院与10个乡镇卫生院签订医疗联合体合作协议,与此同时,所有乡镇卫生院与村级卫生室建立医疗联合关系,构建“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秩序。
结合精准脱贫要求,冷水江将健康扶贫作为健康冷水江建设的重要内容,持续释放“健康红利”。全面实施农村贫困人口大病救治,县域内实施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推行建制村全科医生全覆盖,为城乡居民提供连续、综合、便捷、个性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第一批全科医生已进村持证上岗。
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优质资源普惠农村
“你看,我们整修后的学校,塑胶跑道、花园、凉亭、教室,全都是新的,比城里学校还漂亮!”周卫东是三尖镇中心学校的老教师,当了30多年的乡村教师,现在能有这么漂亮的教学环境,他觉得很幸福。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朝着这个目标,冷水江提出了具体思路:从提高乡村教育水平、科学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控制和消除“大班额”、统筹城乡师资配置、改革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改革控辍保学机制等方面入手,推动义务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
冷水江对全市城乡学校进行了重新规划和科学布局,在农村恢复重建一批学校,对上学路途远、服务范围广的8个乡村各规划新建1所小学,解决农村学生上学路途较远问题;在郊区改扩建10所学校,解决城乡结合部学生就学问题;在城区改建9所、新建2所学校,化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
硬件设施追求配套完整,在师资力量上也力求均衡。冷水江通过公开招考、农村特岗教师等方式,补充农村教师,并启动农村小学教师和幼师定向委培计划,建立农村教师补充长效机制;通过建设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开通互联网、提高教师待遇等措施,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结构。
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甘甜清泉滋润民心
龙头一拧,自来水哗哗地流出来,“挑了一辈子水,没想到还能用上自来水啊!”在锡矿山街道办事处樟木村,年逾七旬的老曾脸上笑开了花。因水源缺乏,当地村民用水基本靠挑,如今用上自来水,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按照“政府引导、民办公助,整合资金、集中连片”的模式,以城市自来水厂为中心辐射周边水厂,以乡镇水厂为支点连接广大乡村;以农村饮水工程为基础,实现区域用水的无缝覆盖。目前,通过自来水管网延伸工程,城区周边禾青镇、潘桥乡、中连乡、同兴乡、沙办和金竹山镇等6万余群众用上了自来水。
为彻底解决农村用水问题,冷水江计划投资11亿元,新建乡镇水厂1座、水库2座,并对6座水厂进行提质改造,填补农村用水网络中的空白,提升农村用水的覆盖面和水质。
大项目总体带动,区域遍地开花。近几年,冷水江的农村掀起了一场饮水工程大比拼,一大批项目争相开工建设。铜钟村开工建设高山饮水工程,为58户农户送水到户;竹山村新建50立方米蓄水池,解决200余人的用水问题;耸山村利用精准脱贫政策,开建扶贫饮水项目,将结束190人无水喝的历史;坝塘村、樟木村等偏远山村已彻底扭转饮水难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打开冷水江的“民生发展路线图”,一项项惠民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无不让人感受到沉甸甸的“民生分量”。冷水江从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急难险重”问题入手,响应群众的期盼,描绘民生答卷。冷水江始终坚持民生导向,用民生连民心,凝民心聚民力,通过“四个一体化工程”带动,为群众的幸福天平增添新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