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夫妻那些事》折射家庭伦理剧的道德建设新趋向
发布时间:2012-04-13   来源:人民网  作者:丁亚平


    阅读提示

    婆媳矛盾、夫妻感情、裸婚蜗居……越来越多紧贴当下普通人的家庭关系、生活苦乐和情感追求的家庭伦理剧亮相电视荧屏,它们在亲近观众、引起共鸣的过程中将人们的生活对象化,引发观众对自身生活观念的反思,对重塑社会道德伦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功能。
 

    近期,穿越剧的风潮已经退去,家庭伦理剧重磅出击,占据了电视剧市场的半壁江山。这些家庭伦理剧,依然保持了以往的通俗性,加上伦理类电视谈话节目、电视相亲节目走红,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其中的家长里短、亲情爱情、家庭纠纷、世态炎凉和背后的道德伦理探究,能够极大地满足观众观看过程中的“平视感”,让观众在独特的观赏体验中得到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价值观和人生观得到重新的塑造,体现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趋向,与现实构成了新型的对话关系。同时,热播的家庭伦理剧,也为此类创作提供了一些艺术的期待。

    取材当下 紧扣现实

    主动设置伦理议题

    从电视剧的文化类型考察,近年来,除了数量比较多的谍战剧和年代剧以外,最受关注的还是紧跟时代潮流的家庭伦理剧。比较突出的如《幸福来敲门》、《家常菜》、《你是我兄弟》、《李春天的春天》、《夏妍的秋天》、《浪漫向左,婚姻向右》、《养母》、《一生只爱你》、《儿女情更长》等,这些作品表现方式独特,当下诉求鲜明。一些情感剧、励志剧,着意展现主人公的奋斗故事,同时杂糅以两个或多个家庭之间的恩怨情仇,表现了人生与生活的普世性主题。而近年商战题材的电视剧,从《胡雪岩》、《钱王》、《大染坊》到《乔家大院》、《闯关东》,再到《十万人家》、《金茂祥》、《望族》、《向东是大海》等,以家庭戏为核心,融合商战、情感和传奇等元素,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中国文化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引导人们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道德规范,焕发了人们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这在家庭伦理剧中得到了充分而有力的表现。

    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最新安排播放了家庭情感大戏《儿女情更长》,而此剧的主题就是“家不能散”。在近期播出的不少电视栏目中,也涉及到了家庭伦理的话题。传统伦理观念和健康家庭婚恋价值观被媒体重新重视起来,对家庭伦理道德的铺陈和重构,将道德建设重新问题化,激起了广泛的共鸣。

    中国人历来就对家庭具有浑厚的爱和眷恋。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强调对家庭的重视和家庭内部的规则,儒家伦理规范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目前,中国的社会现实利益多元,思想纷杂,在众多的社会问题面前,不少人都或多或少面临不同的困惑,亲情、爱情和家庭的和谐受到威胁。近期上映的家庭伦理剧正是对这一社会道德现状的复杂图景的深刻反映,它们主动背负起反思、揭露和建设的重任,展现出重构伦理道德的社会责任感。《要过好日子》揭露出亲情在物质和现实面前受到威胁,家庭和谐岌岌可危,不同人心中各有种种酸甜苦辣。《夫妻那些事》描述的是中国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文化的碰撞后观念多样、多变这一现实。剧中女主人公代表了一个追求自由的新时代女性形象,她起初坚持己见不愿妥协,后来也品尝到了追求理想所带来的痛苦。最终她回归家庭和伦理,拥有了自己美满的幸福生活。

    当下不少作品从传统伦理中汲取智慧,唤起怀旧情愫,同时凸显时代生活气息,表现了时代发展中人们对幸福的追寻历程。《老大的幸福》以现代都市视角切入幸福本体,反思现代社会中的家庭观、幸福观。而2011年创下央视收视新高的《幸福来敲门》,聚焦上世纪80年代,通过反映中国一对再婚夫妻的情感历程来探寻家庭幸福的真谛,抒情和叙事融合,传统伦理与现代道德碰撞。这些作品,独特的情节设置和具有历史感的生活细节,很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在情感脉络上,富有层次和张力,充满立体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动反映和见证。

    直面困境 理性解答

    深入演绎家庭问题

    近年来,国产电视剧出现井喷现象,日渐火爆电视荧屏和互联网,题材选择和文化内涵及议题设置更加“接地气”,符合现今社会主流价值,日益走向成熟。近期播出的家庭伦理剧看似是对一个或几个家庭的是是非非、爱恨情仇的图景描绘,却置身整个社会大环境,对“裸婚”、家产分配、“丁克”、婆媳矛盾等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力度之大足以给观众心灵带来前所未有的触动。

    这类作品聚焦小人物的生活,贴近现实,与观众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极易引起共鸣。小人物的生活相对简单,缺乏大起大落的戏剧性,但却未必落入平淡乏味的境地。在《家产》和《要过好日子》两部电视剧中,房产的分配问题成了普通人家庭纷争的焦点。原来幸福和睦的一家在利益面前反目成仇,物欲膨胀的年代亲情沦落,让人可悲可叹。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当家庭伦理剧用深刻而露骨的剧情毫不掩饰社会之痛时,我们不禁会产生触目惊心之感,并不得不重新审视当今社会伦理道德的危机。《浪漫向左,婚姻向右》和《夫妻那些事》较之家产问题的伦理剧基调要轻松不少,却也带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感和反思意识。

    这是一个无法被复制的时代。80后的独生子女们无法感受到手足之情,“啃老”、“裸婚”也是这个时代赋予年轻人的特殊情境,这并不是某个家庭的特殊矛盾,而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物欲膨胀的时代造就了人们对于利益的追逐,道德和伦理受到强烈挤压,这种“真空”客观上造成了当前家庭伦理剧的火热,同时家庭伦理剧对净化人们的心灵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家庭伦理剧中,故事具有先天的戏剧冲突,反映无处不在的生活命题和人生价值,创造出了极易引起广大观众共鸣的艺术真实。由萨日娜主演的电视剧《媳妇是怎样炼成的》,第一集就一波三折,节奏时缓时急,婆婆和未来儿媳发生了两次冲突,婆婆和小姑还因为小姑的婚姻问题险些跳楼,观众在啼笑皆非中获得精神的释放。《浪漫向左,婚姻向右》中的主人公范编辑虽为男性,却具有浪漫感性的特点,陈医师身为女性,却严肃而理性,两人的性格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促成了戏剧冲突。电视剧采取“大团圆”的结尾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心理。经历了种种风波和矛盾,生活回归平静,矛盾一一解决,日子也要继续过下去,观众在愉悦的情绪中感受到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念和情感。在央视八套黄金档热播的电视剧《一生只爱你》叙写普通人的情感故事,在对历史的独到观察和反思中,反映对社会、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读解,同时努力把一代人的爱与牺牲展现出来。《家产》讲述的是高家老爷子死后,子女们因为家产分配所产生的风波,在结尾处,剧中主人公们都认识到血浓于水、亲情无法用金钱来替代,全家人倾尽全力挽救大国的生命,全家人重新坐到一起,下一代们也在这次风波中成熟了起来。完美的结局使整个故事回归了理性的轨道。

    主流价值 创新表达

    艺术重塑道德风尚

    需要看到,现在一些情感故事、伦理类谈话节目、电视相亲类节目、娱乐选秀已由过去综艺或服务性质慢慢向泛娱乐化转变,着力激发观众的猎奇心理。而目前的家庭伦理剧虽然主流发展态势比较健康,坚持适度地反映现实、重构社会伦理观念的重任,但也同样存在部分创作同质化、尺度把握失衡等问题,还有的作品一味渲染焦虑、苦闷、彷徨、无助等消极情绪,不合乎道德伦理规范,产生了负面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呼唤作品主创要能够沉下心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灵感,为自己的创作负责,为重塑社会健康的伦理观而努力。相关的管理部门也要严把关口,让当下家庭伦理剧、伦理类电视节目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守护创作上的一方净土,守护真善美的艺术追求。无论如何,电视人在追求收视率的同时必须要有传播正面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自觉,要有基本的衡量和判断。家庭伦理剧要让观众感受到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传递爱心、美德,在直面现实、缓解现实焦虑的同时,向观众展示正确的人生观、道德情操和伦理价值观。不久前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向东是大海》,表现商场较量、价格战、利益争夺问题的解决过程,其重点不仅反映在对恒通钱庄的传承,对诚信的探究,和对金融、商贸战的创造性运用上,而且更表现在人品、企业家精神的持续弘扬上。

    在加强道德建设、培育良好风尚的社会期许中,家庭伦理剧追求主流价值观创新表达,再次成为广大观众的关注点。家庭伦理剧以及伦理类电视节目,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意识形态,反映思想潮流和道德高度,并促成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对社会伦理的作用尤为明显,对道德风尚的影响强大、持久。家庭伦理剧要深入生活,更加注重题材选择与艺术表达的深度结合,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实现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于公共利益的理想,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参与社会道德建设,这是电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时代对文艺的深情呼唤。

[责任编辑:陆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