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福利
前些天,人民日报《党员干部要以回家吃饭为荣》一文谈到:“回家吃饭是对生活最本真的回归”、“ 回家吃饭是检验幸福的重要标准”。我若有所思:回家吃饭,一件最简单的事情,为何需要如此呼吁和强调?通常来说,反复强调是因为出现了思想偏差和实践错误。虽是小事,一粒沙中看世界,细微之处见精神。
在这个人脉资源大于一切的社会,很多人精心组织各种“饭局”,也有人忙于奔走在“局”与“局”之间。在八项规定和作风建设的持续高压态势下,公务接待严格规范起来,公务之 “局”日渐减少,人情饭局仍不可或缺。礼尚往来带动消费无可厚非,但若在觥筹交错中醉生梦死,终将成为“麻木”之人,实为不可取。
个人而言,不抽烟、不喝酒,也不沾槟榔,唯独对美食情有独钟。曾经拿着朋友圈流出的各种美食榜,带着家人逐一寻访体验;如有外出必尽可能找寻特色美食,不求高大上,但求别有一番风味。极少看电视的我,曾对“舌尖上的中国”入了迷,梦想着有一天吃遍人间美食,无奈的是世界太大、钱包太小且假期额度不够。
然而“一饭膏粱,维系万家”,遭受商业利益侵蚀的餐桌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地沟油、速成鸡、母猪肉在阴暗中流窜,各种黑暗料理、化学添加剂皆能化腐朽为神奇,让人垂涎三尺、流连忘返;就连最平常的早餐米粉也怀有绝技,曝光出掺杂“罂粟壳”,还出现了专业熬汤制粉“秘密定制”。
有段时间,早晨起来口干舌燥,自觉“口气”不小,球友谭医生诊断:脾胃损伤,给了四字处方——“回家吃饭”。不禁反思,我们常被“美食”华丽的外衣与一时的味蕾所诱惑和欺骗,有些看似绝妙的“美食”,味道虽美,实为“毒品”,在无形中腐蚀着我们的健康,精准识别虽难,尤需时刻警惕。
虽然各种“土菜馆”、“ 家常菜”层出不穷,诸多饭店充斥着“绿色、环保”的标签,形形色色,真真假假。但若有效监管难以形成,行业自律无法规范,不能科学抵制餐桌上的垃圾,就无法推动餐桌上的“革命”,无法倒逼餐饮业的“供给侧改革”。遏制不了消化道重疾频发的趋势,或有一天我们可能葬送在我们人类的“自作聪明”之中。
坦诚而言,我是一个喜欢回家吃饭的人。母亲做菜好水煮,虽清淡却营养;妻子做菜颇有研究,速度快味道美;而我有点惭愧,在家只能洗洗碗。其实我也有心学过,煎得一手好鸡蛋,不过曾下汤面煮成了面饼,曾准备十几味调料,把菜做成了化学实验,自创一道“五味烧鸭”,美美品尝后导致肠胃炎(疑似食物中毒),吐出苦胆水,输液一整晚。自此“金盆洗手”,成了“远离庖厨”的“君子”。
不会做饭,但回家吃饭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因为可以陪伴家人左右,母亲唠叨虽多,却是她发自内心的关爱,女儿喜欢撒娇纠缠,却是我最贴心的小棉袄。在一起吃饭聊天,洗碗拖地,散步逛超市,已然是最平凡的幸福。家永远是温馨的港湾,总能让人不经意间褪去疲惫,养足精气神,投入新一天的工作。
回家吃饭,和睦家庭,心情愉悦,诸事皆顺。一个常回家吃饭的人,是一个有爱和情怀的人,是一个富有责任心和正能量的人。不回家吃饭,我们能找到太多的理由,但会让等待的人伤心失落,会使家的味道将渐行渐远。
驻村扶贫,回家吃饭变成了一种周末的“奢侈”,对家的牵挂和思念愈发强烈,倍加珍惜在家吃饭的机会,陪伴家人的时光总是太匆匆。其实,回家吃饭对于异地工作的人是那么珍贵,忍不住提议有条件之人:“从明天起,回家吃饭,拒绝不必要的应酬”。为了肠胃减负,为了健康幸福,为了家和万事兴,把回家吃饭的“即时报餐制”改为“限额请假制”,让回家吃饭成为一种行动自觉,成为一种良性习惯,成为一种新的常态和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