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攻占沈阳,不久,东北沦陷,平津危急,华北危急!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进行长征。同时,提出北上抗日的战略主张。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并更有效地实现北上抗日的主张,1935年11月,由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领导的中国工农红二、红六军团1万7千余人告别湘鄂川黔根据地,奉党中央指示,从桑植刘家坪地区出发,开始长征,进行战略转移。
11月下旬,萧克、王震、夏曦率领红六军团部和所属第16师和17师东渡资水,占领安化东坪。27日,由东坪进入新化县境内。28日下午,攻占新化县城。29日上午,军团政委王震率领16师主力约2千人,抵达冷水江锡矿山。
二、缘由
当时在六军团17师50团任参谋长的刘中,由于熟悉蓝田一带情况,受组织指派,负责带领16师47团一个半营约400人的兵力,11月30日清晨从锡矿山出发,经渣渡、芙蓉、洞庭桥、六亩塘,于当天上午到达蓝田。
▲刘中1942年于彩林
刘中(1897—1962),原名刘忠(因与中将刘忠同名遂改为刘中),字恒材,号斌全,今涟源市石马山镇扶胜村人。幼时仅陆续读过三年私塾。1927年初,参加北伐军,后带病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刘留南昌治病。南昌失守后,被赶出医院,回家继续治病。1929年底,离家寻找部队。历时一年余,才在湘赣边界革命根据地重新加入革命队伍。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湘、鄂、川、黔苏区和长征中,历任红六军团团参谋长、团长、师参谋长。此间4次负伤,右肺终生留下弹片。抗日战争期间,历任120师司令部第三科科长、支队参谋长、晋绥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部长。1945年,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川西行署财委副主任、四川省卫生厅厅长、四川省人委文教办公室副主任。1960年回涟源省亲,为涟源干部群众讲课,介绍长征的经历、精神、意义,鼓励家乡父老发扬长征精神,战胜当时严重的自然灾害,坚信和服从党的英明领导,共度时艰,给困难时期的涟源干群以极大的鼓舞。同时,还将自己在长征中使用过的马褡子捐给家乡文物部门(后被省有关部门借去展览,未归还)。1962年逝世。
三、历程
红军到来之前,蓝田气氛紧张。那些反动势力的头面人物和团防局、警察所等反动地方武装早已闻风藏匿。不少商人和居民由于长期受反动宣传的影响,也有恐惧心理,一听红军来了,都纷纷往乡里躲避。只有一些商会等民间组织的留守人员和少数胆大的民众留在家里。蓝田商会派代表迎接红军。
红军进街后,很守纪律,待人和气,对穷人格外亲热。消息一传开,那些跑出去的群众很快就回来了。民主街居民廖章国提个煤油桶在街上边敲边喊;“欢迎大军!大家不要怕,回来算了!”当天下午,大多数店铺开了门,门上都插上了欢迎红军的红纸三角旗,紧张气氛很快消除。
▲民主街
红军分散驻扎在“吉新庆”南货铺(交通路交通桥北头)、“蓝田玉”茶号(原市贸易公司处)、“新裕”锑庄仓库(原市织染厂处)和“历山庄”(涟源火车站东侧)等处。
红军在蓝田驻了3天,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
(一)宣传红军宗旨
红军一进入蓝田,其宣传人员马上出动,在街头巷尾写标语、贴布告,向群众作口头宣传。12月1日上午,又在万寿宫(市委党校处)前面的河滩上开了2000多人的群众大会。他们以各种方式深入宣传红军是穷苦人民自己的军队,是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队伍,是打富济贫,帮助穷人闹翻身、求解放的。红军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彻底揭穿了反动派的谣言,使广大工农群众认识到红军是自己的队伍,只有跟着共产党和红军闹革命,穷人才有出头之日。群众的阶级觉悟提高后,真正做到从内心和行动上拥护红军,焕发出革命热情,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二)打击土豪劣绅
红军组织和带领蓝田镇及附近的一些穷人,分头冲进笃庆堂(涟源二中处)、李园(市委机关处)、罗家佃(市体育馆南)等大地主庄院,把地主的谷米和衣物分给穷人。红军还派出一支20多人的小队伍,奔袭枫坪的三角塘,抓获了伪保长谢某。红军返回锡矿山时,公布了谢的罪状,将其与新化某区保长吴某一起处决于六亩塘的扶珂坳上。
▲红军打土豪分给农民的米缸
(三)保护民族工商业
红军刚到蓝田,许多店铺关了门。针对这一情况,红军宣传共产党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动员各店铺及时开门营业,并交代商会代表协助做好这一工作。红军讲话算数,他们购买布匹和大米等物资,都做到公平交易,照价付款,不少分文。因此,原来跑出去的商人基本都回来照常营业。红军的影响迅速扩大,那几天上市的人大大增加,许多店铺生意更加兴隆。但是,红军对官僚资本是坚决打击的,如蓝田著名资本家梁邑新兄弟开的新裕锑庄,当时囤积了不少大米,准备到青黄不接时卖高价。红军一到蓝田,就根据群众揭发把大米全部没收,救济穷人。
(四)扩大队伍,筹集给养
红军在蓝田扩充了胡孝伯、谭桂发、谭孝昆、谭孝东、许兴谟等30多名新战士。同时,共筹集了1万块银洋,又买了几百担米运往锡矿山,以供军需。还在蓝田买了布匹,就地组织缝纫工人,赶制了800套军服。
12月3日,驻蓝田红军奉令转移。这天早晨,他们离开蓝田,由原路返回锡矿山,与大队伍一道朝黔阳、新晃方向继续前进。
红军的到来,在境内蓝田、六亩塘、石马山、枫坪等地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他们的英雄形象和革命精神深深地铭刻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红军长征的足迹踏入涟源境内,撒播着革命的影响和红色的种子,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援,使境内人民深受鼓舞,体现了红军和人民鱼水情深,生死与共。
四、新的挖掘
中共涟源市委党史研究室对一些红军活动之地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走访,发掘了一些新的材料。特别是红军到“历山庄”驻扎的情况做了较为深入和确切的调研,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
在“历山庄”实地调研,看到其老前门还原貌保存着,适逢“历山庄”的主人——廖湘芸的孙女廖菱子从外地退休回乡建新房,她介绍了红军驻扎“历山庄”的具体情形。廖菱子是听她的小婶婶说的。她的这个小婶婶一直住在“历山庄”,前几年才去世,享年102岁,所以是亲历者,非常清楚,应该也真实。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历山庄”的主人——廖湘芸。廖湘芸(1888—1935),名章劳,号连三,今涟源市蓝田街道民光村人。早年,投奔武昌左旗新军,加入进步团体“文学社”,参加武昌首义战斗。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15年冬,奉派回湘策划倒袁(世凯)驱汤(芗铭),事败,仅免一死。“护法战争”爆发,去广州晋谒孙中山,被派为护法军湖南游击司令。于安化、益阳招集散兵游勇1000余名,编入湘西镇守副使兼湖南第五区守备司令周则范部,廖任第四梯团团长。在湖北石首战役中,廖部缴获千余枪支,成为周部实力最雄厚的一个梯团。1918年,周自称护法军总司令,与谭延凯暗通声气,破坏护法大局。廖致电孙中山,孙电复讨周,并密令廖除掉周。翌年11月,廖杀周于溆浦,就任靖国军湘西第一纵队司令。湘西镇守副使蔡钜猷及周第二梯团团长刘叔彝联名通电反廖。1920年初,孙中山、卢涛均电催廖讨蔡,大战5天,廖先胜后败,撤退溆浦,率部2400余人,投新化杨赞绪部。不久,转赴广州,先后任军政府参议、第二路游击司令、中央直辖第六师师长,虎门要塞司令。1926年,任独立二十师师长,于武冈、新宁等地收编游勇,达成一旅。“马日事变”后,率部驻防新化,不顾各方压力,极力掩护中共党员,被蒋介石解除军职。1932年,启用为南京军事参议院参议。1935年8月,病逝于广州。
廖湘芸是辛亥革命时期涟源境内有名的革命志士和国民党左派,掩护和搭救过许多本地的地下党员,对红军也很了解和同情。他的家人受他的影响,对红军也有所了解。当时廖湘芸病故不久,住在“历山庄”的是廖湘芸的哥哥、廖菱子的大爷爷——廖庆芸。
▲廖湘芸的孙女廖菱子介绍当时的场景
据廖菱子介绍,当时红军是夜里来敲“历山庄”的门的,还下着雨。她大爷爷廖庆芸开门询问是什么人,回答说是红军,从新化来到蓝田,天寒雨冻,看能不能借宿。廖庆芸一听是红军,立即让红军进来。红军大约有百把两百人,只有个别人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其余的人都是披着稻草,或是光淋着,都是浑身湿透的。廖安排长工打开仓房、书房等所有能住人的房间,从牛栏楼上取来稻草铺在地上,摊上晒簟让红军休息。然后又安排人到碓屋里生火煮饭,用烤酒用的大广口锅煮了两大锅饭,并把家里所有的腌菜都拿出来给红军下饭。所以这一部分红军深夜在“历山庄”吃了一餐热乎饭。第二天清晨,廖又安排人煮好饭,并准备去寻菜煮。但这时红军接到命令开拔,不及煮菜,只煮熟了饭。红军战士每人捏了一个饭团就走了,有的用干粽叶包着,有的用芋头叶子包着。红军只在“历山庄”住了一晚。红军临走时,还要留下食宿费用。廖庆芸没有要,还可能送过少量银元给红军。红军或许还留下过什么条子,但已经不见了。据廖菱子说,她大爷爷本来还要送一些钱给红军的,但那时是晚上,钱庄里的钱无法取出来,没有办法。
▲银元
我们在研究党史资料的时候,发现红军驻扎的其他地方均在蓝田城区河道——孙水的北岸,而且很集中,唯独“历山庄”在河的南岸,且距离较远,也比较费解。现经廖菱子讲述,觉得就有合理的解释了。当时是寒冬,又下雨,驻扎在北岸的红军不能露宿,又没有那么多的地方住宿,又不能去打扰普通百姓,而领队的刘中又是本地人,熟悉本地情况,他一定知道廖湘芸的事情,于是就安排或亲自带领一部分战士连夜敲开了“历山庄”的门。按照红军只住宿了一晚这一点,还可以推断那是1935年12月2日晚上。
另外,关于党史书籍记载的赶制800套军装的事情,我们对资料也有怀疑。因为据当时蓝田的情况,三天工夫是难以制成这么多军服的。后据一些知情者的后裔介绍,实际的情况是红军买好了布匹,在裁缝铺放了定金。但接到撤退的命令比较仓促,于是只带走了少数已经制好了的军服,大部分没制好的就没要了,但坚决不要裁缝铺退押金。
从这两个故事上看,红军确实是一支有纪律的队伍,无论如何也不扰民,讲规矩、讲信用,而对恶霸地主坚决惩处;同时又善于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取得开明绅士和同情革命的人士的支持,这也是长征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