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新型城镇化的湖南脉络
发布时间:2013-10-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李俊杰 鲁毅 贾茜 向一鹏

题:新型城镇化的湖南脉络
作者 李俊杰 鲁毅 贾茜 向一鹏

    46.65%,这是湖南2012年的城镇化水平,较5年前提高了6.05个百分点,标志着湖南新型城镇化已迈入发展的快车道。

    然而,这一数据与全国的52.57%相较,仍存一丝差距。不过,对于农业经济占比约两成的传统农业大省湖南而言,这个成绩的取得,当属来之不易。

    近年来,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把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重大战略举措来部署。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性增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再次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

    新型城镇化已成湖南发展新引擎

    湖南素有“鱼米之乡”美誉,以农业大省著称,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加上户籍制度、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制肘,湖南的城镇化水平长期低于全国水平。

    一个佐例是,2001年,当全国城镇化水平为39.10%时,湖南全省只有长沙市和株洲市超过这一标准,其它12市州均相聚甚远。

    湖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规划处处长易小林认为,“湖南与全国的差距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工业基础薄弱,农业人口基数大,再加上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带来的数据波动,因此一直低于全国水平。”

    在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所所长童中贤看来,缺乏大城市的支撑,湖南城镇化难以快速发展。且湖南县(市)众多,部分县城城镇化水平大大低于全省水平,各市州城镇化发展水平亦不均衡。这些都导致湖南城镇化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难题亟待破局。在湖南省第八次党代会上,首次将推动城镇化与推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作为战略决策纳入到了政策层面,湖南的城镇化建设就此拉开序幕。

  回溯来看,自2001年提出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至今,湖南已为之奋斗了10余年。从2002年的32%,到2012年的46.65%,湖南的城镇化率正逐年递增,且与全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平均每年约有100万人口转移到城市。

    目前,湖南初步形成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础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全省拥有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1个、50万至100万人的大城市由2005年的6个增至9个,20万至50万人的中等城市达7个。

    湖南的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并非“空洞的数字”,也已成为推动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供的资料显示,湖南省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7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带动3500多亿元的投资需求,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以上。

    依靠大城市的龙头带动,湖南城镇之间联系愈发密切。以长株潭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5市在内的环长株潭城市群迅速成长和壮大,成为湖南省对外参与竞争、对内引领区域发展的战略要地。长株潭城市群与环长株潭城市群分别以全省13.3%与45.6%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省约30%与65%的城镇人口,创造了约42.4%和78.5%的地区生产总值,吸引了58.7%和78.7%的外来投资。

    从战略性及全局性高度推动城镇化

    事实上,湖南真正系统推进城镇化建设是从2008年开始。

    易小林介绍,当年“湖南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正式全面部署新型城市化发展,时近年底,又下发了《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发挥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作用,带动全省科学跨越发展。

    2010年的湖南省委工作会议,又明确将新型城镇化提升到战略性和全局性高度,作为“四化两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现代化。没有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就无法满足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甚至会影响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

    随后的2012年8月,在株洲召开的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已上升到“扩内需的最大潜力”高度。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成为湖南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政治保障。

    从城镇化发展区域来看,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所所长童中贤认为,湖南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升,与施行“3+5”城市群战略密不可分。“3+5”城市群,即以长株潭三个城市为中心,一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五市的生态型城市群。

    除了产业之绿,生活之绿也成为这座城市群的看点。数据显示,2011年长株潭城市群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到36360公顷,园林绿地面积31126公顷,公园绿地面积7660公顷,城市公园数由2001年的54个上升至2011年的94个,公园面积增长196.4%,达到4412公顷。

    “3+5”城市群中,还划分出大河西先导区、滨河三角区、昭山示范区等示范区,强调节约型经济、绿色节能、低碳交通。几年内,聚集着湖南65%城镇人口的“3+5”城市群正日益成为湖南产业最为密集的区域。它创造着全省约80%的地区生产总值和90%左右的工业增加值,这个以绿色为鲜明特色的子弹头正引领全省发展。

    易小林认为,从城市扩容角度来看,县城离乡村较近,房价不高,进入门槛低,最有可能成为农民进城落户的首选,更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点。湖南为数众多的县城、中心镇对湖南城镇化率也做出极大贡献,而且是下一步寻求突破的重点。

    进入十二五以后,湖南对县城、中心镇的建设相当重视。湖南攸县、浏阳等县城建设变化明显,一些中心镇如浏阳的大瑶镇等比很多县城建得都漂亮些。湖南省统计局资料也显示,冷水江市、资兴市和津市市三个县级市,城镇化水平已超越部分中心城市。而长沙县、攸县和茶陵县城镇化水平更是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但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湖南还有87个县(市)城镇化率还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城低城镇化率成为湖南新型城镇化。吸纳更多农村人口进城,前提是必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根据测算,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需要8万—10万元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如果湖南全省每年增加110万城镇人口,则需要资金1000亿元。

    “大城镇连片综合开发或是一种较好的模式。”谈到建设模式问题时,易小林如是说。他解释,这样做可以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企业的自有资本在银行投资,把整个基础设施、街道、幼儿园、医院、道路等都修好,解决整个基础设施的配套,而当地政府则可以用土地来进行回报。他透露,企业开发一平方公里就可以住进一万人。

    当前,借助大型企业下沉产业,入驻中小县城,用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湖南一个路径选择。近年来,中联重科在产业布局上有意向城镇推进。以中联重科在常德市灌溪镇主机和配套园为例,2012年,其产值为120亿元,创造了全镇78.1%的工业总产值和67.4%的税收。灌溪镇有居民3.5万人,其90%的劳动力实现了在当地就业,其中有1.2万人成为产业工人。昔日的农业小镇已成长为“中国塔吊第一镇”。而以长沙为起点一路向西,中联重科在长达267公里的沿线,形成了一条平均每隔35公里就有一个园区的工业走廊,一座座昔日破旧冷清的小镇脱胎换骨,一座座工业新城也呼之欲出。

    民营资本的入驻,以另一种路径为湖南的城镇化建设创造新的活力。从集房地产开发、钢材贸易教育产业等于一体的民营资本大汉控股集团项目入驻地的数据增长可见端倪。2005年双峰县全县财政总收入不到2亿元,2011年,全县财政收入达24.6亿元;溆浦,以前只是一个面积不到5平方公里的农业县,如今版图扩展到10平方公里,人口从不到1万增加到了12万多。

    大汉集团致力于县域城镇建设,以生产要素互换为基础,自行融资开发县域城镇基础设施,以市场化经营城市为手段,主动承担风险,通过项目运作已逐步形成了“修好一条发展路、建设一座致富城、营造一个温馨园”的城镇开发“大汉模式”。

    据有关专家测算,如果每年每个县城增加几千到1万人口,湖南全省就可增加50万至80万城镇人口,加上长株潭和其他中心城市,湖南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未来构建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

    在城镇化的道路上奋斗了10余年的湖南,又提出了新的目标。

    《湖南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2-2020)》明确提出,到2015年,湖南全省城镇化水平超过50%,并建成长沙等6个特大城市和郴州等6个大城市。

   受访专家表示,从内容上看,此次规划在强调城市群和特大城市带动作用的同时,更加重视县城、中心镇,包括农村的协调发展。

    纲要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础,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

    记者注意到,2012年湖南省GDP已入前10,但没有一个特大城市,省会长沙也就300万人。而全国GDP排在前列的城市基本上都有六七百万人,其所属省份其他城市也有很多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对此,在壮大区域中心城市方面,上述《实施纲要》强调长沙要进一步提高在全省的城市首位度,到2015年长沙中心城区人口达400万以上,到2020年达500万以上;株洲、湘潭中心城区人口到2015年均超过100万。

    针对湖南省县城和中心镇规模偏小、带动能力偏弱、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实施纲要》提出大力推动县城和中心镇的提速发展,规划到2015年,40个县(市)中心城区人口过20万,50个建制镇镇区人口达3万以上。

    同时,为了改善湖南省农村建设“散、乱、差”、消除“城中村”现象,《实施纲要》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此外,为解决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各级“园区建设”仍被寄予重望:支持省级开发区升为国家开发区,具备条件而又尚未设立省级开发区的县(市)设立省级工业集中区,有条件的乡镇发展非农特色产业园,促进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向产业园区转移聚集。

    另据记者了解,在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2013年为民办的21件实事中,就有多项指标跟新型城镇化建设紧密相关,如新增城镇就业70万人、确保城乡低保月人均救助水平分别不低于265元和115元、完成农村公路7500公里等。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推手,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易小林表示,未来城镇化不仅速度会加快,水平和质量也会提高,城乡面貌、人居环境肯定有较大改观,这种趋势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