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湖南大旱过后的思考(一):众志成城伏旱魔
发布时间:2013-09-01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作者:柳德新 刘勇 周月桂 唐爱平


编者按
  
    今年我省遭遇了严重干旱。高温持续时间之长、极端气温之高、蒸发量之大、连续无雨日数之久、受旱范围之广,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罕见。
  
    面对持续蔓延的干旱,我省迅速启动抗旱应急响应,全面开展抗旱行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众志成城,奋起抗灾,取得了抗大旱、救大灾的决定性胜利。
  
    如今,全省旱情已基本解除。但大旱对我省的拷问远没有结束,我们有必要对防灾、减灾进行深入思考。从今天起,本报将围绕如何科学抗旱、旱灾暴露的薄弱环节、节约水资源、从规划入手应对水资源短缺等,陆续推出《湖南大旱过后的思考》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众志成城伏旱魔
  ——湖南大旱过后的思考(一)
  本报记者 柳德新 刘勇 周月桂 唐爱平

    8月21日15时30分,省防指宣布解除自7月31日启动的抗旱Ⅱ级应急响应。这意味着,我省持续近两个月的抗旱救灾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从6月底开始,我省持续晴热高温少雨天气,气温节节攀升,热浪不断蔓延,蒸发不断加剧……截至8月12日,全省今年平均高温日数达37.8天,大部分市州降雨量仅为2.9毫米至20毫米,而全省平均蒸发量达191.0毫米,均刷新历史记录。
  
    大旱之年,水贵如油。抗旱水源每天以2.2亿立方米的速度急剧减少,饮水困难人数不断增多,甚至部分城市也出现取水困难……
  
    在抗旱的各个关键环节,全省上下众志成城,立足抗大旱、抗长旱、科学调配,顽强迎战,降伏旱魔。
  
    与以往相比,今年我省抗旱救灾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在省委省政府科学指挥下,按照《湖南省抗旱应急预案》和抗旱应急响应要求,有序开展抗旱救灾;水利工程抗旱作用更加突出,饮水困难人数大幅减少;尽管今年我省旱情百年一遇,后期救灾补损任务仍然繁重,但是灾情相对较轻,还称不上“百年一遇”。
  
    省委省政府科学指挥,牢牢把握抗旱救灾主动权
  
    早在入汛之初,省委省政府就强调防汛与抗旱两手抓,并确定了今年抗旱工作总目标:遇中等程度干旱,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不受大的影响;发生严重干旱时,城乡生活用水基本有保障,工农业生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7月中下旬开始,旱情迅速蔓延。省委、省政府科学指挥,牢牢把握抗旱救灾的主动权。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先后深入益阳、怀化指导抗旱救灾。每到一处,徐守盛细问旱情,了解水源,察看人工增雨设施。徐守盛要求各地牢固树立抗大旱、抗长旱的思想,坚持科学抗旱,千方百计保民生、保生产、保稳定;受旱地区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把保障旱区群众饮水安全作为抗旱工作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奔赴衡阳市、娄底市和省气象局指导抗旱救灾,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同甘共苦,切实把抗旱补损这件农民兄弟当前最关心的大事抓紧抓好,确保把旱情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徐守盛、杜家毫分别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要求做好抗大旱、抗长旱的充分准备,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抗旱责任制,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响应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实践,上下齐心抗大旱。
  
    抗旱“路线图”清晰,应急响应信号明确
  
    39℃、40℃、41℃、42℃……7月初以来,不断刷新的高温纪录、持续延长的高温日数,让湖南的旱情迅速蔓延。7月25日,省防指决定,启动全省抗旱Ⅲ级应急响应。
  
    “与2003年、2007年抗旱相比,如今最明显的变化是有了《湖南省抗旱应急预案》。”省防指副指挥长、省水利厅厅长詹晓安告诉记者,这好比一个“路线图”,哪级抗旱应急响应需要省防指成员单位做什么,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确保了抗旱救灾更有效率。
  
    按照《湖南省抗旱应急预案》要求,省财政厅第一时间启动抗旱救灾应急机制,先后紧急下拨5000万元抗旱资金、5000万元救灾资金,并安排5000万元用作绝收地区的补助资金。
  
    7月下旬,晴热高温持续加剧,干旱范围持续扩大。据气象、水文预报,未来一段时期全省仍将持续晴热高温。省防指决定,自7月31日18时起,将全省抗旱应急响应由Ⅲ级提升为Ⅱ级。这是自2008年实施防汛抗旱应急响应机制以来,我省首次启动抗旱Ⅱ级应急响应。
  
    抗旱应急响应升级,抗旱救灾行动升格,省委副书记孙金龙等省领导纷纷深入一线,指导抗旱救灾。副省长、省防指指挥长张硕辅强调,坚持全面抗旱、持久抗旱;首要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各受旱地区预留生活用水水源,限制高耗水行业用水,最大程度提供水资源保障。
  
    截至8月14日,我省旱情指标达到最大值,高温持续时间、蒸发量、连续无雨日数等均创新记录。至此时,受强台风“尤特”外围云系影响,永州、郴州才有了强降雨,全省高温干旱有所缓和。
  
    8月22日,台风“潭美”在福建沿海登陆,成为今年第一个大范围直接影响我省的台风。3天内,我省自东向西普降大到暴雨,全省累计降雨50毫米以上笼罩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旱情解除。
  
    水利工程成“功臣”,抗旱水源“解渴”三湘
  
    大旱之年,各类水利工程大显身手。
  
    6月3日到8月14日,衡南县斗山桥水库库区滴雨未下,蒸发量达500多毫米,可水库仍然每天大流量放水灌溉,灌区内水稻长势正旺。
  
    “大旱之年,灌区无旱,这得益于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衡南县水利局局长阳新民告诉记者,斗山桥水库以前存在大坝渗漏、内外坡沉陷等险情,只得长期控制蓄水。2008年底,国家投资1180万元,对斗山桥水库实施除险加固。今年入汛后,斗山桥水库敞开“肚子”蓄水,6月初蓄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保障了灌区抗旱用水供应。
  
    水库、灌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小农水”……各类水利工程,成了今年抗大旱、救大灾的“大功臣”。
  
    近年来,在中央和省财政支持下,我省累计投资173亿元,4648座各类水库得以摘除“病险水库”帽子,恢复和新增库容19.9亿立方米,今年蓄水总量达到了84.7亿立方米,为抗大旱提供了水资源保障。截至8月上旬,全省除险加固后的各类水库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1100多万亩,水库直接供水人数由465万人增加到928万人。
  
    面对迅速蔓延的旱情,我省23处大型灌区抓好蓄水保水管水用水,保灌面积达630万亩,发挥了抗旱主力军作用。各灌区启动抗旱调度方案,集中水权,统一调配,最大限度节约用水送下游,缓解了尾灌区的旱情。
  
    我省今年大旱中农村饮水困难人数相对较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功不可没。据省水利工程管理局统计,从2005年以来,我省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2523处,解决规划内饮水不安全人口1825.73万人,全省集中式供水工程受益人口达2555.88万人。
  
    抗旱手段多样化,抗旱保障能力提升
  
    从天上要雨、往地下找水、从塘坝抽水、用车辆送水……我省今年抗旱手段呈现多样化态势,抗旱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8月11日起,强台风“尤特”外围云系影响湖南,我省抓住有利天气过程,开展人工增雨作业。除了常规的高射炮增雨作业外,各地超常规密集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8天作业11架次,作业影响面积累计达5万平方公里,缓和了邵阳、衡阳、永州北部、郴州北部等地的严重干旱。
  
    送饮水、打水井、找水源……我省125支县级抗旱服务队发挥“抗旱先锋”作用。2011年和今年,中央财政分两批对我省共安排2.04亿元特大抗旱经费,支持102个县级抗旱服务队添置送水车、打井机械、移动水泵等抗旱新设备。据省防指8月13日统计,125支县级抗旱服务队累计投入抗旱人数6万人次,出动抗旱设备11.3万台(套),应急打井1750多眼,累计浇灌面积217.8万亩,出动送水车5100辆次,临时解决42.3万人饮水困难。
  
    今夏以来,全省没有拉闸限电,为抗旱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保障。而农业保险,则为旱灾损失起到“兜底”作用。截至7月底,我省农业保险部门,共接到各类种植业保险旱灾报损面积296.99万亩,预计赔款金额达4.75亿元。
  
    难能可贵的是,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构成了全民抗旱的众志成城图景。8月5日至7日,中联重科派出28台水车,分批奔赴湘西凤凰、永顺及邵阳、怀化、衡阳、自治州、常德等地,为灾区群众送去宝贵的生活用水。7月下旬,邵东县城供水告急。桐江河沿线村民放弃保灌,调剂水源为县城31万居民解渴,周官桥乡周祝村村民们说:“救命比救禾更重要。”
  
    科学抗旱、团结抗旱、全民抗旱,众志成城的抗旱精神如源头之水汩汩流淌,是今年我省成功抗御罕见大旱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