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设置“三桶两池”,让农村垃圾“足不出户”
发布时间:2012-07-23   来源: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作者:张庆祥


设置“三桶两池”   把握“五字真言”
让农村垃圾“足不出户”
——农村垃圾处理之我见
张庆祥

    内容摘要:本文从目前各级政府提出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要求出发,着眼农村垃圾问题的处理,分别对农村垃圾问题的演变形成、目前现状、问题所在、治理特征等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操作层面提出设置“三桶两池”,切实把握“五”字诀,使农村产生的垃圾全部消失在农户,从而达到根治农村垃圾的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农村垃圾 处理

    一、农村垃圾的演变

    在传统农业社会,我国农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人畜粪便、柴草木灰和少量泔水等厨余物均能得到有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身边的自然环境始终处在平衡的循环系统中,认识中也没有垃圾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以前,随着社会制度的革新和生产的发展,一些工业制成品逐渐进入农村社会,工业废弃物开始出现,村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废弃物逐渐增加。但同时,由于这一时期社会产品总体供应有限,物资相对紧缺,所以废弃物重复利用率高,垃圾产量在逐渐增加的同时,并没有对生产生活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广大农户在自家庭院里将产生的有机垃圾(包括庭院垃圾)进行沤肥,不仅没有产生多大的环境问题,而且垃圾被誉为“放置在地方的资源和财富”。在那个时代,垃圾不仅不是显得“多”了,而是“少”了,不少农户想尽一切办法“创造垃圾”,如刨草皮进行沤烧制造肥料等行为。当时,在广大群众的心目中,根本不存在“环境保护”的概念,人民口渴了,就在散布在广袤土地上的池塘、河流取水喝。

    7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农民自主经营、自由流转,收入渠道增加,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塑料制品、一次性用品等工业制成品大量进入群众的生活中,物质消费丰富的同时,各类废弃物循环利用率逐渐下降,垃圾产量不断增加。长期以来,农民养成的生活习性致使垃圾随意倾倒司空见惯,并且在城乡二元制发展模式下,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集体在乡村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职能弱化、甚至缺位,致使垃圾处理逐渐逾岀了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并积累、演变成一个破坏农村生产生活坏境、影响农村居民身心健康、制约农村社会科学发展的大问题。

    面对这一状况,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多次从加强新农村建设和保护农村自然环境的角度提出意见和要求。2010年以来,笔者所在的双峰县启动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将其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安全生产三个“一票否决”工作并列,大手笔、强力度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但现实情况是,政府投入不少,干部操劳不少,在环境卫生有了明显改观的同时,农村垃圾的处理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治,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本文拟对此进行一些初步的梳理和概括,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建议能有益于政府下阶段的具体操作。

 

    二、农村垃圾的特点

    从现状看,农村垃圾具有种类杂、总量大、处置乱的特点。在种类上,按照垃圾产生的来源,农村垃圾可以粗分为三大类,即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垃圾和部分产业垃圾(主要指一些村办企业、卫生室、 砖瓦窑等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如果按垃圾构成品种区分,则可分为厨芥、塑料、纤维、废纸、玻璃、粪便、秸秆、部分有毒物质(如农药瓶)和建筑垃圾等上百个品种。

    生活废弃物。生活废弃物指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其主要成分包括煤渣、厨余物、废纸、废塑料、废织物、废金属、废玻璃、陶瓷碎片、废旧电池、废旧家用电器等。这些垃圾主要来源于农民的日常消费品如一次性塑料制品,各种塑料包装或盒,泡沫包装材料,各种废弃工具,破旧衣物等。

    产业废弃物。由于乡镇企业数量的剧增,产生了大量的产业废弃物。产业废弃物主指工业、农林业、畜牧业、医疗卫生业等生产或执业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由于这些废弃物常带有一定的毒性,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并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因而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其中很多废物划入了危险废弃物一类进行安全处理。

    危险废弃物。我国危险固体废弃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是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危险固体废弃物在农村主要存在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造业、采掘业、金属冶炼及其压延加工业、造纸及制品制造业等乡镇企业工业部门,另外还有一些是医院临床废物、多氯联苯类废物、生活垃圾飞灰、含汞镉电池、费矿物油、含汞废日光灯管以及部分地方农民仍在使用的国家已经禁止使用的农药和灭鼠药等剧毒物品。这些危险废弃物和产业废弃物几乎没有得到任何有效处理。

    同时,农村垃圾和城市垃圾构成的同质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在垃圾的产量上,据估计,目前农村人均每日产生垃圾约 0.86 公斤,全国农村地区每年生活垃圾排放量近 3 亿吨(约为城市垃圾排放量的 70%—80%,且垃圾排放量正以每年 8%—10%的速度增长),人畜等粪便产量约 29.6 亿吨,农作物秸秆产量 7 亿吨。农村环境承载压力与垃圾产量同步日增。目前,大部分农村垃圾没有统一处置,而是随意堆放在田边地头、房前屋后和村庄周围,绝大多数农村企业的工业废弃物都未作有效收集处理,许多村庄露天垃圾堆放点紧邻群众集中居住区,不能及时清运,长年如山,这种情况被被群众谓之为“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由于处置的无序化,农村垃圾犹如毒瘤顽疾,极易造成农村公共卫生安全隐患。

 

    三、农村垃圾的危害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农村垃圾不加以利用,任意露天堆放,不但占用一定的土地,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还容易污染土壤环境。残留毒害物质不仅在土壤里难以挥发降解,而且能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改变土壤的性质和结构,阻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白色”垃圾在土壤中长期存留而不易降解,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导致粮食减产。

    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农村垃圾可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或者随风迁徙落入水体,从而将有毒有害物质带入水体,杀死水中生物,污染人类饮用水源,危害人体健康;固体废弃物产生的渗滤液危害更大,它可进入土壤污染地下水,或者直接进入河流、湖泊和海洋,造成水资源的水质型短缺。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农村垃圾中的细小颗粒、粉尘等可随风飞扬,进入大气并扩散到很远的地方;一些有机固体废弃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还可发生生物降解,释放出沼气,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其上层空间的氧气,使植物衰败;有毒有害废物还可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扩散到大气中危害人体健康。

    四、农村垃圾的处理

    近日,笔者在湖南省双峰县印塘乡新泽村调研了解到,该村拥有的新泽市场原来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去年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后,村支两委下了最大的决心,通过村上投资、义务劳动等方式对市场进行了彻底的清理。然后对每家住户收取5元每月的垃圾处理费,聘请专人收集垃圾,并由村上投资将收集拢来的垃圾集中运到县垃圾场进行处理。

    面对如今焕然一新的市场,新泽村的干部却有苦说不出:长而此往,薄弱的村集体经济很可能被垃圾“淘空”。新泽村的困窘在很多农村存在,很多人都认为,农村垃圾处理需要的设施建设及保洁费不仅高昂,而且长期,对很多经济薄弱的村集体经济来说,无凝是套在村干部头上的“紧箍咒”,上头要求搞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不得已而为之。

    对此,笔者认为农村经济状况并不决定垃圾处理状况,农村垃圾只要处理得当,都可能“变废为宝”。农村垃圾也只有科学处理,并逐渐成为广大群众生产生活乐于接受的一部分,农村垃圾问题才可能得到根治。如何让广大群众乐于接受?那就是在美化环境、健康身体的同时,不增加群众更多的负担,且能产生部分经济效益。

    笔者深深忧虑,现在农村因为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大规模建设起来的垃圾池,尤其是部分村组为应付上级检查建立在大路边上的垃圾池,如果农村垃圾处理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三五年后势必成为政府的又一个沉重负担。要建立农村垃圾处理的长效机制,笔者认为必须要牢固树立“垃圾消失在农户”的概念,在农村系统推广“三桶两池”工程。“三桶两池”即农户根据各自的经济状况,各级政府及村组适当补贴,每家每户都设置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三个垃圾桶,建筑垃圾焚烧池、有机物堆放池两个垃圾处理池,对垃圾进行系统处理。

    从经济角度核算,三个桶每个15元,一共45元,两个池除开农户的建筑工资,需要的红砖、水泥不会超过30元,即建好“三桶两池”每户农户不需要超过80元的成本,在各级政府及村组适当补贴下,绝大部分农户能够接受。农村垃圾中的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玻璃制品、旧电器等垃圾是可回收垃圾,可以安排村级保洁员进行系统回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菜叶、炉渣、炭灰等厨余垃圾,通过有机物堆放池充分发酵后的残渣是很好的农家肥,在减少农药使用、种植绿色食品的同时,能为农户节约部分农资费用;烟头、破旧衣物、旧家具等垃圾是不可回收垃圾,农户适时在焚烧池中进行焚烧,残渣再放入有机物堆放池进行发酵。这样一来,农村垃圾就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化废为宝。在每家每户都能完全正确处理垃圾的同时,路边、塘边、河边的垃圾必将极大减少,尤其是所有人养成习惯后,甚至能够做到不要保洁员,单靠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就可以充裕地处理掉残余垃圾。

 

    五、卫生整洁的“五字真言”

    要抓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设置“三桶两池”是关键,但过程是漫长的,其最大的难点是必须改变广大群众长期养成的垃圾随意倾倒的习惯,这也是各级政府大力推行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意义所在。

    狠抓一个“洁”字。在当下农村垃圾逐渐形成公害的今天,要抓好一个“洁”字,需要分五步走:一是乡村干部组织群众组建环卫突击队,对路边、塘边、河边等公共区域的垃圾进行一次以上的大清理、大清运;二是分组召开群众大会,发放由乡镇统一印制的《告广大群众书》,阐明环境卫生对健康生活的极端重要性及垃圾分类处理的必要性,召集村民民主制定环境卫生村规民约,组织村“五老”人员组成环境卫生监督组,对村民不遵守规约的行为进行长期监督和教育;三是各村聘请一至两名保洁员,定期收集散落在公共区域的垃圾和各家各户可回收的垃圾,保洁员的聘任要与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就业门路相结合,其垃圾回收要作为产业来做,有一般劳动能力的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应该优先聘任。就双峰而言,保洁员每月付120——150元的工资,加上垃圾回收可以赚到的钱,足以解决部分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四是乡村干部要精心指导广大农户进行垃圾分类,使农户明白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做到能焚烧的焚烧,能发酵的发酵,能回收的回收,使垃圾逐步又回归到资源和财富;五是通过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要督促广大农户养成良好的清洁习惯,坚持做到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六是要在农村逐步实现家禽、家畜圈养,解决家禽、家畜随地粪便带来的卫生破坏。

    注重一个“整”字。在狠抓清洁的同时,广大农户由于拥有的生产生活物资较城镇居民更为繁杂,在日常生活和基础建设过程中更要注意一个“整”字。一是厨房里的刀具、炊具要常常清洁,有序摆放;二是农具要定点摆放,整洁规范,改变现在农户家随处可以看见农具的现状;三是柴草等生活物资要有专门的杂屋放置,做到整齐美观;四是建筑、装修房屋要按照乡村规划,尽量做到楼层高矮有度,外装饰统一,内装饰规范;五是要大力推进庭院绿化工程,在屋前屋后种植经果林、绿化带,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做到洁而整,绿而美。

    造好一个“势”字。农村垃圾要实现“足不出户”的目标,必须广泛宣传、大造声势、提高百姓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全民参与的热情,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座谈会、演讲、知识竞赛、广场文艺表演、宣传橱窗、组织群众签名、发放宣传资料、书写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横幅、出动宣传车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铺天盖地地宣传,要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合理处理垃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知晓率达到100%,从而使环境整洁转变为大家的自觉行动。所有学校要做到环保知识进课堂,要让孩子们普遍意识到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意义,改变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而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逐渐使广大群众自觉自愿地参与到环境卫生治理的行动上来。同时,相关部门要出台必要的政策,通过政策的“杠杆”作用带动农村减少白色垃圾:一要通过产业引导,减少塑料制品的应用,能够以纸袋、竹木制品取代的要尽量引导取代;二要加大政策扶持,提高农药瓶、塑料等不易降解物质和电池等有害物质的回收价,当农村废品回收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来做的时候,垃圾的分类处理基本就水到渠成。现在,农村应用水泥非常普遍,但很难看到遗弃的水泥袋,就是因为水泥袋回收价能为群众所接受。

 

    实施一个“劝”字。要改变广大群众长期养成的垃圾随意倾倒的习惯,不是买两三个垃圾桶或者党员干部义务搞几次劳动就能做到的,习惯的改变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县市通过多年创卫过程,环境卫生整体水平能提高一个档次,但这往往主要是靠增加环卫工人、加大经济投入等手段实现的,人民群众环境保护的意识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提高。要提升群众素质,从源头上消除脏、乱、差的现象,就必须实施好一个“劝”字。要层层召开村干部、党员组长、村民会议,向群众宣讲清楚垃圾分类、回收、填埋、利用的意义、做法、要求,配备好垃圾容器;要教育群众充分利用三桶两池,实现垃圾的有序投放和分别处理;要向村民宣讲居室打扫、农具家具、杂物、燃料分类堆放的要求,使农户家居不仅卫生,而且整齐、规范、美观;要向村民宣传绿化知识,引导农户绿化庭院,硬化屋前地坪和道路,使农户家居不仅洁净,且美且绿;要充分利用“五老”人员时间充裕、受人尊重的特点,组织他们参加卫生劝导队,对村民正在实施的“六乱”作为进行制止和规劝,批评和教育;要通过对群众不良习惯不断地纠正、规范和教化,使群众逐渐认识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与公众形象的关系,从内心深处认同: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不仅是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也是预防和控制疾病、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广大群众才会慢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农村垃圾的分类处理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实施。

    严格一个“评”字。要较快提高广大群众的环卫意识,乡村干部在强化宣传、加强劝导的基础上,还要严格讲评。驻村干部、村干部要跟农户签订卫生责任明白书,把每家每户的卫生责任区域明确标示出来,要求各家各户日常对自家负责的卫生区域进行打扫,保证卫生区的洁净。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在乡镇爱卫办的指导下,要组织党员组长、五老人员、村民代表组建卫生检查督查组,对农户不定期地进行明察暗访,扎实开展“文明户”、“卫生家庭”、“卫生屋场”等内容的评比。每次检查评比后,不仅要将结果在村组显要位置予以公开,还要召开点评会,对卫生搞得好的家庭进行表扬并适当奖励,对后进户严肃批评并提出整改意见。印塘乡乡长在与笔者交流时,提出过一个很好的设想:在今年9月秋季开学后,该乡所有中小学校将以班级为单位,通过教师家访的形式,开展“干净家庭”的评比活动,每月公布名次,并奖好罚劣。孩子们都是有面子的,势必能影响到广大农户良好习惯的形成。同理,村民也是讲面子的,严格考评的结果,就能造成大家暗暗较劲,争创卫生户,从而逐渐在农村形成垃圾分类处理的长效机制,还广袤农村的洁净美绿,逐步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    (作者:双峰县城管局  张庆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