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公安队伍里的“父子兵”
发布时间:2014-08-05   来源: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作者:肖鹄 曾峰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讯(通讯员 肖鹄 曾峰)8月,我们迎来了一个专属于军人的节日。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记者在娄底公安的队伍里寻找到了一对父子兵:父亲,一位老兵,曾经为对越自卫反击战训练过士兵;儿子,也是一位优秀的士兵。如今,这对父子兵都成为了娄底公安的一员,他们就是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二级警长邹雄华和他的儿子邹琼。

    父亲:一手抓枪杆子,一手抓笔杆子
  
    邹雄华,在娄底摄影圈和新闻圈里,这个名字可以说是耳熟能详,记者也经常与他一起采访。在记者的记忆里,邹雄华经常背着一个大大的相机包,骑着一台“拉风”的边三轮摩托车,总会风尘仆仆地出现在新闻现场。正是通过他的笔和镜头,记录下了娄底许多的精彩片段,熟悉他的人都会亲切地称呼他“邹部长”。而这个“部长”的由来,还得从他当兵的时光说起……

    1976年,邹雄华实现了他人生的第一梦想光荣入伍,成为湖南省军区警卫营的一名战士。1979年,他入党提干,并到衡阳训练新兵。邹雄华回忆道:“当时对越自卫反击战已经开始了,我们属于参战的广州军区,给我的任务就是训练新兵,训练几个月就要将他们送上战场。”战争非常残酷,邹雄华带过的新兵许多都牺牲了。当他奉命将训练的第二批新兵送往前线时,战争结束了,他也分配到了新邵县武装部,后又调回到了新化县武装部任干事、党委秘书、副科长、科长等职,这一干就是17个年头。

    1997年,邹雄华调到原娄底市武装部任副部长,“邹部长”这个称呼也源自于此。2000年,邹雄华转业进入公安队伍,成为了娄底交警的一员,一直负责宣传工作至今。从部队到地方,从军队到公安,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邹雄华一直与宣传工作有着不解之缘,他摸过枪杆子的手,摸笔杆子也同样出色。

    “1989年,我曾经随娄底地区新闻采访团赴广西前线采访。当时,中越还在对抗时期,许多湘中儿女守卫在中越边境上。我在前线先后采访了龚谷成、刘涛文、彭育文、方克书、刘崇杰等6人,看望新化籍战士100多人次。采访回来后,冒着高温,夜晚点着蜡烛写了6篇通讯,除编入《湘中儿女在南疆》一书外,被很多媒体采用过。”邹雄华不仅参与了中越前线的报道,也曾经参与过娄底许多重大事件的报道。如1985年4月22日罗盛教纪念馆开馆,朝鲜驻华大使申仁夏出席开馆仪式的摄影;1991年新化特大洪水,时任民政部副部长的张德江来到新化慰问等,邹雄华都参与了报道工作。当年,邹雄华最亲密的朋友就是海鸥相机,自己还有一个暗房冲洗照片,许多弥足珍贵的时刻就记录在了一张张相片上。

    今天,邹雄华早已脱下军装,穿上了警服。但是,邹雄华却还扎根在宣传阵地上,说起现在的工作,他感受颇深:“到了交警之后,随时都要应对突发的事故。每次重大事故之后,我都要通宵加班,并以最快的时间向社会告知。”身上的制服变了,邹雄华对工作的执着和热情却从未减退过一分一毫。到交警后,每年都要参加交通安全宣传活动20余次,深入基层讲授交通安全宣传课程10余场。年近花甲的他坚持笔耕不辍,通过他的文字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娄底交警典型,每年撰写网上信息60篇,在各类媒体发稿100多篇;先后编写6本交通安全宣传手册,并参与编纂反映娄底公安交通管理工作30年的史志《我们一起走过》。十多年来,他还用相机记录着娄底的许多重大事件,发表照片上千幅,参加各类摄影比赛获奖40余次,仅2013年就在省市摄影比赛中获得4个一等奖(金奖)。

    在这个属于军人的8月里,记者向邹雄华这样的老兵致敬,为他至今还四处奔波的干劲致敬。

     儿子:严父带出来的好兵

    1982年出生的邹琼,如今是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督查大队的一名职工。2001年,邹琼从娄底市武警支队退伍之后,成为了娄底城区治安巡逻大队的一员。

    俗话说“上阵父子兵”,在父亲的感染下,邹琼在巡逻大队表现优秀。邹雄华对工作从来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他对儿子邹琼的要求也是如此。军队里,邹琼就多次受过嘉奖;进入公安队伍,邹琼也同样出色。比如在抓捕一名网上逃犯时,邹琼和同事不顾危险,硬是将身高1.9米的逃犯制服……这样的例子在邹琼从事“110”工作时,可是屡见不鲜了。

    今天,邹雄华这位老兵既为儿子能一直兢兢业业工作而骄傲,也一直用老兵对新兵的要求规范着邹琼的行为。就在这个八月的季节里,让我们为这对可爱的“父子兵”点个赞吧!

[责任编辑:刘佳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