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体育痛失栋梁
昨日下午,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85岁。作为新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见证人,何振梁曾担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并两次作为北京申办奥运会的陈述人,是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人物之一。
何振梁1929年出生于江苏无锡,早年曾担任毛泽东、周恩来的法语翻译。1952年,作为中国代表团一员,何振梁参加了在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5届奥运会。1981年,何振梁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此后曾担任副主席一职,被誉为中国体育外交家和先行者。
1993年和2001年,何振梁两次作为北京申奥的陈述人之一,是北京申奥成功的极其重要的人物。“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载入史册。但是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你们今天这个决定可以通过体育促进世界和中国友好相拥在一起,从而造福于全人类。”2001年7月13日,何振梁的这段陈述更是成为中国体育的经典。
2009年,何振梁卸任国际奥委会委员,慢慢淡出视野。最近两年,由于肾部衰竭,何振梁大部分时间在协和医院度过。昨日15时50分,何振梁辞世,享年85岁。
作为北京申办夏季奥运会的功臣,何振梁生前的一大愿望是能看到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北京冬奥申委昨日对何振梁的去世深表哀悼,并表示将全力以赴、扎实工作,用实际行动完成申办使命。
此外,远在何振梁家乡无锡的“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今日将开设灵堂,供群众缅怀和悼念。
追忆录
邓亚萍:一句话铭记终生
“任何事情,从现在开始做都不晚。”邓亚萍一直记得何振梁对自己说的这句话,这让她受益终生。邓亚萍称刚进入国际奥委会时,何老对她这个晚辈的鼓励和帮助,让她在崭新的领域迅速打开了局面。
1997年,24岁的邓亚萍当选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当时语言不通,人脉不熟,完全是从零开始。”邓亚萍回忆称,当年参加奥委会会议时,会场只有她带了翻译,走到哪儿都感觉两眼一抹黑。
“那会儿对国际奥委会的业务完全不熟悉,会上讨论问题时,我也完全跟不上,感觉很难受。”昨晚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邓亚萍回忆说,带她走出困境,迅速打开工作局面的正是时任国际奥委会执委的何振梁。
“看到我语言不通,他一直耐心地鼓励我、帮助我,告诉我学习外语和处理事情的方法。何老说‘任何事情,从现在开始做都不晚’,这句话让我再次鼓起了勇气面对挑战,至今仍让我受益匪浅。”
杨扬:他让世界认可中国
任职国际奥委会后期,何振梁致力加大中国籍委员在国际奥委会的影响力,邓亚萍、李玲蔚、杨扬都得到过他的帮助。杨扬昨晚回忆称,何振梁凭借自己的能力和魅力,让世界认可他的同时也认可了中国。
“何老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老前辈。”得知何振梁去世的消息,杨扬很难受,她说原本希望春节前去医院探望,“从2006年成为国际奥委会妇女与体育委员会委员后,我就经常向何老请教,他每次都很耐心地教我如何有效地开展工作。”
“何老是能让中国体育走出去,又能将奥林匹克带进来的划时代的人物。”在杨扬看来,何振梁对中国体育的发展功不可没,“在中国当时各方面都比较差的时候,何老能在国际奥委会站住脚相当不容易。当时很多人都是戴着有色眼镜看我们,何老凭着个人能力和魅力让他们打消了这些看法,也让世界认可了中国。”
家乡奥运陈列馆今设灵堂
“下午知道消息后,很多媒体和群众都自发来馆里缅怀,我们也准备在馆里开设灵堂。”无锡“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馆长徐炜称,为了这座陈列馆,何振梁无偿捐赠了近2000件物品。
2008年,“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在无锡开馆。“每次回家乡无锡,何老都会过来看看。”馆长徐炜向新京报记者介绍,从2007年开始,何振梁先后向馆里捐赠了1900余件物品,“最后一次是南京青奥会前。”
近2000件物品中,有何振梁参加国际奥委会所有全会的工作证,也有他参加十余次奥运会的相关物品。“我们还保留了一份北京申奥成功时,所有国际奥委会委员签名的纪念封,这是全球唯一一份。”
徐炜称,何振梁曾陪同萨马兰奇、罗格来馆参观,去年南京青奥会期间,由于身体不适,何振梁让夫人梁丽娟陪同巴赫来馆里参观。据徐炜介绍,陈列馆今日会开设灵堂,供群众缅怀,“此外我们会在影院循环播放何老的片子,以此来纪念他。”
■ 记者手记
喜爱网球的何老
大学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的地点在体育馆路8号大院。当时我在三楼上班,一段时间后,认识了二楼的何阳,为人低调、谦逊。后来才知道,何阳的父亲是何振梁。
真正见到何老本人,是在2006年多哈亚运会的一次偶遇。开幕式当晚,多哈下起大雨。散场后,现场有些混乱,无意中在新闻中心外撞见了何老。上前说明来意,何老很痛快地接受了采访,并向我透露,国际奥委会事先也不清楚开幕式的点火仪式方案。
两天后的哈里发网球场,又一次见到何老,安静地坐在场外,隔着铁丝网看孙鹏与日本选手松井俊英的比赛。熟悉何老的人都知道他喜欢网球,但繁重的工作让他少有时间上场挥拍。待退休后有时间了,身体却饱受病痛折磨。
去多哈前,我已做了4年网球专项记者。彼时中国网球刚起步,专项记者人数并不多。坐场边聊了一会儿比赛,何老扭头问我:小伙子也喜欢网球?有了共同的兴趣,采访就轻松了许多,我也顺利完成了多哈亚运会的第一篇人物对话。
北京奥运会前后,在一些活动中见过何老,每次上前打招呼,何老都礼貌地回应。有一次采访中又聊起网球,何老说自己是打不动了,让我们坚持下来,网球是一项能打到老的运动。新京报记者 孙海光
“我是不可收买的人”
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前局长袁伟民在《袁伟民与体坛风云》一书中指责何振梁把票投给了韩国人金云龙,并隐射其中可能会有贿金因素。对此,时年近80岁的何振梁做了公开回应,坦言自己“不可收买”。
我们为了北京申奥成功,积极做中国的朋友的工作,希望他们也把票投给罗格。而这位国际奥委会资深的中国委员(指何振梁)却做反工作,让我们的朋友把票投给金云龙。他明明知道这么做对北京不利,为什么还要不听劝阻坚持己见呢?真不知道他的目的和动机究竟是什么?——摘自《袁伟民与体坛风云》
你想一想,一个退下来的、身体有病的人,为什么还要参加‘申奥’?无非是希望多为国家做点事情。书里暗示我为了蝇头小利去投金云龙的票,别忘了我早就是国际奥委会里公认的‘不可收买的人’。我都是快80的人了,那个钱对我有何意义?一个一辈子都为国家的人,怎么会做那种事情呢?——何振梁回应
奥运录
何振梁 一生献给奥林匹克
2001年7月13日22点08分,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当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时,全中国沸腾了。
作为北京申奥的关键性人物,时年72岁的何振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北京拿到了奥运会主办权,我这辈子没有遗憾了。”何振梁说。
何振梁的一生,与奥运会紧密相连。
撰文/新京报记者 肖万里
【申奥功臣】 为了申奥没时间去看病
北京申办过两次奥运会,何振梁都是陈述人。
1993年,北京遗憾输给了悉尼。何振梁强忍内心的痛苦,微笑着转身,第一个与澳大利亚的代表们握手。
《奥运中国:中外名人解读北京奥运》一书写道,当晚何振梁和夫人回到酒店后,女儿从北京打来电话:“爸爸,我看了电视,你别太难过了,要保重身体,我爱你。”放下电话,何振梁的泪水夺眶而出。
2001年,北京最终拿到了奥运会主办权。何振梁又一次流泪,只不过这一次是喜悦的泪水。
北京申奥成功,何振梁功不可没。
申办过程中,由于国际奥委会规定不能邀请国际奥委会委员到申办城市访问,为了让委员们了解北京、投北京一票,何振梁穿梭于各国委员之间,5个月时间里,他有69天在国外和飞机上,出访11次。何振梁喜欢打网球,但足足8个月没有摸过球拍。他喜欢看书,买了一大堆书,也没时间翻一下。
为了让北京20多万字的申办报告更为出色,何振梁拿出了自己精通英、法两国语言的优势,字斟句酌。申办报告完成了,他也因为过度劳累住进了医院。在那之前,他身体就不好,但实在挤不出时间去看病。
【奥运传奇】 教会萨马兰奇说“北京”
“他是我在国际奥委会中最亲近的朋友之一。”国际奥委会前主席、已故的萨马兰奇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评价何振梁。
何振梁1929年12月29日出生于江苏无锡。上学时,他是绝对的学霸,曾跳过3次级,16岁时考入上海震旦大学机电系。解放后,他进入团中央任法文翻译。
1955年,何振梁进入国家体委。
在帮助中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席位后,何振梁当选了国际奥委会委员,并在1981年到1989年期间实现从委员到副主席的“三级跳”。而且,每次都是全票当选,这在国际奥委会历史上独一无二。
在国际奥委会工作期间,何振梁与萨马兰奇并肩作战,他还教会了萨翁用中文念“北京”两个字。
何振梁在申奥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在会场中,萨马兰奇派他的秘书来问我‘北京’两字如何准确发音。北京的外文拼音是Beijing,但根据西班牙语的发音习惯,j的发音一般是h,则很可能把北京说成北‘兴’。为此,我根据西班牙语的发音习惯,为萨马兰奇把北京的拼音写成是Beidjing,使他能准确发出北京的拼音。”
后来大家都听到了,萨马兰奇在全世界的关注下,字正腔圆地念出了“北京”两个字。
【才华横溢】 给毛泽东周恩来当翻译
如果没有与奥运结缘,何振梁也许会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家。
2001年8月1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九版,讲述了何振梁给毛泽东、周恩来当翻译的故事。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年轻的何振梁以其娴熟的外语,不仅担任意大利共产党代表团的翻译,还受到毛泽东的关注。
有一次翻译结束后,毛泽东同他身边年轻的翻译亲切交谈。
毛泽东说:“小同志,你叫什么名字?”何振梁立即回答:“报告主席,我叫何振梁。”毛泽东又问他名字怎么写,何振梁回答说:“振作精神的振,栋梁的梁。”毛泽东高兴地说:“呵,振作精神,很好!”
这次交谈,也让何振梁有了更多展现自己翻译才能的机会。
后来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在接见外宾时的法语翻译大多由何振梁担任。不仅如此,毛泽东还把何振梁介绍给周恩来,以至于他有机会多次以翻译的身份随总理出访。
这样一来,何振梁长期在领袖身边耳濡目染,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不仅从周恩来身上学到了不少翻译技巧和很多做人道理及敬业精神,而且使他结识了一大批欧洲朋友。
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何振梁还是极其仰慕领袖们的风采。(孙海光)
人生录
●1929年
出生于江苏无锡,祖籍浙江上虞。
●1938年
随家迁至上海的法租界,转读教会学校。
●1950年
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同年到团中央工作。
●1952年
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参加在芬兰举行的第十五届奥运会。
●1953年
与当时同在团中央工作的梁丽娟结婚。
●1954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起
从事体育工作,到国家体委搞国际联络工作。
●1964年起
历任中国体操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乒乓球协会秘书长、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秘书长、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奥委会主席等职。
●1980年
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81年
当选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
●1985年
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同年当选国际奥委会执委。
●1989年
当选中国奥委会主席,并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曾任国际奥委会大众体育委员会副主席,后任国际奥委会文化委员会主席。
●1992年
●1993年
北京申奥团陈述人之一,参加申办2000年夏季奥运会。
●2001年
北京申奥团陈述人之一,参加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申办成功后,他逐渐退出了大众的视野。
●2008年
担任北京奥运会北京站第432名火炬手。
●2015年1月4日
因病医治无效,在京去世,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