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后如何转型
发布时间:2011-07-22   来源:  作者:

  不要GDP崇拜

  但也不能小看GDP增长

  在谈到经济问题的时候,人们常常把GDP的增长速度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目标来考量。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不过,在实践中容易“唯GDP”论,单纯追求速度而忽略了质量。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经济经历“超高速增长”,年均GDP同比增速达10.48%。“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年均计划目标分别是8%、7%和7.5%,最终实际年均增速分别达8.6%、9.8%和11.2%,均较原先目标有一定超越。但是,总量指标依然不能完全反映中国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在关注数量性指标的同时,我们更应期待质量型和效益型指标的增长。而且,单纯追求GDP,把它作为一个唯一的目标或者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会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

  单纯追求数量,就会忽略了经济发展的真正目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知道,GDP除了一个庞大的数字,它还应该包括人们感受到的幸福指数、包括休闲的时间,受教育的程度,法制的公平,健康水平、医疗卫生等等。这往往被盲目追求数字而忽略。

  单纯追求数量,还会造成重复建设,不计后果。有专家犀利地指出,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彰显自己的业绩,一窝蜂地上项目,盲目扩大产能,人为制造GDP增速,造成过剩的后果,甚至不惜把大楼建了再炸,炸了再建,只为增加GDP,其结果就是过度建设,污染环境,就会使资源不堪重负。

  单纯追求数量最严重的负面效应就是创新能力不足。GDP是很大的,但是大而不强,停留于于产业链的低端。

  江泽民同志也曾对此有深刻的总结,“问题往往出在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质量,效益不理想,整体素质不高。这是我们今后经济工作中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多年的经验表明,我们讲发展,难就难在把速度和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显然,除了思想认识的转变,还需要我们从现实入手,充分发挥现有基础的潜力,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大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土地、水资源、粮食、能源和各种原材料的节约和有效利用;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界限,发展规模经济;打破各种封锁和垄断,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流通体系,提高流通效率;正确运用计划和产业政策、财政手段和金融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

 
 
 
 

  转型典型:

  华为和比亚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化纤业,到资本密集型的钢铁、造船、化炼行业,再到兼具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汽车、机械、电器制造业,直到目前的技术密集型的微电子和信息技术制造业。从其产品形态的变迁可以看出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演变的脉络,也可以反映出经济发展层次的递进。

  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对国内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1995年到2009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了10余倍,年增长率接近30%,远远超过GDP的增幅。

  从经济发展模式上看,国内劳动力便宜、产品便宜、资源环境便宜的优势得到了发挥,但生产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附加值很低,核心技术无法掌控,只是来料加工型的中国制造,实质意义上是中国加工。

[上一页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