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留守儿童筑造“彩虹桥”传亲情
发布时间:2015-01-28   来源: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作者:谢柳 刘佳

  “爸爸妈妈能收到你们寄的照片吗”,“我能用你们的电脑看到远方的爸妈吗”,“我能够用你们的QQ和爸爸妈妈对话吗……”,这是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关爱留守儿童“彩虹计划”的志愿者们在3年的活动中,听到最多的话语。

  湖南是劳务输出大省,也是全国5个农村留守儿童密集地区之一。目前全省有0-14岁农村留守儿童286.1万人,他们与父母长期分离,在亲情关怀、学习生活、家庭教育等方面面临一系列问题。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从2012年开始,连续三年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彩虹计划”活动,活动主要包括:免费提供亲情电话、QQ语音、视频交流以及拍摄全家福、生活照片、现场录制视频光碟,使用“彩虹计划”专用信封寄送给远方打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开展爱心支教;学习用品捐赠;一对一长期互助的四大行动。

  三年来,316名志愿者足迹遍布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万宝镇付家村,双峰县石牛镇、花门镇,新化县奉家镇、西河镇,邵阳市洞口县,怀化市新晃县7个地方,重点拍摄视频66个、照片602张,为留守儿童拨打电话给父母500余次,QQ交流上百次,收到父母短信回复、信件回复上百条,志愿者们借助相机、手机、电脑、现代网络为留守儿童搭建起一座联通亲情的“彩虹桥”。

  视频电话 弥补缺失亲情

  大部分留守儿童一年很难见父母一面,甚至电话也难通上一次。三年来,志愿者们带着自己手机靠着双脚走访了服务地的700余家农户,免费为留守儿童拨打父母电话上百次。与孩子们交流时,他们常常说想看看自己父母,志愿者想到用qq让孩子与父母视频通话,可是农村条件有限,很多地方没有网络。志愿者只好跑很远的山路,与当地学校或者政府联络,约定时间,借用网络为孩子与父母开展网络视频交流。队员们难以忘记在视频录制中那黝黑的脸庞上一双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里的胆怯;难以忘记爷爷奶奶们在拍摄中的眼泪;难以忘记孩子们眼中的忧郁和看到摄像机的新奇,而最让队员们难以忘怀的是孩子们用队员手机拨通父母电话,听到父母声音时说的那句“爸爸(妈妈)我想你!”电话这头是饱含思念的话语,电话那头是泣不成声的哭泣。这拨通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的电话,更推开了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之门。

  双峰县石牛镇15岁的李彩云就是留守儿童中的一员。她爸爸常年在东莞打工,妈妈在她一岁时回贵州,一直没再见过女儿,由奶奶一手带大。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见妈妈。志愿者们开始了寻情记,他们多方打听,委托贵州的同学前往彩云妈妈家乡,几经辗转,总算获得了彩云妈妈的qq,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彩云与妈妈终于进行了视频通话,12年来彩云第一次见到了妈妈的模样,她的一声“妈妈,我想你!”对母亲多年的思念化作了一滴滴泪水。全场人也都泪如雨下。原团省委书记陈雪楚也在场见证了这感人的一幕。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2012年10月彩云13岁生日的时候,她的妈妈回到了双峰,第一次陪她过生日,彩云也享受到了从来没有感受过的母爱。湖南卫视也对此做了相关报道。像彩云这样从出生就没有看到过妈妈的孩子还有很多,仅今年在新化西河镇这样的孩子就有22个。

  义务摄录 畅通亲情之桥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城里孩子在微信、微博上随时拍照上网,一个鬼脸、一个剪刀手,父母一个笑脸回复,亲情就在这些“微”平台上流转。可是山区的孩子们连电话都很少用过,孩子们家中除了证件照,很难找到一张像样的照片,更不用说有孩子们成长的视频记录了,志愿者们不怕苦不怕累,扛着摄像设备和照相设备,穿梭在盘山小道、农间地头里,为的就是给留守儿童们拍上一张照片、录制一段视频,记录他们的成长,用特制的“彩虹计划”信封寄给留守儿童的父母们。最为贴心的是志愿者还在信封里放置了一个贴好邮票的空白信封以便家长与孩子们联系。许多村民在摄像和照相时特意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还召集了自家所有可以联系的亲属,拍好全家福。还记得怀化市新晃县的张爷爷对志愿者说:“我老了,想留张和子孙们的照片,也算是留个念想了。儿子在外地打工不易,我和孙儿穿好看点,儿子看着家里人都好,也就安心了。”

  爱心支教 搭建彩虹之家

  尽管每年的服务地点不一样,但是志愿者们面对的对象都是一群极度渴望关爱、渴望知晓外面世界的孩子。每一次活动,志愿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搭建“彩虹之家”。他们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与这里的留守儿童一起建立一个温暖的“家”。校舍简陋,志愿者精心布置;孩子上学不方便,志愿者亲自护送;长辈担心学费,志愿者耐心劝导告知免费支教;孩子家农活忙,志愿者派遣专业系部师生帮忙……就这样志愿者们用他们的爱心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圆满解决,让服务地的留守儿童可以顺利进入“彩虹之家”学习。

  3年里,“彩虹之家”共招收留守儿童学员657人,上课课时长达357节。由于学员年龄层次分布较广,培训班根据年龄划分为大中小三类班,开设课程不仅包括数学、语文、英语等常规课程,还增设了素质教育课程如美术、体育、健美操、音乐、手工劳作、科技等,重在启发学员学习兴趣,提升儿童的综合素质。同时,志愿者不忘进行政策宣讲,尤其是采集学员的“中国梦”,让学员从小设立远大志向,明确奋斗目标,为他们实现梦想助力。而培训班结束时的汇报演出,不仅是对支教成果的展示,更是为学员搭建梦想起飞的舞台,得到了当地的村干部和学员家人的一致好评。付家村支教师生演唱的《父亲》视频也一度在优酷网上热播,点击率高达十几万。志愿者的爱心感动了当地村民,而当地孩子一颗颗“感恩心”更是感动了志愿者。支教课后一杯温茶和午睡时扇子送来丝丝凉意;老师生日,孩子们摘来野花,在黑板上画出爱心;孩子们给老师画贺卡,写信;送别时的迟迟不肯离去,孩子们用他们特殊的方式表达心中的谢意。

  捐资赠物 扶助贫困学子

  志愿者们每次选择的地点都是当地最艰苦的地方。当地贫困学生的数量自然不再少数。每次活动前,志愿者都会联络各界爱心人士和校内师生,募集捐款和物资。三年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共捐赠体育用品、电脑、学习用品上千件。此外,志愿者们还会针对一些特殊的家庭情况学生给予重点资助。如:娄底市付家村的付小花家境贫困,全家收入靠爷爷、父亲在家务农或者打散工所得,母亲有精神病,奶奶因中风而瘫痪,弟弟是先天性的智障,一家人挤在一间破旧的土砖屋内。志愿者经过走访调研核实了相关信息后,筹集了2000元助学金,同时还组建了“小花帮扶团”,在支教活动中和日常节假日都去对小花进行长期帮扶和心理辅导,慢慢的小花变得开朗了,脸上有了笑容,经过一年的辅导成绩也提升了很多。今年,校团委在新化县西河镇又资助了几个类似的孩子,如父母残疾的陈文杰、父母双双出走的陈家宁……。

  结对互助 构建长效机制

  志愿者们清楚的知道,短短的假期志愿服务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联系的沟壑,长期的帮扶措施是势在必行的。在彩虹之家支教的过程中,每位支教队员都会细心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选择一部分最为贫困或者亟需帮扶的对象,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活动。不论是在课业上还是生活中,志愿者们都会积极帮扶。此外,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系学生会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为留守儿童做长期的心理辅导。三年里,有20位留守儿童受益。怀化市新晃县的罗望,就是其中之一。他2岁起爸妈外出打工很少回家。从小一直是爷爷奶奶照顾他。爸妈很少打电话回家,缺少亲情。最大愿望是希望爸妈回家看看自己。尽管他平时很坚强,但是只要一说到父母,他就无比思念,不停地掉泪,几次在录制的过程中因过度思念爸妈而哽咽得无法完成拍摄。校团委书记谢柳在征得罗望家长同意后,在暑假将他带到娄底,和团委老师、团干在一起感受大学的生活,感受志愿者们的关怀。一个暑假时间罗望变得开朗了,在学校篮球场和绿茵地上可以看到他和大哥哥大姐姐们开怀大笑的身影。回去后,谢柳通过qq、信件等方式和他沟通,为他解决生活上、学习中的困难,现在罗望已经顺利初中毕业,成为了高中生。

  “彩虹计划”实施三年,志愿者们借助通讯工具筑造了孩子们与父母联系的“亲情桥”。志愿者黄琳程在她日记里写到的:“虽然我们的力量有限,但经过我们的爱心传递,会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孩子们,关爱孩子们的星星之火,终会成燎原之势。”( 谢柳 刘佳)

  [责任编辑:朱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