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历史大讲堂:教改突围与文化接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政法系抓教改见成效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讯(通讯员 向明 孙传胜)如何挖掘整合教育资源?如何用文化软实力提升高校品牌形象?近年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兴办《湘中大讲堂》的创新经验值得借鉴。别开生面、另辟蹊径,将地方历史文化传承与学生成长需要密切结合,用本土近现代历史人物作为励志榜样,以妙趣横生的讲座方式演译讲解,竭力打造教改典范与文化品牌;《湘中历史大讲堂》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更接地气,更受欢迎。
五年前,恰遇教育改革转型升级之际,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政法系陷入突围前的迷茫。该系主任游训龙教授作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娄底市首届优秀社科专家和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大学访问学者,他带领老师们不断地走出去参观学习,为搞好教改工作殚精竭虑。综合参考延安大学“党中央在延安三十年”、井冈山大学“红色文化与井冈山精神”、衡阳师院“船山文化”、湖南科学院“舜文化”, 骤然,一个大胆的构想 ——《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应运而生。紧接着,游训龙与同事们紧紧围绕湘中地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与探求,最终大家一致决定正式推出《近现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简称《湘中历史大讲堂》。《湘中历史大讲堂》推出五年多以来,先后聘请校内外专家成功举办二十多期讲座,期期座无虚席,受益学生已超过两万余人次。
电视剧《亮剑》有句著名台词,那就是“部队必然打上主帅烙印”。游训龙教授的治学风格严谨,其演讲风格则是幽默风趣深入浅出。他在《湘中历史大讲堂》主讲过《顶天立地的湖南人》,他归纳的十位最有代表性的湖南人让学生眼睛为之一亮,记忆深刻。他把中国首富梁稳根以及大汉集团付胜龙作为鲜活生动的教材,效果出人意料地好,特别地鼓舞人心、激荡人心和振奋人心。《湘中大讲堂》从策划到实施,每一个步骤,都付出了他的巨大心血,也深深打上他作为领头雁的个人烙印。他还告诉笔者,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他时刻不忘肩上的担当,脚下的求索以及心中的梦想。他朴素的话语让人动容。
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正是因为游训龙和同事们对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敬畏感恩,才有了今天的《湘中历史大讲堂》。湘中文化,从曾国藩的伦理思想、教育思想、军事思想到蔡和森的民主革命思想和建党思想,从成仿吾的民主革命思想到陈天华的爱国主义思想,从罗盛教的国际共产主义思想到罗舟重的血性教育思想……可以说是一场思想与智慧的接力。五年来举办过的二十多期讲座,主讲嘉宾从湘潭大学博导李永春教授到湖南大学博导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教授,从学校副校长刘铁名教授到校外的曾国藩研究所所长胡卫平先生,可以说群星璀璨、精彩纷呈,又可以说是一场文化与明星的接力。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湘中历史大讲堂》俨然是一场持久精彩的思想文化“接力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校训:“谋近以致远,养根而俟实。”“谋近”便是就地取材,从身边的人和事物中汲取力量,以致高远。“养根”,亦即指养本土之根、文化之根、生活之根。在《湘中历史大讲堂》,多位名家讲过“儒墨为体庄老为用”的曾国藩。曾国藩出入于人界仙界魔界,立德立功立言,善于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其做人做事、诚信与做官的成功经验耐人寻味,而对于成长成才来说更是不亚于一剂偏方,点石成金只在刹那,受用无穷则是终身。
知时好雨,润物无声。身边的历史,鲜活的榜样,家乡英杰深深吸引并调动学习积极性,达到励志的目的。自《湘中历史大讲堂》开设以来,政法系学生从未欠交过学费,全校在校学生共14000多人,每年欠缴学费的也是廖廖无几,这就是大讲堂的诚信教育创造的奇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就是教育的力量,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证明,适度挖掘,优化配置,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取之不竭的源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 只有深刻领会,大胆创新,才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才能忠实践行党的十八大精神,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复兴之路迈开坚定不移的步伐。
2010年,《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被评为学校重点教改项目,2012年被评为省级教改项目。2013年底,凝聚政法系集体智慧和心血的教材《近现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论坛》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特色教改是一种巨大的激活与唤醒。由于牢牢把握教育核心,大胆改革,终于成就了今天独具特色的高校文化讲座品牌。
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湘中历史大讲堂》舞活龙头,让教改风生水起的秘诀在于:其出发点是为了学生的安身立命,是为了教师的荣誉责任,更是为了教育与文化的神圣使命。
[责任编辑:朱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