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双峰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侧记
发布时间:2014-09-11   来源: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作者:戴圣友

务实创新,勇于探索
——双峰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侧记


    华声在线-娄底频道讯(通讯员 戴圣友)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就是对县级以下管理的小型水利工程通过调查、摸底,明确工程产权,发放产权证书,落实管护主体及责任,落实管护经费,建立管护机制,达到小型水利工程有人管、管得好、运行好的目标。它是继国有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之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延伸。去年底,双峰县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55个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之一,围绕如何管好、用好水利工程,发挥水利工程的最大效益,为全国水利改革积累经验,双峰县务实创新,大胆探索,有条不紊试行水利改革工作。目前,全县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兴未艾,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小水”喜迎“及时雨”

    双峰地处湘中腹地,衡邵干旱走廊,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水利大县,县域面积171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67万亩,其中水田55万亩。境内河流总长655.6公里,5公里以上河流49条,各类水利工程7.5万处,其中水库221座(中型水库4座、小一型水库26座);水资源总量短缺,时空分布不均,属于资源型中度缺水区;辖16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5万人。2006年以来,5次荣获全省“芙蓉杯”水利建设先进县。尤其是近年来,该县建立县级水利项目配套建设、维护专项资金,每年财政预算增设小型水库看护费70万元,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200万元。在去年,整合水利、国土、农业、农开、财政、发改、移民等部门资金,集中财力大办水利,共筹集5.38亿元支农资金,有一半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全县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和效益发挥有较好改观,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因此,双峰先后9次连续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但是,全县星罗棋布的各类水利工程大都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工程年久失修,权责不清,管理混乱,效益低下,“国家管不了,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到”的工程较为普遍;吃“大锅水”、“福利水”的现象尤为突出,工程安全运行得不到有效保证,工程效益难以充分发挥,极不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要求。二是工程所有者主体缺位,经营管理不善,效益衰减,老化失修甚至报废的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明晰产权关系,明确经营主体,全面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破解水利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瓶颈”迫在眉睫。双峰“小水”呼唤改革,此次被水利部确定为改革试点县,犹如迎来了“及时雨”。
 
    “三长”合作“试验田”

    自确定为全国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后,双峰将改革作为重要工作,建立了县、乡镇(局)、村三级行政主官,即县长、镇(局)长、村长“三长”负总责,党政领导共同抓,水改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成立了县委书记吴德华任顾问,县委副书记、县长杨维任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抽调精干人员组织专门班子集中办公;对本次改革所需经费予以优先安排,县财政前期安排了100万元专项经费。同时,建立严格的责任落实机制,各县团领导挂点各乡镇,加强对水改工作的督促检查。 

    杨维于今年4月4日、7月30日2次召集相关人员就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召开县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解决改革中的具体问题,为改革工作排难解忧。县水利局局长、青树坪镇镇长等负责人身先士卒,顶烈日、冒酷暑,多次深入村组和农户召开座谈会,解剖麻雀,为改革摸索经验。相关工作人员纷纷下到一线加强业务指导;严格执行“日报月结”制度,倒排工作日程,逐日抓落实。
 
    为抓好业务培训,提高改革效率。他们采取以会代训,专题培训等方式对村、组干部及工作人员就改革的思路、目标、任务、原则、范围、形式进行了专项培训,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改革座谈会,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已累计举办各级业务培训班100多期,培训5000多人。同时,狠抓宣传发动,引导全民参与改革。通过群众会、宣传车,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标语等形式对水改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发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从今年1月起,双峰县组织各乡镇、经开区对全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统计,摸清工程现状和运行、人员、经费等情况,掌握了第一手基础资料。在2月上旬,县水利局组成工作组,深入各乡镇进行专题调研,分别召开了乡镇干部代表、村民代表和工程管理人员等多个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尤其听取、收集村民和基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呼声和意见。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双峰县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然后,双峰县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青树坪镇作为改革试点。县领导小组和县水利局派出工作组进驻青树坪镇,制定了《青树坪镇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施办法》。该镇精心组织、部署水利改革,选取有典型性的单家群工站10个村为全镇试点村,调集30多名镇干部包干负责到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对所有水利工程进行登记摸底,明确工程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经营权;反复召开村民会议,落实工程管护机制及管护经费,走村入组及时解决改革中的实际问题。目前,整个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大多数村接近尾声。已有5个村完成水利工程的调查摸底,踏界确权,摸底表信息正在录入微机。同时,青树坪镇成立了用水协会,各村组成立了用水小组;制订了工程管护公约,落实了工程管护经费,出台了水利工程管护基金管理办法;明确了管护责任人,并签订管护合同,建立了建管、考评、投入机制。 

    界塘刨出“共管经”

    青树坪镇界塘村,位于320国道附近, 11个村民小组,423户1286人,现有耕地1320亩,在此次改革中被列为县镇两级试点村。 

    界塘村在改革中,借鉴土地、山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做法和经验试行“受益户共管”模式,大胆推行水改。此模式就是在不改变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的前提下,把小型水利工程(小山塘、小渠道、小水坝、小窖池,小泵站等)的使用权与受益户挂钩,对所有权属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使用的小型水利工程,一定期限使用权划归受益户,受益群体以每个成员的受益面积为基础确定其共有份额,工程经营管理由受益群体自主决定,并以合同形式明确权利义务。对纳入改革范围的水利设施核发权属证书,让农民拥有合法有效凭据,吃下“定心丸”。同时,政府出台“以奖代补”政策,安排专项资金,对实施改革的小型水利工程予以补助。 

    小型水利工程要正常运行,长期发挥效益,落实管护责任是关键,管护经费则是保障。为此,界塘村对小型水利设施,原则上将管护责任人落实到该工程所在地村民小组长身上。水利设施管护的具体实施则由受益户轮换,一般来说每个受益户管一年。村里统一在镇经管站设维修管护基金专账,每组筹足3000元以上,村里再适当补助,循环使用,专款专用,并每年公布一次,接受群众监督。 

    管护经费筹措则通过村民自筹、集体投入、社会捐赠、财政奖补、项目资金支撑,和发展水面养殖增加管护收入等多渠道多途径解决。根据实际情况,界塘村对水利设施经营权采取了2种发包方式:一是村组统一发包,承包收入纳入村组集体经济;二是受益户随田走,受益户自我管理,养殖收入作为管护人员报酬。 

    界塘村“受益户共管”模式试行以来,受到广大村民的拥护;村民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显著增强,界塘村村民肖春初对笔者说:“以前我村的水利工程有人建,无人管,改革后,村民对水利工程的管护就象管理自己的责任田一样,认真负责。”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实现了建、管、用相统一,其后续效益正在释放。

[责任编辑:康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