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三农”:风景这边更美
发布时间:2011-09-13   来源: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作者:

    娄底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强劲推动下,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加速赶超”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三农”政策,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速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三化”进程,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5年来,我市粮食生产在单产位居全省前列的高起点上,保持了持续发展。双峰、新化多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63.3万吨,比2005年增长1.7%。玉米生产成为粮食生产新的增长点和闪光点,2010年,全市玉米总产达到18.7万吨,比2005年增长45.3%;新化连片发展形成了百里玉米走廊。猪、牛、羊、禽、水产等养殖业稳步发展,2010年产量分别达513.2万头、14.8万头、26.5万只、1792.7万羽、7.0万吨,与2005年相比均有较大增长。农产品产量的不断增加,推动了农业产值持续增长,2010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99.80亿元,是2005年的2倍。5年间年均递增4.9%。统计资料显示,5年来我市以全省4.5%的耕地,生产了全省5.3%的粮食,出栏了全省6.5%的生猪,创造了全省4.7%的农业产值。

    农业产业化步伐强劲

    为整合有限农业资源 、打造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下发了《关于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出台了支持农民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制定了财政、税收、收费、用地、信贷等方面的具体措施。经过几年的大力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生猪和草食动物、粮油、果蔬菌、中药材、竹木等“五大产业”支柱地位日益突显,“湘中黑牛”、“湖南黑猪”以其独有特色,已在全省小有名气;涟源桥头河的优质蔬菜,双峰、涟源的软籽石榴,新化、涟源的金银花等专业化生产基地加快建设。规模农业蓬勃发展,农村各类开发大户发展到5.1万户,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1家和103家,成为全市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和广大农民群众走向市场的领头雁。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机机电产业不断壮大,2010年,全市88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合计完成销售收入59.4亿元,252家休闲农业企业合计完成营业收入4.4亿元,农机机电产业总产值达到16亿元,娄星区、娄底经开区发挥中心城区近郊优势,发展了一大批星级休闲农庄。县域经济竞相发展,在2004—2009年度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冷水江连续6届稳居经济强县前六,涟源2006年度跻身经济发展先进县第四。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逐步打破和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扎实开展,劳务经济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形成了新化洋溪现代办公设备经营服务、双峰花门基建施工和石牛电瓶制造营销、娄底经济开发区电气安装、涟源茅塘塑料搪瓷制品营销等农民就业创业品牌,2010年全市农村劳力实现转移就业达109万人。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在自然灾害损失惨重、金融危机冲击巨大、贫困县市增收艰难的严峻形势下,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365元,比2005年增长43.3%,增幅比“十五”期间提高21.1个百分点。

    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

    各级各涉农部门抢抓国家扩大“三农”投入的历史机遇,通过加大项目争取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银企对接服务、狠抓农业招商引资等,千方百计突破农业农村建设的资金瓶颈,集中力量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硬件基础。水利始终被视为农业命脉,5年来市、县两级多次荣获全省水利建设竞赛“芙蓉杯”,全市累计完成水利工程25.4万处,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5万亩;先后实施5座中型水库、43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建成投产安全饮水工程1101处,解决了8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生态建设得到继续加强。5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60万亩、退耕还林36万亩,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46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7.6%,2006年我市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国绿化模范城市”。5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6万口,沼气池总量达到6万口,受益人口达到22.2万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63.2万千瓦,5年累计增长47.2%。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加强,5年新建地面自动气象站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120个,“713”天气雷达、人影作业指挥系统、天气预报会商系统相继建成。农村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

    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试点方案》、《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监测标准》等指导性文件,实施了领导挂点、部门共建、企业帮扶等系列措施;各级切实加强了规划指导,加大了支持力度,全市78个村列入了“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工程”;各地涌现出一批发展现代农业、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和谐农村的典型,全市先后有6个村荣获省人民政府“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授牌; 201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以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冷水江市城乡一体化试点为先导、梯次推进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思路,今年又下发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市新农村建设开始跨入连片示范、整体推进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