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紫鹊界启动“勤俭申遗” 核心景区不大拆大建
发布时间:2013-10-29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作者:张尚武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化,拥有绝美风景的紫鹊界梯田,核心景区不搞大拆大建,欲走干干净净的“申遗路”——紫鹊界启动“勤俭申遗”

  本报记者 张尚武

  水稻收割后,紫鹊界褪去金色“霓裳”,还原梯田本色。

  山上流水,静静入田。略显几分冷清的“冬泡梯田”,又是一幅水、光、禾蔸相协调的写意画。

  紫鹊界,一年四时,皆有惊世之美。这里的梯田景观与稻作农耕文化,堪称神奇的农业文化遗产。

  “这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瑰宝。”新化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姜世星介绍,为保护紫鹊界梯田遗产,最近县里分批邀请30余位国内重量级专家,前来指导紫鹊界梯田“申遗”。紫鹊界梯田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已纳入农业部申报日程。

  “申遗,主要是为了保护;财力较弱的新化,要在勤俭申遗上树标杆。”姜世星说,这是专家的建议,也是县委、县政府对“申遗”工作的总要求。

  无需拆与建,少花钱可办大事

  “真是太美了,这是一种干干净净的美。”国庆节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参观紫鹊界梯田,忍不住赞叹。

  沿景区公路盘山而上,满目的梯田,分布于海拔500米至800米的陡坡上,一层层、一块块、一条条,看似绵延无尽。

  据测量,紫鹊界核心景区2万多亩梯田,大的一块数亩,小的一亩十多块。层层叠叠的梯田,线条流畅,其地势之高、规模之大、形态之美可谓世界罕见。

  站在月牙山观景台,山谷闻水声。省著名水利专家聂芳容寻水源、看暗渠,越看越信服,如此大面积的梯田,竟无山塘、水库等任何明渠储水系统,全靠天然的自流水灌溉,这种水土保持的智慧,真是精妙绝伦。

  从瑶人冲、九龙坡、老马凼,一路看至八卦冲,金龙梯田的险峻、老庄梯田的秀美、石丰梯田的大气、龙湘梯田的飘逸……一处处各具气质的梯田,让见多识广的专家们也由衷感叹:梯田王国,巧夺天工。

  站在最高点丫髻寨俯瞰,梯田气势磅礴,又柔美万千;百年老屋,板墙黑瓦,炊烟荡漾;山脚四周,绿树“穿靴”。梯田、村寨、森林相依相融,构成了一幅鲜活的农耕图。

  “没想到,紫鹊界梯田保存如此完好。”张廷皓委员提出,紫鹊界梯田“申遗”要发扬勤俭办一切事情的优良传统,探索“勤俭申遗”的路子,对全国起标杆作用。

  紫鹊界核心景区,梯田、村落步步皆景,几乎没什么可拆的;除了一条盘山水泥路外,其余道路都是土路,这种原生态表现出和谐之美,再大搞建筑必成“蛇足”。

  近年来,不少地方动辄数亿元,“大手笔”投入申遗。专家称,这些申遗的巨额成本主要花在大拆、大建、综合治理等方面。就紫鹊界梯田而言,核心景区无需大拆大建,干干净净申遗,少花钱就可办大事。

  活态的遗产,文化挖掘讲科学

  紫鹊界梯田的价值,在于一块块物化的梯田,更在于其所承载的千年稻作农耕文化。

  “与一般遗产不同,紫鹊界梯田是活态遗产,表现为鲜活的现实存在。”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徐嵩龄考察后称赞:紫鹊界“活遗产”弥足珍贵。

  这种活态遗产,保护难度也更大。徐嵩龄提出,紫鹊界梯田的传承与保护,要坚持“三不变”,即梯田的布局不变、每块梯田的原有格式不变、以种水稻为主的农作方式不变。

  古迹等静态遗产的保护,是可以固定不变的。紫鹊界梯田的保护,是一种生产方式的传承,有些地方又需要因时而变。例如,梯田种植的品种可变,多种紫、红、黑等特色稻;加工方法也可变,主打 “手工米”、“彩色米”品牌,获得高附加值,才能传承下去。

  紫鹊界梯田申遗,主要目的是保护。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称,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就是留存记忆,防止后辈变成“植物人”。 生活向前走,仍需往后看,历史增加民族凝聚力。从这个意义来看,紫鹊界梯田的“申遗”要作延长线,重点研究它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梯田美景是特定条件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专家提出,紫鹊界“申遗”,首先要弄清楚这是怎样特定的条件?其次,自然影响人,表现出怎样的宗教、习俗、民歌、舞蹈、建筑?还有,人对自然的利用和保护,遵循了哪些普适性价值?

  考察过程中,专家们对当地农民舞草龙、重风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稻作农业,离不开水,水中有神,称之为龙。舞草龙与稻作农业、与梯田神奇的灌溉系统是否存在关联?重风水,与当地农民对树木和森林的保护、与此地生物的多样性是否有某种关联?

  “对梯田文化的挖掘,我们将以真实性、科学性为准绳,不请歌星请专家,摒弃虚假的包装。”姜世星说,这也是践行“勤俭申遗”。

  农民是主体,发动大家来保护

  紫鹊界梯田的“申遗”,申报的主体是县政府,但农民才是梯田真正的主人。专家反复提醒,申遗与保护要防止“重物轻人”。

  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大多数青年农民的离土离乡,紫鹊界的庄稼人大多数年过半百。20年后,还有谁会种田?一旦当地农民全部“洗脚上岸”,就算梯田保存得再完好,也只保存了物质,而生活的真实性终将消亡,本土的农耕文化注定退化。

  “传统的农耕文明与稻作方式,在生态、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项目办主任闵庆文称,如果把传统农业等同于落后农业,就是一种天大的误解。紫鹊界的农民,有责任传承优秀的农耕文化。

  他举例说,同样是种田,机械化操作,种出东北大米;紫鹊界是农民按老祖宗传下来的方法,手工种出的黑米,两者有天壤之别。同样是种子,大批量的杂交稻种虽然能高产,但紫鹊界传统“选拔”的地方品种,却保留了历经千万年淘汰的优良基因。

  事实上,紫鹊界梯田产出的红米、紫米、黑米,精包装后在大都市已卖到每公斤200元。闵庆文了解到,当地农民交售的特色稻谷每公斤20元,“这种分配方式,难免让农民失望。”

  农民种稻谷,种彩色稻,才有了紫鹊界梯田的优美景观。“既然付出了,就有权要求合理的收益。”张廷皓委员提出,农民、企业、合作社要探索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要以保护价收购、红利返回,或者农民干脆入股,充分享受每个环节的盈利。

  为了发动农民种“景观田”,县里也想了很多办法。新化县旅游局局长周桂林介绍,他们正在探索,对农民的梯田开展认证、竞拍、流转,返聘农民种田,并将从旅游门票收入中拿出一定的比例,反哺种田农民,让他们的总收入不低于外出打工的收入。

  “老百姓得益,种田合算,自然会助力梯田的申遗与保护。”周桂林说,充分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勤俭申遗”才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责任编辑:康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