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湖南农技推广再强身
发布时间:2011-08-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现状——

    农技员安心充实,找回了多年未有的工作状态

    已是二伏,正是湖南农忙时节。翻开湖南省武冈市邓元泰镇农技站站长朱诗杰的工作记录本,这几天的工作安排满满当当。朱诗杰指了指自己的一双胳臂:“看,又黑了一圈。”

    今年41岁的朱诗杰,毕业后一直待在乡镇农技站,一干就是19年。在他的记忆中,如今的工作状态,是多年未有的安心与充实。

    毗邻武冈市区的邓元泰镇农技站,共有9名农技员,属于武冈市乡镇农技站中的大站。农技站的工作安排,同样紧凑而充实。“一般情况,我们周一研究布置工作,周五总结学习,其他时间下村。”

    武冈市是湖南省率先落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改革政策的县市区之一。从2010年开始,武冈市21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农技站,全部纳入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之列,通过重新考核和人员分流,每名基层农技员每年的收入,稳定在2.5万元左右。

    待遇提高了,人心稳定了,农技站的运转也逐步重回正轨。

    邓元泰镇蔡家塘村村民段远学,是武冈市农业科技示范户,也是全村有名的种粮大户。从去年开始,他家种的98亩水稻,亩产年年攀升。段远学告诉记者,今年的早稻亩产又比去年提高了100斤。

    问及近年来水稻增产“秘方”,段远学递给记者一本小册子。翻看这本《2011年度科技示范手册》,上面不仅有农技站专门为他制定的水稻种植技术指导方案,还有农技员每月到他家进行技术指导的记载。“从品种推荐,到育秧,再到病虫害的统防统治,要是没有农技员的帮忙,这两年哪能年年增产?”段远学说。

    转变——

    重构改革政策接连出台,基层农技员“久旱逢甘霖”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卖炭的,仔细一看是农技推广站的”。回想过去的工作经历,湖南省芷江县岩桥乡农业服务中心农技员李明军,依然唏嘘不已。

    “能拿到手的钱,只有工资的一半,还不能按时领,连家都养不活,工作自然就没了积极性。”李明军坦言。

    武冈的情形一度同样如此。武冈市农业局农技推广站站长赵光宇说,从2002年到2009年,武冈市乡镇农技员每年只有1300元的包干经费,这其中包括工资,还有工作经费。

    “工资待遇低,农技员人心浮动,一部分人搞起了化肥、种子买卖,一部分人就干脆外出打工。”赵光宇告诉记者,武冈市农业局曾经做过统计,从2005年开始,全市200多名农技员中,全年在外打工的接近60人。“那个时候,乡镇农技站的职责还有,但基本上名存实亡。”赵光宇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年,重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拉开序幕。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旨在解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

    2007年,湖南省出台了该项改革措施的实施意见。3年之后,湖南省下发《关于改革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是公共服务机构,实行财政全额供养,并对深化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做了具体部署。

    在湖南省农业厅党组成员、总农艺师刘年喜看来,接连吹响的改革号角,对完善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堪称政策“大利好”;对绝大多数乡镇农技员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霖”。

    期待——

    “织网”要加快,服务要提升

    武冈市丰收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刚,如今算是武冈最大的种粮户。2009年成立的丰收合作社,去年产值达1800万元。

    两年多的时间里,林刚长期保存着一本武冈市农业局的通讯本,一有问题,随时咨询。不仅如此,在他的要求下,农业局对合作社骨干技术人员的培训,年年进行。

    在我国农业生产向现代化大步迈进的今天,农技推广这张“网”,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不过,湖南农技推广体系再“织网”的速度,并不乐观。

    根据湖南省农业厅掌握的情况,截至6月底,改革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的县(市区)仅占1/5;一半左右的县(市区)的农技员待遇有所提高;还有三成左右的县(市区)尚无动静。

    地方财力状况,直接制约着各地落实改革政策的进度。比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株洲市茶陵县,由于财力有限,农技员去年每月仅能拿到200元的工资。

    但若仅从财力来解释,武冈无疑又是“特例”。武冈市去年市本级财政不过4个亿,每年投在农技人员工资收入上的资金,却超过了2000万。武冈市委书记王春生,曾经任邵阳市农业局局长。他长期坚持的观点是,武冈的优势在农业,抓农业离不开一支过硬的农技员队伍。

    湖南省农技总站透露,近期将就政策落实情况,开展全省范围内的大督查。

    让农技推广服务更高效,除了完善“布点”,还需服务“提质”。

    在怀化市芷江县,乡镇原有的农技站、农机站、畜牧站、水管站、企业办被整合为一个全额事业编制的“农业服务中心”,原来的“单手助农”变成了“多方参与”。 芷江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杨东生坦言,时代在变,农民对农技服务的要求也更高,不改革服务模式,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现在的农技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朱诗杰说,以病虫害防治为例,以前常用药品不过4种——甲胺磷、杀虫双、扑虱灵、三环锉,如今,农药品种多了,病虫害也更复杂了,“如果自己不学,不仅‘看不了病’,更‘开不了处方’。”

    赵光宇告诉笔者,目前武冈的农技员年龄结构偏大,有“技术断层”的隐忧,但又很难补充“新鲜血液”,2008年,武冈市农业局曾申报公务员招考计划,原本想招2名农技员,却只有1人报名考试,无法开考。

    补好网还要服务好(编后)

    披一缕朝霞,踏一层露霜,农技员们,走在乡间小路上;顶一轮烈日,流一身热汗,查虫防病,让禾苗茁壮成长;田垄上奔走,泥土里滚爬,稻穗金黄,再苦再累也值得……

    这首“农技员之歌”是农技人员工作的真实写照。广大农技员无怨无悔地付出,手把手地传帮带,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逐步提升,一大批农业新技术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

    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起,作为基层事业单位的农技站在历次机构改革中被“脱钩”、被“断奶”,农技推广体系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边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地的丰收哪能离得开农技推广?近年来,一系列旨在加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农技推广体系“补网行动”陆续展开。十七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力争3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

    如今3年时间快到,补网进展顺利。网补好后,怎样更好地为农民服务?这是一个值得农技推广机构认真思考的问题。农技推广机构一度 “边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有为才更有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今,后顾之忧已经逐步解决,农民对技术服务的渴求前所未有,农技推广战线要乘势而上,加快自身改革发展,更好地为“三农”服好务。

    走吧,广阔的山乡大地,希望的田野,是你们大显身手的舞台。再出发吧,可敬的农技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