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绿野平畴展新颜——新化县粮食生产跨越式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11-07-28   来源:湖南日报都市资讯  作者:袁晓晖 方俊
    “十一五”期间,新化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在中央、省、市、县各级政策推动下,新化粮食生产扭转了多年来的徘徊局面,一年一台阶、三年三大步,并在2010年迈入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行列。


         新化县委书记吴建平在曹家镇调研指导蔬菜生产

    农业大象翩跹起舞

    新化,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农村经济处于低迷状态:农村人口占90%以上,直至2001年,全县农民纯收入仅1200元,贫困人口达13.5万,贫困发生率占全县总人口的11.7%。
    
    规模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农民累而不收。新化农业宛如一头笨重的大象。
    
    特别是2008年,一则反映新化农田抛荒的《读者来信》在人民日报刊登后,更是把新化农业工作推到了风口浪尖。

    新化农业何去何从,农业大县不能成为农业强县,成为新化县委、县政府决策层心中的隐痛。

    临危受命,2008年3月底,县委、政府安排张陆林到县农业局任党组书记、局长。

    此前,张陆林相继在新化县水车镇、洋溪镇担任党委书记。在担任乡镇党委书记的几年里,他不但积累了丰富的农业工作经验,还与广大农民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任之初,张陆林率全局干部职工始终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做文章,下到村组一线、田间地头调研了解实际情况,结合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精神为指针,提出全县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路和措施,及时向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得到了县委书记吴建平的充分肯定和极力支持。吴建平书记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站在讲粮食安全的大局,站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深厚情怀,迅速统一了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家的思想认识,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粮食生产的举措,从而是农业局有了“尚方宝剑”,大力整治耕地抛荒,认真贯彻落实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以稳定增加粮食产量为基础,以实施涉农项目为支撑,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方向,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创新工作思路,强化为农服务,狠抓措施到位,有效促进全县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针对农田抛荒的严峻局面,新化县农业局将《湖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作为全局工作的突破口,极力争取到县人大得关注和支持,县人大组织相关力量对全县29个乡镇、场、办开展了耕地质量保护专题调研,形成了书面调研报告,向县政府交办。县政府高度重视,在全省率先推出了《新化县耕地质量管理办法》,严格耕地质量监管,严禁随意改变耕地用途,严禁破坏耕地和基本农田,防止因耕地质量降低而引发的抛荒;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在不改变耕地用途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流转土地,促进耕地向种粮大户集中,逐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同时,该局还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着力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现代农村经营制度和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探索,从根本上优化农村发展政策环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提高农民的创收能力,以工业化的思维来推进农业产业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以发展公共事业为保障,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让老百姓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感受到党的惠农政策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和温暖。
    
    新化农业这头大象,正在以自己的从容步伐,翩跹起舞。
    
    富民强县谱新曲
    
    2009年,是新化县农业工作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

    这一年,新化县委、政府将发展粮食生产列入单项目标管理考核范畴,县、乡镇、村组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实行粮食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和“一票否决”。 新化县委书记吴建平多次强调:“粮食生产是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新化近几年来创造出来的一个特色品牌,农业部门一定要抓出效益,确保这一工作在全省的地位更重一些,品牌更响一些,进而为全国先进县打下基础”。

    同时,新化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粮食生产激励力度,首次从县财政拔出专款500万元设立粮食生产专项基金和秋冬季农业工作单项奖,全力培育种粮大户。年底,新增种粮大户432户,其中曹家镇谢玉辉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

    2010年,新化县更是将粮食生产发展基金由500万元增至615万元,专项投入100万元购买早稻种子免费发给农民用于促进早稻生产,投入160万元购买油菜、草籽等用于发展冬季农业。

    在大力培育种粮大户的基础上,新化县农业局加大了粮食高产示范片建设,按照“县有示范片、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点”的要求,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免耕直播、水稻抛栽、旱土分厢间套栽培、机耕机收、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无公害果蔬栽培等先进实用技术。党组书记、局长张陆林多次带领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帮助农民加强技术服务工作。

    在双季稻种植区重点建设了上梅—科头、洋溪—炉观2个连片万亩的无公害双季杂交稻高产示范片;在中稻种植区着力实施“种三产四”粮食丰产工程,建设了坐石、游家、维山、圳上4个乡镇一万亩无公害超级稻高产示范片;以曹家—吉庆—坐石、炉观—西河—孟公为核心,建设了 6个5000亩无公害杂交玉米高产示范片。通过高产示范,推广不同生态区域和种植规模的高产典型,有力促进了该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全面提升。

    如果说,将发展粮食生产列入“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考核范畴,是近年来新化农业工作发展的动力之源,那么,积极抓好项目申报和招商引资,则是近几年来新化农业工作腾飞的两翼。

    近两年,针对国家扩内需中农业的重点投资领域,新化县农业局积极组织开展增加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优质稻基地、紫鹊界特色稻米基地建设、沃土工程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等农业建设项目申报工作,2个各投资600万元的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和投资300万元的优质稻开发项目通过省、部审批。

    在抓好项目申报的同时,该局坚持不懈地抓了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对紫鹊界5万亩特色稻米基地项目、九龙池生态旅游开发项目、1500亩有机茶开发项目进行了论证和包装,并在县政府门户网站、新化农业信息网等上进行发布;积极组织14家涉农企业参加湖南省农产品展销会、第二届中部绿色食品博览会,进一步提升了全县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增强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成功引进广东天鹏投资有限公司、湖南紫秾特色农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新智文公司进行有机茶、有机稻、食用菌、高山反季蔬菜的开发建设。

    粮食生产专项基金、农业项目的申报和资金的引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为新化农业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暖风和畅惠民生

    数字见证了近几年新化农业发展的飞速和农村面貌的巨变:

    ——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全县粮食、养殖业、中药材、楠竹四大农业支柱产业不断巩固壮大。2009年全县生猪年出栏量排名全省第8、全国第33位,并列入了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行列;牛年出栏量高居全省第3位。全县农产品年加工产值达12.1亿元,涌现出“东岭田鱼”、“车田江网箱鱼”、“曲江薄片”、“紫鹊界贡米”、“前进食品”等一大批知名农产品品牌。

    ——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县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76亿元,村庄布局规划和34个新农村示范村的村庄整建规划全部完成,交通、水利、村部建设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高标准良田建设、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农业清洁工程、阳光工程、“千区万户健康养殖示范工程”等一大批项目全面启动和实施。

    ——民生政策全力落实。全县共98个特困村实现脱贫,新增8万人脱贫,新增城乡就业2.1万人;粮食“四免一补”、退耕还林补助、移民后扶资金、农村医保、农业保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让广大农民朋友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了成果。

    2008年,新化农业粮食生产工作跻身全省38强,2009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21万亩,粮食总产突破50万吨,播种面积、总产均超历史最高水平,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县农业局局长张陆林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全省十佳农业局长。

    连续几年的成绩单,不仅仅体现在这简单的几行数据,更体现在新化农民越来越鼓的腰包里。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87元。而最让广大农民朋友津津乐道的是“四补贴”政策。“十一五”期间,除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外,农民还得到了农资综合直补。2010年,全县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四项达 8028余万元。

    张陆林告诉笔者,“‘十一五’期间,是新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五年,农业生产的‘家底’更厚实了;农业装备水平从质到量大幅度提高,新品种推广和农业新科技应用日益广泛,农业发展的‘体格’更强壮了;各项惠农支农政策落实到位,农林牧和谐发展,现代农业步伐加快,农业发展的‘体力’更充沛了!”

    平畴沃野铺锦绣,浓墨重彩绘新篇。如今,新化农业发展恰逢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百万梅山儿女将继续用智慧和汗水描绘更加秀美的篇章,在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田野上,奏响着更加悦耳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