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医学博士拒医临终父亲”是一种理性
发布时间:2012-05-21   来源:中新网社区  作者:乔志峰

    医学博士拒绝医治临终父亲,要让老人安静离世。“我知道死亡有一万多道门,让人们各自退场离去。” 得知父亲身患恶性肿瘤晚期的陈作兵,把父亲送回了浙江诸暨老家。他是浙医一院毒理专家、医学博士,他没有选择放疗化疗,而是让父亲安享最后的人生,还向母亲交代,万一父亲出现昏迷或者呼吸心跳停止,不要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如果可能,就适当作镇静催眠让父亲安详地离开人世。(5月20日《燕赵都市报》)

    医学博士拒绝医治临终父亲,按封建老观念来衡量,或许会被斥为“不孝”,甚至可能背上“大逆不道”的骂名。其实,这样的做法恰恰体现了医学博士的专业素养和理性,对更多人更好地理解疾病和人的尊严提供了参考。

    前段时间,一篇题为《美国医生得了绝症,为什么会放弃治疗》的文章流传甚广。文章中说,几乎所有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都目睹过“无效治疗”。所谓的无效治疗,指的是在奄奄一息的病人身上采用一切最先进的技术,来延续其生命。病人将被切开,插上导管,连接到机器上,并被持续灌药。这些情景每天都在ICU(重症监护病房)上演这种折磨,是连在惩罚恐怖分子时都不会采取的手段。有很多医生明确表示:“答应我,如果有天我也变成这样,请你杀了我。”文章结尾时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假如死亡也有一种艺术形式,那它应该是:有尊严地死去。”

    一直以来,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不惜一切代价延长病人的生命——哪怕只是一秒钟,是医护人员特别是病人家属义不容辞的责任。果真如此吗?生命当然是最可宝贵的,但生命除了时间的延续,是否“有尊严”也是生命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不惜一切代价延长病人存活时间的过程,往往成为增加病人痛苦甚至剥夺病人尊严的过程。那些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临终抢救,真的每一次都有必要吗?台湾“卫生署长”杨志良表示,癌症末期插管、电击是“浪费生命,也浪费医疗资源”。他声称,折磨生命就是浪费生命,希望未来病人一住院就有放弃最后急救的选择权,“这不是触霉头,这是SOP(标准作业模式)。”他的一番话遭到了不少质疑,但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尤其是有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士的支持。

    是否对重症病人放弃临终抢救,跟备受争议的“安乐死”有点类似。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些领域不再是禁区,应该允许讨论、允许争议,也应该允许朝着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转变。一方面,要充分尊重病人本人的意见,谁的生命谁做主;另一方面,还要从制度和立法上对相关程序进行规范,保证病人的自主选择权不受干涉。“安安静静没有痛苦地走”(即我们常说的“善终”),既是我们的愿望,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