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双峰精神“耕读天下 富厚日新”之解读
发布时间:2012-05-11   来源: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作者:谢能武

    
    以“耕读天下,富厚日新”为主要内容的双峰精神,既体现了双峰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又为传统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同时面向未来寄托了双峰人应有的精神状态和目标追求,充分体现了“植根历史、反映现实、引领未来”的原则,成为双峰未来发展的指引和期盼。

    “耕读”是“双峰精神”的本源。“耕读”是发展之需,是修身之要,是双峰人民传统的生活方式。

    双峰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又是粮食生产大县,是体现“耕读文化”的典型县。双峰荷叶的耕读文化名家曾国藩,无论是治国济世,还是治家教子,都被后世称为中华能人。他的“耕读传家”理念,既授做人之道,又传谋事之能,所以家族名人辈出,延续五代不衰。在“耕读文化”的陶冶和熏陶下,今日的双峰已然从传统农业大县中跻身而出,成为了国人眼中的名人故里、湘军摇篮、书画之乡、院士之乡,名人效应辉映三湘、湘军精神标榜史册、书画名家誉满华夏、院士授业达泽天下,这为“耕读”两字融入了实实在在的内涵,演示了真真实实的成效。

    “耕”是基础,是谋生存。“耕”字已不限于“农业”,而扩于“事业”,是耕作,更是耕耘;《论语》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曾国藩云:“人而不勤,则万事俱废。”“半耕半读,未明而起,同习劳苦,不习骄佚,则所以保家门而免劫数者,可以人力主之。”在曾国藩看来,耕读勤勉实为兴家守家之根本也。辛勤耕耘才有收获,勤学好问才能学有所成,因此耕读的内涵还包括双峰人民勤劳的品质。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皆应首倡“勤”字,以勤立身,以勤持家,以勤经商,以勤事政。

    “读”是提高,是谋发展。“读”字不止于“读书”,是教育,是重视人才,更是“文化”。双峰耕读之风甚浓,有“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的俗语。双峰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成效显著。重视教育也是双峰名人辈出的重要原因,人才资源已成为双峰的第一资源,成为双峰发展的保障。

    “耕读”也是提高修养的方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如果只读书,不了解农业,不参加农业劳动“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通过农业劳动来体味人生,才能当好家,作好官。半耕半读的生活方式以农业为业余爱好,为消闲、陶冶性情、回归自然的手段。

    “耕读天下”,这里的天下不是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应当是地理词汇,指全国、全世界,耕读天下是对传统农耕文化、小农经济思想的扬弃。

    “耕读天下”体现了双峰人经世致用的崇尚实干精神,耕读不是目的,耕读的目的是要治理世事、尽其所用。曾国藩是一位在理学上深有造诣的大儒,但他并不沉溺于抽象的心性之谈,而是着意于实行、实功、实用。他一再强调,无论是治学还是治国,都必须“不谈大话,不骛空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言治术,则莫如综核名实”;“言学术,则莫若取笃实践履之士”。在这样一种精神风格的支配下,以曾国藩为前导人物的洋务运动将近代经世实学推向气势磅礴的高峰。

 

    “耕读天下”体现了双峰人胸怀天下、敢于担当和开放的精神,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局限于双峰,而至于全国、全世界,是要治国、平天下。湘军起自民间,能挽救清廷,虽被反满的革命者诟病,却毕竟激起湖南人士的自豪感和勇悍精神。给蔡和森以最大影响的导师杨昌济,就极其推崇曾国藩的“经世治用”之道,在救国热情和湘境特有的人文环境下成长下的蔡和森等一代双峰学子,虽身无分文,却有胸怀天下之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他们由崇拜康有为,进而跟随孙中山,又曾信奉过日本的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蔡和森及其家人的求学和思想探索过程,恰恰是追求革命思想以救国救民的典范。以朱紫桂为首的茶商抓住汉口通商机遇,开展对外贸易,也体现了双峰开放精神的。跳出双峰看双峰,耕读文化可升华到耕读天下的精神层面。当今,无论是在全国各地还是在国外,都有许多杰出的双峰人,“院士之乡”名不虚传,徐迪新等远赴非洲推广农业科技可见一斑。

    “耕读天下”作为双峰精神,就是要以耕读为本,兴开放务实之风。要立足农业现代化,大兴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要勤勉务实,在全新上下形成干事创业的热潮;要坚持教育强县,重视人才培养;要实施文化育民,提高公民文化、道德修养,建设文化强县;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高干部素质,转变干部作风;要展现开放姿态,开门招商、开门纳贤、开门纳谏。

    “富厚日新”是“双峰精神”的精髓。“富厚”侧重于物质财富方面,兼有厚道、厚德之意,是崇耕尚读之目标,也是日新之基础;“日新”侧重于意识形态层面,兼有创新等内涵,是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也是实现富厚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两者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整体。

    《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载“小侯自倍,富厚如之。”《汉书》亦有“小国自倍,富厚如之”等多处记载。“富厚”古意是指物质财富雄厚、物阜民丰。当今,“富厚”从物质层面来讲是富裕,更是富民,寓意着双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诠释与向往,是县委、县政府强县惠民目标的体现,就是要在实现双峰经济跨越赶超的基础上,坚持以改善民生作为加速跨越赶超的第一目标。

 

    “富厚”今意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同等雄厚,是厚道、厚实、厚德的体现。《易经》中“富有之谓大业”,这里的“富有”,不仅是指自然物质资源,更指真实存在的精神智慧资源。随着人类文明的推进,在物质财富不断丰腴的当现代,精神财富显得尤为重要。双峰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留给我们大量的精神财富,如曾国藩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女杰文化等。朱紫桂的厚道又活套、取利又取义、求富又求智、润富又润身的“茶商经营四法”使得双峰茶商名满湖湘。说明了双峰人“做官豁亮、经商豁达、做人豁开”的富厚兼容精神。这也是当前双峰实现“五个率先”战略目标所要具有的精神内涵。双峰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并重,它承继“名人故里”、“女杰之乡”、“院士之乡”、“书画之乡”、“红色摇篮”的诸多美誉,不断向文化强县迈进。

    “日新”即天天更新、不断更新之意,侧重于意识形态层面,兼有创新等内涵。

    《易经》载:“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日新其德。”古人说“日新”是天地人伦的“盛德”。做人要有道德,这其实是一个常识,但也是当今社会需要大力倡导的,要做到“日新其德”就更难。我们中国自古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有内圣外王的儒家标杆,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曾国藩算是其中之一。有副对联这样概括曾国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克己唯严,标榜道德,身体力行,“一日三省,慎之慎之!”富厚堂正门对联即为“清芬世守,盛德日新”。哪怕戎马倥偬,他都坚持每天写日记,记下白天的一切,也就是不断反省、不断改过、不断求知、不断前进的过程。他的精神核心可用一个“诚”字予以概括,诚心、诚敬、诚恳、诚笃、诚朴、诚实、诚挚,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不做苟且之事。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日新”还蕴涵着创新的意思。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也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双峰人们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敢为人先之精神气慨。曾国藩开近代风气之先,倡导洋务运动,首派中国第一批海外留学生,首创中国第一个现代机器制造局;葛健豪充当中国妇女先驱,奋力求学求解放,55岁成为我国第一个“出国留学的老太太”;蔡和森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称谓,撰写首部党史专著,创造了中共理论史上“七个第一”的奇迹。双峰人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是后发赶超的强大动力。近年来,双峰在县域经济、社会事业、文化建设等各方面无不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年,双峰县委、县政府提出“五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富厚日新”作为双峰精神,就是要创富厚之美,修日新之德。要实施“五个率先”,实现强县惠民,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要在广大公民中深入开展信用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要把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作为弘扬双峰精神的重要载体;以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闯新路的创新精神,建设富厚新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