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80后”“90后”青年作家“内外”缺失什么?
发布时间:2012-04-19   来源:人民网  作者:白烨


    新世纪以来,当代文学从创作方式到作品样式,从文学态势到文坛格局,都在不断演进。诸种变化中,最重要的动向便是文学新人的纷至沓来与长足崛起。这一新的创作主体使文学创作队伍大幅度地年轻化,也使文学创作的生态更具多样性。可以说,文学新人的成长,是新世纪以来文学的新收获,也是当下文坛的亮点。

    如何在年龄上界定青年作家,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主要彰奖青年作家、青年批评家的冯牧文学奖,以40周岁为“青年”称谓划线,迄今已持续十数年,这大致代表了文坛共识。以此为参照,40岁以下的青年作家群体,还可细分为“70年代人”、“80后”和“90后”。三个代际的青年作家,共同构成当下文坛最具活力又颇为壮观的青年作家队伍。

    主力与后备

    新生的文学力量

    青年作家们在现身文坛的时间点与借以赢人的关节点上,互有区别。“70年代人”约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登上文坛,新世纪之后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但因为这一群体中较早露头的卫慧、棉棉的作品受到严厉批评,严重遮蔽了这一文学群体,并影响了人们对整个“70年代人”的重视与评价。崇尚个人化写作的这代人,比较熟悉都市生活,创作多以都市背景和青春题材为主,如丁天、周洁如、卫慧、棉棉、冯唐、盛可以、金仁顺等人,随后的乔叶、阿袁、章元、滕肖澜、傅爱毛等,是一个写法多样、活力四射的实力派写作群体。尤其在目前的中短篇小说创作领域,“70年代人”已是中坚。

    “80后”在新世纪之初逐步显露,渐成气候。先是张悦然、郭敬明、韩寒、春树等,紧接着蒋峰、李傻傻、张威(唐家三少)、小饭、那多、蒋方舟等相继登场。近些年来,这一群体又不断有新面孔加入,并带来新的气息,如笛安、七堇年、落落、祁又一等。如今,“80后”在文学追求与创作手法上,越来越呈现出不断分化的趋向。与“70年代人”不同的是,他们熟悉市场经济与流行文化,更注重读者反应和市场需求。

    这些年才崭露头角的“90后”,大都是学生作者,有大学生也有中学生。前者有何天白、刘辰希、魏天一、李军洋等;后者有李墨白、韩淑娴、区琳、谢然、吴姗姗等。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受到“80后”的遮蔽,但有着不输于“80后”的巨大潜力。

    同为青年作家,三个代际在人生与文学的积累上、在艺术的历练上各具差异。“70年代人”更为成熟和稳定,创作更接近现有的文学传统;“80后”正在走向成熟,文学素养比较芜杂,很多人尚不够专心致志,一些人发展的路向还氤氲不明;“90后”尚处于文学爱好者的习作阶段。因此,目前的青年作者队伍中,“70年代人”和“80后”是主力军,“90后”是后备军。

    以小见大与类型写作

    新异的创作追求

    面对不同代际又卓具个性的青年作家群体,很难概括其写作上的总体特性,但作为年龄大致相近、出道大致衔接的文学新人群体,又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从看取生活的视点、描人述事的重点来看,青年作家更感兴趣的是那些正在“进行时”的日常化生活现实和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对较为重大的题旨、过于宏大的叙事,他们以不无警惕的姿态保持着距离。“小人物”、“小状态”、“小情趣”,构成了写作中的要素,郭敬明的一部都市青春小说就索性命名“小时代”。这种审美取向带来的是描写对象的平民化和表现方式的细琐化,这对文学创作与当下生活的密切勾连,以及对普通人的观潮,是丰富也是深化。

    与低视角和平民化相联系,青年作家在艺术表现方式上,更注重薄物细故与以小见大,常常使个人的生活状态与内在情态等,得到充分的观照与细切的揭示。这种取向的写作,更多的与“底层写作”、“边缘状态”、“中间人物”、“青春成长”联系在一起,并使传统的小说艺术与当下的青年文化形成了内在对接。

    如果我们不拘泥于传统的写作领域,还可以看到,在这个庞大的青年作家群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投身于网络小说与类型小说的写作,并在这新兴的文学领域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这些年网络小说以类型化的方式获得了长足发展,如玄幻与科幻,武侠与仙侠,后宫与穿越,悬疑与惊悚,官场与职场等,通俗小说经由细分而趋于专门,正好适应了大众文学阅读的分层与分众。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由于一些作者苦心孤诣地把经典文学因素带入类型小说写作,其作品在当下文坛也影响甚大,如唐家三少的玄幻小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唐欣恬的婚恋小说等。这些新的迹象也表明,类型小说写作大有可为,它与传统小说在品质上的差异,正在不断缩小。

    疏离与对话

  新人的内外缺失 

    青年作家的成长使文学队伍进一步壮大,文学事业的发展后继有人。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不断涌现,给文坛带来了清新的生气与蓬勃的生力,他们出道的多渠道和活动的多领域,也是当下文学场域与文化空间不断扩展的有力证明。这一切,只有在深入改革开放的这个时代,才有实现的可能。

    与此同时,文学新人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并由此折射出文学批评与文学体制方面的某些不配套等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并切实解决。

    从创作来看,青年作家普遍对重大历史事件有所忽视,对重要的社会问题明显疏离,这使他们的作品在具有生活底气的同时,缺少精神上的大气。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生活堪称气象万千,与此相称的文学描写一直比较乏力。这当中有多种原因,青年作家在这一方面的力所不逮和不上心,是其中之一。

    还有不少青年作家表现出对经典文化的不屑,对传统文学的远离,他们不仅厚今薄古,而且崇洋尚外,在文化积累与艺术传承上,更重视横向的借鉴,而轻慢纵向的继承。在当下一些玄幻、悬疑、穿越等类型小说中,难以看到丰厚的人文内蕴,而多是炫技与游戏,盖因这种写作本质上是出于艺术想象,并非立足于人间烟火的坚实大地。如果说远离“宏大叙事”的写作缺少文学的历史担当,那么,游弋于神鬼之间的文字游戏,显然缺少人间生气。这虽是一种写作选择,但显然与“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的打造相去甚远。对于有理想有追求的文学新人来说,这种个人追求与时代需求的不相适应,委实值得认真反思并加以调整。

    从文学生态来看,文学新人理应在现有的文学秩序内得到关照与扶持,但实际情况不尽如人意。其一,文学批评依然多把目光集中在名家名作,对新人新作较少光顾,更缺少从宏观层面对一些倾向性问题进行认真跟踪与细致剖析,从而对文学发展作出建设性批评。比如,在市场上广为行销的玄幻、穿越、悬疑类小说,最需文学批评加以引导,但文学批评恰恰在这一领域严重缺席。面对不断放大的文坛,文学批评如何及时更新,并释放新的活力,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一场严峻的挑战。

    其二,由文学期刊、文学评奖等构成的现有的文学体制与秩序,其关注的重心,主要是从事严肃文学创作的已经成名的作家群体,正在成长中的作家、网络领域的作家,过去一直不在视野之内。近年来,出现了传统作家与网络作家“结对子”、“80后”作者加入作协等,但改善力度不大,办法不多,还没有达到在相互走近中相互了解,在相互了解中相互影响的理想状态。

    青年作家与传统文学有一定的疏离,但他们又是当代文学的未来主体,加大对他们的扶持力度与沟通深度,实属当务之急——针对文学新人的工作,看起来是为青年作家、为当下创作,实际上,是为文学未来,也为文坛整体。

[责任编辑:陆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