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小十年 大变化
发布时间:2018-12-12   来源: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作者:吴涛

  华声在线通讯员 吴涛

  “13年过去了,我至今仍记得那时的情景。当时的校园很小,全校就是一栋教学楼,一头是教室一头是住房。现在仪器室、多媒体教室、体育设备一应俱全。”12月8日,娄底市第七小学的教师陈冰彬回到涟源市古塘乡丁家小学看望昔日的同事,为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叹不已。

  2005年,陈冰彬大学毕业,跟随男友吴建伟回到他的故乡涟源。当时吴建伟已是丁家小学的教师,陈冰彬没有教师编制,只能当代课老师。“我每天都有五六节课,加上没有教学经验,很快就患上了咽喉炎,时常咳嗽。我所有的代课工资都付给了药店。那时我想,当一个老师可真难!”陈冰彬说,她一人承担了四年级的语文教学和全校的英语教学,月工资只有600元。

  2007年时陈冰彬与男友正式结婚,成为了这所山区学校的夫妻档老师。2008年通过了涟源市教育局的“特岗招考”,正式成为丁家小学的在职在编教师。

  吴建伟回忆,自2013年开始,涟源市便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丁家小学也在这股东风中受益很多。学校先后改造了食堂,扩建了教学楼,兴修了水塔,重整了校门,设计和粉刷了文化长廊,还安装了多媒体教室。他说:“那以后,丁家小学就一年一变样,不但焕然一新,还有了浓郁的现代化气息。”

  2015年,陈冰彬调入了娄底市第七小学。一年后,吴建伟也调入了新建的涟源市蓝溪学校。“虽然我们都离开了丁家小学。可是,我们在那里度过了青春最美的10年,我们看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懵懂孩童变成青葱少年,也看着校园一步一个台阶地变好。”

  陈冰彬的故事只是涟源教育故事的一个剪影。近年来,涟源市始终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第一位,极大地改变了涟源教育的面貌。积极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千方百计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到2015年年底,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合格学校260所,2016年、2017年改扩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95所。严格落实“凡进必考”、“定向培养”、“特岗招考”等措施,建立健全教师补充机制,促进教师资源向农村倾斜,确保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大体均衡,教育队伍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全面得到提升。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成功创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市”。

  2017年涟源市公共财政教育支出达11.35亿元,是2007年的10倍、1987年的100倍,教育支出占民生支出的27%。如今,涟源已成为全国首批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市、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湖南省教育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