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娄星区吹响乡村文化复兴号
发布时间:2018-07-0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颜新和 周银娥 黄 妙 周 俊

颜新和  周银娥  黄 妙  周 俊

倡导文明新风、宣传政策制度、弘扬时代主题、讴歌农村发展……连日来,娄底市娄星区17支业余文艺宣传队走村进院,以乡村文艺表演为纽带,激活了农村文化生活的一池春水。

娄星区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巡回演出正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也成了田间地头、庭院屋场老百姓最热门的话题。

6月28日,在万宝镇石塘村,看完村民自编自演的文艺表演后,大家意犹未尽。老党员老曾感慨地说:“寂静的农村又热闹起来了,许多被丢弃的传统活动方式又重新焕发出光芒!”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全面推进精准脱贫、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整治、农民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娄星区把发展的目光瞄准于“补齐精神短板”。针对农村人员空巢化、农民业余生活庸俗化等问题,提出在所有乡镇组建新时代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发动“草根”参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普常识、村规民约等,与乡村先进典型结合起来,编排成节目,到自然村巡回演出,把农村“搞热闹、搞祥和”。

精心搭平台,草根队伍“建”起来

4月17日,娄底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荐国到娄星区调研时提出了新时代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组建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要求娄星区走在全市的前列。

娄星区委、区政府迅速行动、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区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顶层设计,制订方案、出台奖惩措施,确定时间表,保障人员和经费,要求全力推进文艺宣传队组建及巡演工作,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出新出彩出成效。区委书记彭健初多次调度文艺宣传队组建及巡回演出工作,组织有关单位召开专题会议,制订工作方案,了解工作进度,提出工作要求。区委副书记、区长黄大生走进乡村院落,了解群众所需所想,督促前期筹备。

在区委、区政府的高位推动下,文艺宣传队的四梁八柱快速搭建,作战图清晰勾勒。全区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按图作战,全力推进。区委宣传部牵头,对文艺宣传队组建、节目创作编排、队旗设计制作、巡回演出安排、人员经费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等事项进行了安排部署、指导和督查。区文体广新局、区文化馆、区文联等单位发挥业务专长,对节目的创作和编排进行具体指导。区教育局等区直单位和各驻村帮扶工作队大力支持、积极参与,为文艺宣传队组建工作提供智力、人力和物力。各乡镇街道和示范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发动、组织和依靠群众,组建文艺宣传队,按时间节点开展巡回演出。

在激发内生动力的同时,还争取外援帮助。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自身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娄星区积极主动向上汇报、对接,得到了娄底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广新局、市地域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市艺术馆及有关剧院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

内生动力、外部推力、正向激励形成强大合力。业余文艺宣传队的组建快马加鞭,各乡镇、各示范村争先恐后,争当先进。“石塘村是全国文明村镇,组建文艺宣传队我们要当先进,这段时间起早贪黑,但是看到村民对节目很满意,再辛苦也值了。”万宝镇石塘村党总支书记曾金明说。

目前,娄星区共组建了17支新时代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共有文艺宣传队队员739名,自编自导自演节目198个,已开展巡回演出20场次。

农民当演员,乡村文化“活”起来

“乡村文艺宣传队要突出‘业余’二字,不请明星大腕、不聘专业队伍,不搞形式主义。”秉承这一指导思想,娄星区着力发掘乡村文艺“草根”,以农户为主体组建队伍,以群众身边的脱贫致富故事、孝老爱亲事迹、乡村时代变迁、服务政策解读为内容,以激发群众的文艺创作力、参与度为根本,做到演员本土化、节目乡情化。

娄星区对按时完成文艺宣传队组建和节目编排的乡镇街道,每个奖励2万元;对按时完成文艺宣传队组建和节目编排的示范村,每个奖励1万元。同时,还将组建新时代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工作纳入了乡镇街道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绩效考核内容。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区17支新时代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组建成功后,一大批原汁原味的乡村文艺表演形式和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通过小戏、小品、说唱快板、舞蹈、乐器、朗诵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一批接地气、沾泥土、冒热气的原汁原味的乡土节目搬上了舞台。

小品《文明新风好媳妇》,讲述了“湖南好人”曾仲吾感人至深的孝老爱亲的故事;政策宣传节目,《禁毒三句半》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把禁毒危害知识融入节目,形式活泼,效果突出;成果展示节目舞蹈《我的家乡》,展现了广大农民对新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传统的车灯戏《采茶调》、花鼓戏《补锅》、水袖舞《京魂韵》等,融入全新的时代气息,激发起新的民俗表演热潮。

6月28日,杉山镇万乐村村民老刘,在观看演出后动情地说:“近40年来,这是我在家门口看到过的最好的文艺演出。”

干群聚合力,社会风气“好”起来

业余文艺宣传队如根植乡村的“酵母菌”,在群众中迅速发酵,点燃了乡村文化复兴的篝火。万宝镇垭古村傅家湾的端午节划喜船活动传承接力,成为娄星区闪亮的民俗文化符号。

“我是看着‘划喜船’长大的,我愿意把它传承下去。” 17岁的傅博从父辈手上接过象征着文化传承的船桨。

有了自己的文艺宣传队,农闲时大家都有事情做了,村里中青年唱歌跳舞、老人讲故事、孩童嬉闹的热闹氛围又回来了,社会风气也越来越好。

“以前,一有点时间,就是打牌、聚赌,现在村里的文化设施越来越多,也有了自己的文艺宣传队,打篮球、跳广场舞、吹拉弹唱的越来越多,夜里村部的广场好不热闹!”万宝镇石塘村党总支委员朱华瑛对村里夜生活的悄然改变称赞不已。

丰富起来的文娱生活也吸引村里的年轻人回乡安居。“村里文化生活丰富、环境又好,比住在城里舒服多了,我打算从城里搬回来住。”万宝镇在外经商的曾龙一家是娄星区回乡潮中的一分子。

巡回演出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弘扬主旋律的同时,也融洽了干群关系,促进了乡村工作。双江乡洪山村驻村工作队的朱志文谈起文艺宣传队促进干群关系的变化很是欣喜。“以前精准识别总有人思想不通,不愿退,有情绪,现在干部和群众一起排节目、一起登舞台表演,天天见面,很多事情不用专门开会做工作,表演之余唠上几句,问题就迎刃而解。”

而今,走进娄星区的广大农村,“拿起农具务农,放下农具表演”的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新时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