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争议声中昆明一间童蒙国学馆的十年求索路 (图)
发布时间:2016-09-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孩子们在生活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 胡远航 摄

  中新网昆明9月7日电(记者 胡远航)“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早6点,天还蒙蒙亮,云南昆明滇池之畔的童蒙国学馆就传来了读书声。12个幼儿分两列端坐,跟老师念着《百家姓》。先小篆,再繁体字,熟稔于心。

  下午4点,在隔壁徐霞客中心小学上学的童蒙馆孩子,回到童蒙馆。短暂休息后,他们准时回到书法室练习毛笔字。纯临摹不描红,字字遒劲、笔法自然。

  这是记者日前在昆明童蒙国学馆幼儿班和小学班看到的场景。从2003年创办至今,这所偏居中国西南的童蒙国学馆,已在争议中走过13年。

  昆明童蒙国学馆由昆明本土国学推崇者罗明生于2003年开设,是大陆最早沿用传统私塾模式开办的寄宿制民办学校之一,也是国内少有的实行“体制+私塾”双轨制教育的私塾。从最开始的明代大儒杨慎云南故居“升庵祠”,到如今西山脚下的训练基地,昆明童蒙国学馆已发展壮大成百余名学生规模的国学私塾。但其一路也伴随着争议。

  

“食不言”是孩子们吃饭时必须遵守的礼仪。 王林 摄

  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至少4小时反复诵读国学经典、识字、接龙,远离电子产品,严格遵循“食不言、寝不语”、被子叠成豆腐块等生活规则……这是童蒙馆学生的日常。在不理解的人眼中,这是一种荒唐而残酷的反体制教育试验。

  “童蒙馆刚开设时,骂声一片,有人骂我们是搞封建复辟,也有人骂我们误人子弟。”罗明生回忆说,后来国学热起来,宣扬“老实大量读经”的国学推崇者又开始骂他们是不纯粹的妥协者,“真是左右为难”。

  “不管采用何种形式,解决当下基础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是我们的初衷。”罗明生介绍,10多年来,为弥补体制教育不足,昆明童蒙国学馆专门收录了《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家训》等中国蒙学经典,采用传统竖排加小篆的版式编订教材,加强母语教育;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品性,学校开设规则、生活等课程;甚至为了改变学生“阴盛阳衰”的局面,学校还专门聘请退伍军人任生活老师。

  更让人惊讶的是,为打破“5+2=0”的教育怪象,学校还和家长签署严格的保证书:一律不接待隔代亲属;一年累计两次以上不参加集体学习,累计两次周末不亲自接送孩子的父母,子女作清退处理……

 

 童蒙馆的孩子们5岁基本能达到3000字的识字量。 王林 摄

  如此严格的教育模式,却吸引众多家长追随。苏麒鸿是昆明一家公司的老总,其女儿两岁半就被送入童蒙馆接受传统教育。“有次我喝醉酒回家,女儿一句‘饮酒醉,最为丑’,让我羞愧难当。”苏麒鸿称,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其女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生活习惯,这是同龄小孩罕有的品质。

  10岁的黄相宜已在童蒙馆学习多年,在其父亲黄先生眼里,她比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姐姐更有定力。“她更能静下心来学习,也更讲规矩。有时,我还真怕她步入社会会吃亏。”黄先生调侃道,“守规矩可能吃小亏,但不守规矩会吃大亏。她读了那么多国学经典,我不知道她理解多少,但我知道这颗种子正在慢慢发芽。”

  尽管不乏追随者,罗明生却忧心忡忡。就在一个月前,山东读经少年“惟生”写给同济大学教授柯小刚的信,引发社会对“读经运动”、国学私塾的反思。这个十岁退出体制学校、进入私塾学习传统文化的少年称,因为没有阳光、空气和水,死读经让传说中的“经典的种子”并没有发芽。相反,九年特殊的求学道路令其开始面临特殊的问题。

  “当前,传统文化教育迎来了井喷式爆发。但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并不可取。”罗明生担忧地说,因材施教,及“知识和技艺不是目的,立德树人才是归宿”是中国传统教学的内核。将国学教育应试化,再次陷进假道学的泥潭,只会伤害国学教育。

  如何解决?

  “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将是最好的选择。但这需要更多有识之士来探索吧。”罗明生喃喃自语。(完)

  [责任编辑:毕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