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老祖宗留下的文化 一生不能了的梅山情
发布时间:2011-11-09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作者:段云行 贺威 通讯员:刘明军

 



    今年60多岁的陈益球老人,祖祖辈辈生活在新化县孟公镇王爷山。周围上百公里古称梅山的地方,孕育了梅山傩戏、新化山歌、梅山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了年纪的老人自幼习武、唱山歌,如同吃饭睡觉一样平常。当陈益球意识到“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比什么都好,不能在这里失传了”时,他便开始倾其所有,传承、弘扬梅山文化。至今,他已搜集整理出版梅山文化书籍18册,桃李遍布全球。

    年轻气盛,12岁授徒“教打”

    初冬清晨,
娄底城区的娄星广场雾气轻绕,一排香樟树下的武者早已列队练习多时。细看脚下,步伐不越三尺,与以往所见开阔之地腾空飞转截然不同,记者疑惑不解。清瘦干练的陈益球老师傅指点:“注意脚步,移动的轨迹像不像‘丁’字?”果然!此套路正是梅山武术中的丁字桩。

    丁字桩还有工字桩等一批“近亲”,它们都有“拳打卧牛之地”的特点。别看动作幅度小,可是招招指向要害。梅山大地原来都是深山老林,武术套路很多都是从远古时期,人在山野遭遇猛兽时搏斗的动作一步步演化而来。

    对于陈益球老人来说,丁字桩、工字桩、蚩尤勇士拳、梅花拳等拳术套路和铁钗、梅山刺、齐眉棍、七星耙、月牙铲、梅山梭镖等200多种梅山兵器套路伴随他走了50多年。12岁的他,便开始传授成年人梅山武功,16岁时,他已成为当地武术教练,因精通各式兵器,被誉为“器械之王”。

    不管是在体育局的工作岗位上,还是退休后,陈益球都亲自授徒。他已记不清教了多少徒弟。 “教武功以前叫做‘教打’,还有关起门来教‘解手’一说,现在我年纪大了,怕教不多久了,要是能把我的全都学过去就好。”今年6月,陈益球联合一些梅山文化爱好者,成立了梅山武术文化研究院的群众组织,只要对梅山武术有兴趣,愿意学,陈益球都毫无保留地免费把平生所学教给徒弟。

    能武能文,半生著书立说

    以前的梅山武功只有祖传的口诀和招式,没有文字和拳谱,梅山山歌也只是口口相传。如何才能更好地保存和传播?

    陈益球在传授梅山功夫的同时,开始查阅《宝庆府志》、《新化县志》,同时拜访当地老拳师,不分昼夜,寻找梅山武功的起源。时逢上世纪80年代,国家大力发掘民间传统地方武术,陈益球受此鼓舞,加快了对梅山武功的整理和研究。30多年来,他自掏腰包收集整理梅山武功和梅山山歌资料。

    相比梅山武功,梅山山歌随着时间的流逝,唱的人更少了,且每个梅山人的唱法唱词都不太一样。为获得最原始的版本,陈益球往往要跋山涉水好几个月。一次在听了《海棠花》后,陈益球决心把这首山歌收集整理起来。为了这首歌,他的足迹遍布娄底、益阳、邵阳三地市八个县,花了近3年的时间。

    如今,陈益球老人已经著成《梅山武功》系列丛书12册,《梅山文化》丛书6册。“梅山文化是个宝库,我现在正在整理108解手、108棍、36条子,怕晚了来不及了。”陈益球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再多挖掘整理一批梅山文化遗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