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36年的坚守,只为山乡桃李芳菲
发布时间:2015-07-21   来源: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作者:邓竹林

  园圃桃李间,卅六载;春来秋去里,不歇气。

  这是彭东风从教36年之际,戏撰的自勉联。1979年走上三尺讲台后,从小学教师到中学校长,再到乡中心学校办公室主任、双峰县政协委员,彭东风扎根在双峰县沙塘乡这个全县典型贫困乡的中小学教师岗位上,潜心钻研,不停攀登,用半辈子心血谱就一曲乡村教师的忠诚之歌。

  爱为桥  矢志守护学子梦

  学习难,贫困孩子学习更难。这是彭东风初上讲台不久,就得出的深刻体会。受制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贫困乡村的中小学失学率长期居高不下。辍学,就等于放弃了未来的希望,无望对孩子个人、家庭,还是对社会,都是看不见的损失。彭东风秉承这种信念,从教以来一直把“不能流失一个学生”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彭东风无论身在哪个岗位,每个学期都坚持翻山越岭去到学生家中,挨家挨户做好学生家庭情况了解与劝学工作。遇上家庭困难的学生,从不吝惜资助。36年来,他和妻子从工资中挤出一万元捐给贫困学生,先后与30多个困难学生做到同吃、同住;在他的动员下,同事、朋友捐资助学累计达到20余万元。

  山村孩子很多都是留守儿童,辍学除了经济,往往还有很多心理原因。彭东风笃信“爱是教育最好的引路人”,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朋友、玩伴,与学生一起游戏、劳动、运动,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再因势利导,劝其学习。有一个学生,父母外出打工,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下,成了“不服天管,不服地管”的“孙猴子”。彭东风主动与这位学生交朋友,热心为他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陪他一起戒除顽习。真诚化顽石,这个学生改正了毛病,以优良成绩考上了省重点双峰一中。36年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今每到春节,彭东风家里总是门庭若市,一批批当年的“问题孩子”纷纷登门,前来感谢当年的“引路人”。

  教有方   潜心修研结硕果

  “不会进行教研的老师不会成为好老师,不会进行教研的学校不能成为强校”。这是彭东风的口头禅之一。参加工作伊始,彭东风就形成了学习、笔记、写作的习惯,自觉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储备与实践,并时刻关注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成果。学有所思,结以成文,并在教学实际中践行。2002年,彭东风写的《浅谈创新作文》被评为县、市优秀论文和优秀教学经验一等奖、省三等奖,至今共有20多篇论文获县、市、省、国家级奖励,1600多篇教育通讯被县级以上刊物采用。

  在担任沙田中学校长期间,彭东风带领全体教师先后推行了语文“四能一体”教学法、“掌握数学”、“创新作文”的教学实验项目。为了做好做实新课改工作,他精心组织编印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一书,供全校教师学习参考,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并大胆实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的模式“洋思经验”……在彭东风的带领下,沙田中学教研教改蔚然成风,教学质量明显提升,2002年中考23人上线省重点双峰一中,一举摆脱落后帽子。

  从生活入手、开拓作文新天地是彭东风教学的一个亮点。1998年,他创办“翅膀”文学社,至今从未间断,鼓励、引导许多山村孩子成为文学的追梦人,在各级刊物中发表作品数百篇,在兄弟单位中传为美谈。

  苦作乐   敢教旧校换新颜

  2000年是彭东风最艰难的一年。

  这一年开始,彭东风临危受命,上任沙田中学校长一职。当时的沙田中学,正因一场教学事故处于历史的最低谷,教学环境恶劣、基础建设薄弱、办学经费不足、教育教学质量差等诸多问题都被引爆,横亘于前。彭东风咬咬牙,抱着霸蛮试一试的心态,一手抓管理、树形象;一手拉赞助、求支援,成功扭转了局面,让这所乡村中学焕发出新的光彩。

  为改善办学条件,彭东风带领教职员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千方百计压缩开支,将筹措到的经费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上,当年投入资金1万多元更换了旧教学楼的门窗并全部装上玻璃,投入3000多元整修食堂,投入2000多元更换自来水管,投入4000多元将教室地面铺上水泥,投入3000多元更换学校老化的电线。为改善教学质量,他坚持深入教学一线,带头实践日日清、周周清、单元清制度,将企业管理与考核制度引入学校,坚决做到教有所成、教有实效。

  不到两年时间,沙田中学旧貌换新颜,教学质量也稳步提升。2002年23人、2003年15人(700分以上4人)考上双峰一中,聂威、聂园园等多名同学获得省作文竞赛一等奖、省三湘蒲公英赛金奖、全国数理化奥赛省市一二等奖等荣誉。同时其所辖山区的孩子入学率和巩固率都达到了100%,在全县名列前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36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彭东风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40余次被评为乡、县、市十佳教师、优秀管理干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通讯员等,1996年起连续8年被评为“优秀岗”,2002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他用一片赤诚,不知厌倦地在山乡播种着文明的种子。 “衣带惭宽终不悔,百尺竿头再从头”,问到今后,他依然如此笑道。    (邓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