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关注现代农业:传统农技增产效益递减
发布时间:2011-08-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侯琳良

    隆平高科总裁 刘石

    利用化肥、农药、农膜等手段提升产量的边际效应在逐渐递减。运用生物技术改造、提升作物品种效率的生物农业将是21世纪发展主流。

    当前耕地资源的减少和环境条件的恶化导致粮食供给日渐紧张。

    传统的农业技术对于粮食增产的“边际效益”正在逐步递减。过去50年,化学农业——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但利用化肥、农药、农膜等手段提升产量的边际效应在逐渐递减,而且对环境还有负面作用。

    目前,粮食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日益重要。保障粮食安全,需要从源头上思考。在一个产业链上,越是上游的产业,技术含量要求越高。如果花1000亿用在粮食储藏补贴上,而种粮补贴只有百十亿,粮食生产的核心——种子的补贴只有几个亿,这似乎有些舍本逐末。生产不出来足够的粮食,补贴储藏意义有限。

    运用生物技术改造、提升作物品种本身效率的生物农业将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流。

    应将种业和生物农业发展放在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位置。推行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打破我国现行过于依赖科研院所的育种格局。变单兵作战为团队作战;变相互封锁为资源信息共享;品种研发与产业、与市场紧密结合。传统育种一定要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现在国外育种都是“精确制导”,如果我们还是“小米加步枪”,停留在手工作坊的阶段,如何与人竞争?

    今年5月,《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对本土种业企业十分利好,同时要求企业积极转变,迎头赶上。

    首先要转变观念。应该多考虑如何给客户带来价值。不只是卖单个产品,更重要的是卖产品组合、卖服务,从各地农民的不同需求出发,提供行之有效的套餐式的解决方案。

    第二是实行管理的体系化。企业应该形成一个成熟的管理体系,而不是过分依赖个人的好恶来进行管理。

    第三是走职业化和国际化之路。国外成功种业企业的做法往往是分四步走:先是规模化,达到一定的规模效益;然后是规范化,形成标准化的操作流程;第三步是现代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工具,达到国际同行的先进水准;第四步才是产业化,贯通整个产业链,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和对于最终用户的价值提升和传导,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实力和价值。

    中国大多数人认为企业应该是先做大然后是做强,其实应该是倒过来,先做强再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