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科技兴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发布时间:2013-03-21   来源:华声在线娄底频道  作者: 宋琼艳

    我国辽原广阔,地大物博,但我国也山地多可耕地少,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着世界20%的人口;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但同时也是粮食进口大国。科学家袁隆平说,中国多一点粮食没什么,如果少一点粮食,你看一句朴素的话,道尽中国对粮食的刚性需求和科技兴农的重要与紧迫性。

    人多地少的现状决定了必须实施科技兴农。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就是人口众多,基数大。虽然计划生育一直长抓不懈,但人口仍以每年700万的速度在增长。在人口密集及土地被大量征用的发达地区,甚至人均不到5分田,要怎样才能在这薄薄的5分田里找到吃的?传统的耕作技术早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了。虽然我国已完成了用占世界7%的耕地换取占世界20%人口温饱的神话,但要想进一步改善国人的营养结构,进一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唯有科技兴农。只有依靠科技提高农作物的单产量和研究更多的优质杂交物种,才能让每一位国人“仓廪实而知礼节”,才能永保国家长治久安。

    农业人口素质与结构决定了必须实施科技兴农。我国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比较低,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大量农民泥腿子上岸,丢落土地下海,在他乡寻找自己发财致富的梦想。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大量田地被闲置、弃耕。年老的一代仍然守着传统的农耕技术不放,甚至人老体人衰耕不动;年青力壮的一代要么不屑耕种,口袋里有的是那么一点点钞票,要么根本就不懂四季时令,五谷分不清;还有一些人,不老不小,耕田下地刚好,但就是不想耕作,现在物价什么都上涨,就是粮价涨不起,种地没赚头,倒不如干耍来得痛快,虽然买米时有点心痛,但还是负担得起,心里那一点点“身为农民却不耕田”的负罪感也慢慢消失了,甚至谓为时尚。在此种形势下,如果还不能凭借科技的力量去坚守中国耕地的那道红线,那真是中国堪忧,世界堪忧了!

    土地的迷你性、分散性特点决定了必须实施科技兴农。中国地形条件复杂,山地多,平地平原少;人口多,可耕地面积少;实行的是分散的小家庭农户经营,所以可耕地呈现出迷你性、分散性的特点,不能大规模实行机械化生产与耕作。纯人工或小型机械的使用是中国农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不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也约束着日益增加的粮食生产刚性需求。要想在现在的基础上提高产量,就只能充分发挥每一位国人的智慧,创造出合适我国土地国情的科技,大力发展小型农机设备、育秧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等,独创出一套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化路子来。

    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必须实施科技兴农。现在是世界一体化、多元化发展时期,“地球村经济”让主体国家在分享着别国利益的同时,自己的“软穴”也被其他主体国家所觊觎。如果我国不能最大限度在实现粮食的自供自给,大量依赖进口,那就有被别人掣肘的危险与隐忧,从而丧失在某些国际事务方面的发言权与主动权。中国要想继续保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继续在重大国际事务中发出响亮的属于中国的声音,继续在维护世界和平的进程中坚定前行,我们就必须“吃自己的饭,走自己的路”,坚持科技兴农。

    世界各国农业的迅猛发展决定了必须实施科技兴农。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短短几百年的时间,世人已从传统的自然小农经济发展到如今的农庄经济与产业化经济;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袁隆平利用科技发明的优质杂交水稻,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种植,使近7000万人远离饥饿,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做出卓越的贡献。如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都根据各自国情,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人少地多的美国与俄罗期大力发展规模农庄经济,以机械的高效率替代人工的不足;人多地少的日本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开展生物农业经济与蓝色海洋经济;人口土地比例适中的英国则兼收两者所长,既坚持搞规模农庄经济,也大力发展生物农业经济。各国政要唯一所想的,就是不想让口粮成为被别国掣肘的筹码,不想换食品计划在自己国家被逼无奈出台。我国要想在农业方面实现对其他先进发达国家的跨越赶超,就必须在科技方面深入探索,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大力转化与推广,加大财政投入,打造一支素质高、水平高、底子硬、甘于奉献的科技队伍来。让科技作为我国现代农业的支撑,让我们的粮食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周济天下。

    只有透彻了解我国基本国情,充分认识到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深刻体会到科技兴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各级党委、政府切实重视粮食生产工作,将之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我国的农业工作,特别是粮食生产工作才能守得住底线,保得有底气;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梦”才会越来越真,终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