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遗产克隆”能否让凤凰古城涅盘重生?
发布时间:2012-09-01   来源:凯迪社区  作者:程思明

  
    今年内,湖南凤凰古城拟投资55亿元,动工建设一座完全模仿凤凰古城,名为“烟雨凤凰”的新镇。据悉,凤凰游客接待量从2000年的57万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650万人次,建新城是为了解决日益增多的游客与凤凰古城接待能力不足的矛盾。(2012年8月31日红网)

    在旅游开发几近饱和、游客接待不堪重负的当前,一个耗资55亿元的“复制”凤凰古城项目,无疑是破解“旅游空间、资源触底”的重要手段。尽管这场“造城运动”或许能够给当地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但在保护与复制失衡的现实格局中,如果不过多强调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这样一个商业均沾的旅游开发,难免会走向“假古董”泛滥的旅游发展怪圈。

    如果按照凤凰古城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文智的介绍,“烟雨凤凰并非建设简单的配套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我们期盼能在传承和弘扬凤凰文化的同时,续写凤凰的历史”,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凤凰古城的复建并不只是一味地强调商业的价值。但谁也不可否认,这样一个由“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景区经营模式,不会因商业的趋利向好而忽略文化的保护。事实上,早在凤凰古城的开发之时,这样的担忧早已经被显现。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说,如今的凤凰城更像一座五光十色的娱乐城,一个土特产品的露天超市,入夜后沿江酒店迪斯科的打击乐声震得山响。如果那位新西兰作家艾黎再来,还能称它为“中国最美的小城”吗?正因如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如果抛却此前古城过度开发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单纯“复制”的凤凰新镇,能否承载一个文化遗产的发展功用,却也值得怀疑。

    作为一种经济学中所强调的准公共物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既需要市场化经营管理,而且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性监管。特别是对待文化遗产方面,更应该让那只“看不见的手”成为旅游开发主导者,不能仅仅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过度依赖于文化的重复建设,一旦这样的文化遗产被无端复制,不仅会影响到新城的开发利用,而且也势必会折损固有遗产的文化价值。

    文化遗产从来都不是一种赤裸裸的模仿复原,它所凝结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文化的所赋予的智慧,更代表了千百年了人类的文明成果。从这个角度来讲,复原遗产并不能完全把这些外在因素涵盖起来。因此,失去文化意义上的简单复制,最终只能像一个世界之窗的“微缩景观”那样,留给人们的也仅仅只是一个模型的幻影。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朱自煊曾这样生动地谈到:“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必须按传统风貌恢复,就像镶牙齿,不能把好牙坏牙一起拔光换上满口假牙;也不能把坏牙拔掉,只镶金牙。”由此可见,此番凤凰古城复制的工程,实际上早已和“补牙”典故别无二致,最终只会面临着开发越位和保护缺位的双重尴尬。